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室寢殿外,常安聲如洪鐘地第三遍喊道︰「陛下,該上朝了。」
可是殿里仍然無聲無息,守夜的小太監道,「陛下一定是睡沉了。常公公,還是進殿去叫吧,別誤了早朝。」
已經辰時二刻了,他這才推門進殿,這一看大吃一驚,龍床上空無一人,他陡然轉身,問那守夜地小太監,「殿下人呢?
守夜的小太監嚇得哭道,「陛下沒有出來啊……」
還是常安比較鎮定,想了想,皇上也只會去一個地方,就吩咐小太監,「拿好陛下的龍袍和皇冕到椒房殿,快快快。」
等他們匆匆趕到椒房殿,劉徹已經快用完早膳了,見他們跑得滿頭大汗的樣子,撫掌笑道︰「算你們還知道上這來!」卻又淡淡地補了一句,「未央宮的守衛還要加強啊,朕半夜進了皇後寢宮竟然沒人發現。」
常安擦擦汗,「是,奴才去知會未央衛尉李廣將軍一聲。」
劉徹想了想,「他們一個時辰有一隊侍衛巡邏一遍整個未央,這還不夠嚴密。你告訴他,椒房殿要專門派一隊人守夜,這里要時刻有人守護。」
「是。」常安應道。
劉徹偏過頭問阿嬌︰「你讓誰做你的大長秋?」
知秋趕緊行禮道︰「是奴婢。」
劉徹知道阿嬌的這個婢女做事很謹慎,負責大長秋一職,宣達皇後旨意,管理中宮事宜是最好的人選,「你每個時辰安排十個太監宮女守夜,白天就不要給他們安排事情,晚上才有精神。人不夠的話,就讓常安給你派。」
常安忙道,「奴才馬上調上五十個人來。如今未央宮只有太後和皇後兩個主子,人手很夠用。」
劉徹點點頭,柔聲對阿嬌說,「喜歡這座宮殿嗎?」
阿嬌一直側臉凝視著自己的丈夫,他似乎沒有傷心的樣子,反而多了幾分沉著冷靜,英俊極了。見他看著自己,她點點頭,認真地答道︰「喜歡。」
椒房殿地牆壁是粉紅色的,很浪漫的顏色,她確實很喜歡。只是這座宮殿比太子東宮大得多了,先帝的後妃全都挪到長樂宮陪伴皇祖母,左右宮殿都沒有人住,冷清了不少。
劉徹笑得燦然,「我讓他們刷上一層金粉,會更漂亮,你說好不好?」
「好啊!」阿嬌一口答應了。
「我六歲那年說過,‘若得阿嬌為婦,當作金屋貯之。’現在,我就要給你一座金屋子。」
金屋藏嬌的故事,早就流傳到朝廷上下,連淮南王都送上了純金打造的金屋子。阿嬌笑了一下,輕聲道,「金屋子不重要,重要的是你。」
劉徹爽朗地一笑,眸子里盡是了然,「我上朝去了。」
阿嬌溫柔地一笑,起身親自為阿嬌束上玉腰帶,又將冠冕輕輕為他戴上,左右打量了一下,正了,才系上。
劉徹一把攬住她的縴腰,貼向自己,「今天要和三公議事,你自己乖乖先睡,我一忙完就回來。」
阿嬌點點頭,「知道了。」任由他摟著走到殿門口,目送他乘著轎攆往宣室才罷。
現在是小寒,阿嬌穿著月白色的白袍,知秋為她披上黑色大棉袍,上用金線繡著鳳凰,就拉緊了風帽,吩咐道,「知秋,你帶著阿婉和阿冉兩個留下來打理陛下安排的事吧,知明跟著我,一會兒我要去天碌閣一趟。」
「是!」知秋答應了,阿嬌的轎攆就到了,阿嬌見原本明黃色的帷幔都換上了月白色的,就知道是知秋悉心安排的,如今國喪,大行皇帝又是她的公公兼舅舅,喪儀與她要加倍留意。
阿嬌乘上轎攆,帶著知名和小宮女們,往長樂宮去了。
知秋她們進了殿,阿婉就咋呼道,「好冷啊,還是殿里暖和,咱們殿是未央宮最暖和的了吧。」
「那當然了,咱們娘娘可是皇後。」阿冉笑嘻嘻的,「知秋姐姐,咱們殿里的人怎麼會不夠用,前前後後加起來有兩百多人吧。」
知秋拿出典冊算了算,「兩百六十人,再調四十個人就夠了,不過要安排踏實可靠的人,你們來幫我看看。」
宣室。
百官朝拜,叩拜完畢,太常宣讀聖旨,「受命承天,皇帝詔曰︰丞相衛綰,因年事已高,免去建陵侯衛綰丞相一職。因衛綰侍奉兩朝,勞苦功高,加封建陵侯五千戶,為萬戶侯,專任皇帝太傅。擇魏其侯竇嬰任丞相,趙綰任御史大夫,田蚡任太尉。欽此。」
田蚡听到任命自己為太尉,不禁得意,他早就跟姐姐王太後提過,朝廷上得要有王家的人,否則就是他竇家的天下,看來姐姐是跟皇帝說過,一封就是三公,誰讓他是國舅呢!
竇嬰倒沒有多想,恭恭敬敬地領旨謝恩。田蚡便忙出列,和御史趙綰一起道︰「臣領旨謝恩。」
下一道旨意就是眾卿的安排,太常奏報了護送先帝靈柩去陽陵的事,派了仍留在常安未去封地的膠東康王劉寄護送靈柩,其他臣子無事奏報,常安便宣布退朝,單單留下三公。
高高的皇榻上,劉徹單刀直入地點名問道︰「竇嬰,你可知道我為什麼撤掉衛綰,命你當丞相嗎?」他不待竇嬰回答便接著說︰「時移世易,事貴
從其權。我大漢朝休息得也夠久了,是時候變一變了。朕希望在你們手中,為朕開創一片錦繡河。」
「治國之道,在于選賢與能,所以為今之計是要選拔人才,為我所用。我打算在全國各地發布求賢令,可由地方官員推舉賢能,也可自薦,來京應試,由公車署負責接待,管理膳食,丞相覺得如何?」
竇嬰也尚儒學,朝堂上下卻盡是黃老之風盛行,如今新帝繼任,正好除舊迎新,便贊道,「如此甚好!陛下千秋鼎盛,而先帝遺臣多已經老邁,確實該選些年輕人出來歷練歷練。臣,很贊同。」
田蚡正打著月復稿想怎麼恭維一下新政,誰知劉徹卻說︰「那就好,太尉……」
田蚡愣了一下,才道︰「陛下」
「你今日就要好好視察督促皇宮和皇城的守衛,要嚴密,規整,機警。我派我的侍衛首領陪你一起,就當是我親自視察了趙扶桑。」
趙扶桑應聲出列,「臣在。」
「你現在就陪著太尉去,仔細看。」強調後面三個字,趙扶桑威武地應了一聲,心里卻在偷笑,皇帝那里是要他陪太尉視察,明明是不相信太尉布陣的能力,卻不漏痕跡。
打發了他那個傻舅舅,劉徹嗖地從皇榻上跳起來,「走吧!你們兩個陪我去一趟敖倉,去看看咱們的國庫。」
***
阿嬌陪皇祖母聊了一會兒,出了長樂宮,去到石渠閣。
「《周禮》收在哪一欄?」阿嬌問看管石渠的小吏。
「左手起第七個書卷中間一欄。」小吏恭敬而又麻利的答道,「娘娘,可要小人為你取來?」
「不用了。」阿嬌一笑,「你去忙吧。不用來打攪我。」
石渠閣佔地廣而清淨,書卷整潔,按架排列,一卷一卷分門別類。阿嬌徜徉其間,如入夢境。
也不知過了多久。
「十二爺來此,想要借閱什麼書籍?」
她站在書架之後,听見石渠小吏在外低低的聲音,愣了一愣,才想起所謂是她的十二弟,小王夫人的兒子膠東康王劉寄。
「我听說,」男子聲音清越,「濟南伏生曾經批注了一本《尚書》,藏在石渠閣?」
「的確是有這回事,」小吏恭敬笑道,「在這邊。《尚書》可是儒學之書,十二爺喜歡儒學麼?」
「是啊。」劉寄頓了一頓,是翻閱書卷的聲音,「當今朝廷行政溫和,當以儒家之雷厲積進,一掃風氣。」
「可是……太後娘娘一直信奉的是黃老啊。」
「黃老——哼,黃老也是好的。只是,此一時彼一時也。當剛柔並濟,才是上策。」
阿嬌听了入耳,忍不住詰的一笑,心道,這個小子,倒是鋒芒畢露,仗著皇子身份,敢與阿婆唱反調。不過徹兒平日里也是這麼說的,他總是看不慣黃老黃老,一輩子清淨無為。
「誰在那邊?」少年听見了笑聲,揚聲問道。
阿嬌抱著書卷,從書架這邊轉出來,嫣然道,「十二弟也好儒學嗎?」
天光從一旁的窗欞中照射而入,極白的一束,白衣白冠的少年回過頭來,頷帶貼著肌膚,玉石一般的風采。
「皇嫂?」劉寄訝異道,「不知娘娘在這兒,打擾了。」說著就要下跪。
阿嬌阻道,「起來吧,怎麼多會不見,生分了。」
劉寄不羈地一笑,「阿嬌姐可不是以前的阿嬌姐了,是堂堂皇後,大漢朝的國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