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阿娇嗔道,“油嘴滑舌!怎么连我也打趣起来了。”

“我怎么敢打趣阿娇姐,我是真心尊敬你的。”刘寄笑得邪魅,“陛下定下国号为建元,就是要建立大汉新纪元,我这个做弟弟的也要尽几分绵力吧。”

知明心中突然有一种莫名的感觉,这位十二王爷似乎不是偶然在这里出现的,天碌阁外有皇后的轿撵和仪仗,他怎么会不知道皇后在这里,显然那些话是故意说给皇后听的,可是为的是什么呢?

“十二弟真是长大了,懂事了。”阿娇微笑道,日子过得真快,时光经年,转眼之间,回想小时候,仿佛昨日一般。

“你肯为陛下江山社稷而分担,陛下知道了,一定很高兴。”

刘寄笑得恣意,“那还要阿娇姐为我举荐,十哥一向最听你的话。我不想做一个潇洒王爷,只想做一个治国臣子,帮着陛下开创一个新时代,好在史册留名。”

听到这儿,知明便了然了,原来是为了这个。十二王爷迟迟不去封地,小王夫人,不,现在的王太妃千方百计地想留这个儿子在身边,就连她的两个小儿子都去封地就国,她还是有能力让景帝允许这个儿子留在长安。但是如今先帝驾崩,王太妃失去依靠,所以又想要依赖皇后之力。

阿娇却不疑有他,“好啊,我跟你哥哥说。不过你要护送先帝的灵柩去阳陵,先好好办好这趟差事,不要有闪失。”

“现在是冬天,只能将灵柩先运进去,修陵工程要过了春天才能开工,不用我管。难道我这点小事还做不了?你就放心吧,现在最重要的,是赶快生下个小皇子。”

阿娇脸上一红,“怎么说起这个”

刘寄似乎不经意地说,“你和皇兄成亲也快两年了,以前还是太子妃也就罢了,现在你是皇后了一直以来不少宗亲都在背后有些闲话”

“什么话?”阿娇追问道。

刘寄四下一看,天禄阁四下无人,想来皇后身后的婢女是她的心月复,便小声直言道,“他们说,陛下不孕。”

阿娇陡然一惊,“怎么会有这种话?彻儿才几岁啊,不至于这个时候就担忧子嗣的问题吧。”她隐隐觉得,这种传言似乎别有用意,却不想在刘寄面前露出担忧的样子,“他们还真是杞人忧天!”

“是啊,老人家就是这样。”刘寄看似淡淡的,知明却从他的嘴角看出一丝隐隐的笑意,不禁怀疑,他今天在这儿出现的用意,不仅是找皇后做靠山这么简单。

阿娇从天禄阁出来,才发现外面下起了小雪,她的轿撵往椒房殿迤逦而去,半路上,路过御花园。尚未进园,远远便闻得一阵清香,萦萦绕绕,似有若无,越近越是沁人肺腑。

阿娇在轿撵上吩咐道,“去御花园。”轿撵随即便转去了御花园,园里的红梅开得盛意恣肆,在柳絮般点点飘散下来的白雪笼罩下如云蒸霞蔚一般,红得似要燃烧起来。花瓣上尚有点点白雪,晶莹剔透,映着黄玉般的蕊,殷红宝石样的花朵,相得益彰,更添清丽傲骨。

知明在旁道:“今年的梅花怎么开得这样早。”

阿娇下了轿撵,走近两步,清冽的梅香似乎要把人的骨髓都要化到一片冰清玉洁。

旁边的小丫头道,“今年花神来得早啊。”

阿娇心有所感,顾不得满地冰雪,诚心跪下,心中默默祝祷:“愿花神保佑我,早日诞下皇子。”

已经是漏液时分,阿娇睡不着觉,翻来覆去的只是想着刘寄的话,原来宗亲都在非议彻儿没有子嗣。如今彻儿的后宫只有她一位皇后,他们不针对她,反而说是彻儿不孕……

阿娇胡思乱想着,突然,听到殿门吱呀一声,熟悉的脚步声响起,阿娇蓦地从床上跳下来,脚上未着丝履,便往外室跑,脚下一软,差点摔倒,还好被刘彻一把接住,“怎么了?”

刘彻搂着怀中的人儿,心中一软,“不是跟你说好了让你先睡吗?”

阿娇捂着心口,皱眉道:“你也说了会回来,我当然要等你啊!”

刘彻扶着阿娇坐在榻上,“那你也不用这么急啊。”刘彻解释道,“我今儿去了敖仓。”刘彻欣喜地道,“那儿的粮食堆积如山,一层压一层,最底下一层,如果再不吃的话,就要发霉了。还有库里历年收上来的人头税也都在仓库里堆得满满的,旧的没有花完,新的就又堆上来,时间一长,串钱的绳子都霉烂了,铜钱散得满地都是……”

刘彻说得兴高采烈,“阿娇,我的抱负,我的理想可以实现了。国库里有足够的钱来完成我的理想!”

阿娇看他这么高兴,硬生生地把自己的担忧压了下去,“那太好了!有两位舅舅辅佐,还能办不成吗?”

两个舅舅?刘彻没反应过来,要一想才明白,皇祖母的侄子窦婴是姑姑的表哥,阿娇要叫表舅舅的。而田蚡是母后的弟弟,阿娇随他也是叫舅舅。想罢,躺在床上,哈哈大笑道:“你的舅舅还真多!”

说完,一阵困意袭来,今日路远,他做了马车来回,颠了一路,刘彻只记得叮嘱一句:“睡吧。”就沉沉睡去了。

阿娇却睡不着

,她知道,世族宗亲们在朝堂都很有影响力,看来她明天要好好去问问阿婆。

————————

刘彻不久便又下达了一道求贤令。

“受命承天,皇帝诏曰:今朕以弱冠之年,上承天命,初见国祚,诚惶诚恐,唯惧思有不密、言有不谨、行有不慎,以至伤及国本,累及臣民。朕心如何得安,复何以告慰列祖列宗。故当今日始,朕克当恭躬自省,勤勉自律,敬天地而祠鬼神,忧社稷而庇万民,以祈我大汉国祚,永世昌盛!今朕诏令天下,命你等,及各地郡国守吏,举荐贤良方正,直言敢谏之臣入朝,朕将当廷册对考试,择其优者,委以重任,振兴昌盛我华夏之民族!钦此。”

这道诏令下发至各郡县封国,一时之间,前来长安城应试的学士熙熙攘攘,拥挤在公车署,自荐的奏书用一辆辆牛车拉到宣室。刘彻都一一过目,唯恐漏掉了贤士,虽然夙兴夜寐,也觉得精神百倍。还把有趣的书笺拿给阿娇看,比如东方朔的。

阿娇拿着沉沉的竹简读道:“臣朔少失父母,长养兄嫂。年十三学书,三冬文史足用。十五学击剑。十六学《诗》《书》,诵二十二万言。十九学孙吴兵法,战阵之具,钲鼓之教,亦诵二十二万言。凡臣朔固已诵四十四万言,又常服子路之言。臣朔年二十二,长九尺三寸,目若悬珠,齿若编贝,勇若孟贲,捷若庆忌,廉若鲍叔,信若尾生。若此,可以为天子大臣矣。臣朔昧死再拜以闻。”

阿娇读着,斜睨着刘彻,玩笑道,“若是真的,人不仅月复有诗书,长得还还一表人才!来,让我看看,我的彻儿是不是目若悬珠,齿若编贝。”

“我又不是怪物,谁的眼睛能像珠子那么大?”

“那可不一定哦!”阿娇自顾自地觉得好笑,“不过,子路之言?那就是个儒生了。”

“是啊!朝廷里尚黄老的人已经够多了。”

“他的学问怎么样?”

刘彻低头看着书册,“算有见地,但也不是没人说过。不过有个叫董仲舒的,学问才是了得,把儒学提炼得通透。”

阿娇点点头,“十二弟似乎也很爱好儒学,你身边正用人,让他就留在长安可好?”

刘寄在刘彻看来是个可有可无的人,不过阿娇提到,他也不忍拂了她的意,“好啊!等他护灵柩回来再看他适合什么官职。”

一切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是刘彻很快就发现不是!皇室宗亲的流言已经不是阿娇可以压制得住了,刘彻登基才三个月,就收到几位宗亲联合署名的奏章,上言:

《周礼》制:皇帝后宫应有一后、三夫人、九嫔,一娶十二女。诸侯一娶九女;大夫是一妻二妾;士则是一妻一妾;而庶民,则只许得一妻。如今陛下后宫仅得皇后一人,难道我大汉皇帝陛下,仅得庶民之奉,且陛下成婚久矣,尚无子嗣。故而臣等冒死顿首叩请陛下甄选良家子入宫奉驾,以期承继宗庙,延绵香火。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