阿嬌嗔道,「油嘴滑舌!怎麼連我也打趣起來了。」
「我怎麼敢打趣阿嬌姐,我是真心尊敬你的。」劉寄笑得邪魅,「陛下定下國號為建元,就是要建立大漢新紀元,我這個做弟弟的也要盡幾分綿力吧。」
知明心中突然有一種莫名的感覺,這位十二王爺似乎不是偶然在這里出現的,天碌閣外有皇後的轎攆和儀仗,他怎麼會不知道皇後在這里,顯然那些話是故意說給皇後听的,可是為的是什麼呢?
「十二弟真是長大了,懂事了。」阿嬌微笑道,日子過得真快,時光經年,轉眼之間,回想小時候,仿佛昨日一般。
「你肯為陛下江山社稷而分擔,陛下知道了,一定很高興。」
劉寄笑得恣意,「那還要阿嬌姐為我舉薦,十哥一向最听你的話。我不想做一個瀟灑王爺,只想做一個治國臣子,幫著陛下開創一個新時代,好在史冊留名。」
听到這兒,知明便了然了,原來是為了這個。十二王爺遲遲不去封地,小王夫人,不,現在的王太妃千方百計地想留這個兒子在身邊,就連她的兩個小兒子都去封地就國,她還是有能力讓景帝允許這個兒子留在長安。但是如今先帝駕崩,王太妃失去依靠,所以又想要依賴皇後之力。
阿嬌卻不疑有他,「好啊,我跟你哥哥說。不過你要護送先帝的靈柩去陽陵,先好好辦好這趟差事,不要有閃失。」
「現在是冬天,只能將靈柩先運進去,修陵工程要過了春天才能開工,不用我管。難道我這點小事還做不了?你就放心吧,現在最重要的,是趕快生下個小皇子。」
阿嬌臉上一紅,「怎麼說起這個」
劉寄似乎不經意地說,「你和皇兄成親也快兩年了,以前還是太子妃也就罷了,現在你是皇後了一直以來不少宗親都在背後有些閑話」
「什麼話?」阿嬌追問道。
劉寄四下一看,天祿閣四下無人,想來皇後身後的婢女是她的心月復,便小聲直言道,「他們說,陛下不孕。」
阿嬌陡然一驚,「怎麼會有這種話?徹兒才幾歲啊,不至于這個時候就擔憂子嗣的問題吧。」她隱隱覺得,這種傳言似乎別有用意,卻不想在劉寄面前露出擔憂的樣子,「他們還真是杞人憂天!」
「是啊,老人家就是這樣。」劉寄看似淡淡的,知明卻從他的嘴角看出一絲隱隱的笑意,不禁懷疑,他今天在這兒出現的用意,不僅是找皇後做靠山這麼簡單。
阿嬌從天祿閣出來,才發現外面下起了小雪,她的轎攆往椒房殿迤邐而去,半路上,路過御花園。尚未進園,遠遠便聞得一陣清香,縈縈繞繞,似有若無,越近越是沁人肺腑。
阿嬌在轎攆上吩咐道,「去御花園。」轎攆隨即便轉去了御花園,園里的紅梅開得盛意恣肆,在柳絮般點點飄散下來的白雪籠罩下如雲蒸霞蔚一般,紅得似要燃燒起來。花瓣上尚有點點白雪,晶瑩剔透,映著黃玉般的蕊,殷紅寶石樣的花朵,相得益彰,更添清麗傲骨。
知明在旁道︰「今年的梅花怎麼開得這樣早。」
阿嬌下了轎攆,走近兩步,清冽的梅香似乎要把人的骨髓都要化到一片冰清玉潔。
旁邊的小丫頭道,「今年花神來得早啊。」
阿嬌心有所感,顧不得滿地冰雪,誠心跪下,心中默默祝禱︰「願花神保佑我,早日誕下皇子。」
已經是漏液時分,阿嬌睡不著覺,翻來覆去的只是想著劉寄的話,原來宗親都在非議徹兒沒有子嗣。如今徹兒的後宮只有她一位皇後,他們不針對她,反而說是徹兒不孕……
阿嬌胡思亂想著,突然,听到殿門吱呀一聲,熟悉的腳步聲響起,阿嬌驀地從床上跳下來,腳上未著絲履,便往外室跑,腳下一軟,差點摔倒,還好被劉徹一把接住,「怎麼了?」
劉徹摟著懷中的人兒,心中一軟,「不是跟你說好了讓你先睡嗎?」
阿嬌捂著心口,皺眉道︰「你也說了會回來,我當然要等你啊!」
劉徹扶著阿嬌坐在榻上,「那你也不用這麼急啊。」劉徹解釋道,「我今兒去了敖倉。」劉徹欣喜地道,「那兒的糧食堆積如山,一層壓一層,最底下一層,如果再不吃的話,就要發霉了。還有庫里歷年收上來的人頭稅也都在倉庫里堆得滿滿的,舊的沒有花完,新的就又堆上來,時間一長,串錢的繩子都霉爛了,銅錢散得滿地都是……」
劉徹說得興高采烈,「阿嬌,我的抱負,我的理想可以實現了。國庫里有足夠的錢來完成我的理想!」
阿嬌看他這麼高興,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擔憂壓了下去,「那太好了!有兩位舅舅輔佐,還能辦不成嗎?」
兩個舅舅?劉徹沒反應過來,要一想才明白,皇祖母的佷子竇嬰是姑姑的表哥,阿嬌要叫表舅舅的。而田蚡是母後的弟弟,阿嬌隨他也是叫舅舅。想罷,躺在床上,哈哈大笑道︰「你的舅舅還真多!」
說完,一陣困意襲來,今日路遠,他做了馬車來回,顛了一路,劉徹只記得叮囑一句︰「睡吧。」就沉沉睡去了。
阿嬌卻睡不著
,她知道,世族宗親們在朝堂都很有影響力,看來她明天要好好去問問阿婆。
————————
劉徹不久便又下達了一道求賢令。
「受命承天,皇帝詔曰︰今朕以弱冠之年,上承天命,初見國祚,誠惶誠恐,唯懼思有不密、言有不謹、行有不慎,以至傷及國本,累及臣民。朕心如何得安,復何以告慰列祖列宗。故當今日始,朕克當恭躬自省,勤勉自律,敬天地而祠鬼神,憂社稷而庇萬民,以祈我大漢國祚,永世昌盛!今朕詔令天下,命你等,及各地郡國守吏,舉薦賢良方正,直言敢諫之臣入朝,朕將當廷冊對考試,擇其優者,委以重任,振興昌盛我華夏之民族!欽此。」
這道詔令下發至各郡縣封國,一時之間,前來長安城應試的學士熙熙攘攘,擁擠在公車署,自薦的奏書用一輛輛牛車拉到宣室。劉徹都一一過目,唯恐漏掉了賢士,雖然夙興夜寐,也覺得精神百倍。還把有趣的書箋拿給阿嬌看,比如東方朔的。
阿嬌拿著沉沉的竹簡讀道︰「臣朔少失父母,長養兄嫂。年十三學書,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學擊劍。十六學《詩》《書》,誦二十二萬言。十九學孫吳兵法,戰陣之具,鉦鼓之教,亦誦二十二萬言。凡臣朔固已誦四十四萬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長九尺三寸,目若懸珠,齒若編貝,勇若孟賁,捷若慶忌,廉若鮑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聞。」
阿嬌讀著,斜睨著劉徹,玩笑道,「若是真的,人不僅月復有詩書,長得還還一表人才!來,讓我看看,我的徹兒是不是目若懸珠,齒若編貝。」
「我又不是怪物,誰的眼楮能像珠子那麼大?」
「那可不一定哦!」阿嬌自顧自地覺得好笑,「不過,子路之言?那就是個儒生了。」
「是啊!朝廷里尚黃老的人已經夠多了。」
「他的學問怎麼樣?」
劉徹低頭看著書冊,「算有見地,但也不是沒人說過。不過有個叫董仲舒的,學問才是了得,把儒學提煉得通透。」
阿嬌點點頭,「十二弟似乎也很愛好儒學,你身邊正用人,讓他就留在長安可好?」
劉寄在劉徹看來是個可有可無的人,不過阿嬌提到,他也不忍拂了她的意,「好啊!等他護靈柩回來再看他適合什麼官職。」
一切看起來風平浪靜,但是劉徹很快就發現不是!皇室宗親的流言已經不是阿嬌可以壓制得住了,劉徹登基才三個月,就收到幾位宗親聯合署名的奏章,上言︰
《周禮》制︰皇帝後宮應有一後、三夫人、九嬪,一娶十二女。諸侯一娶九女;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則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則只許得一妻。如今陛下後宮僅得皇後一人,難道我大漢皇帝陛下,僅得庶民之奉,且陛下成婚久矣,尚無子嗣。故而臣等冒死頓首叩請陛下甄選良家子入宮奉駕,以期承繼宗廟,延綿香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