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六十章 盛宴揚名 四

還別說,這個時代大臣就是干這個最在行。沒有排練,偏偏無論詞語轉化還是口氣調調都是出奇的一致,讓高天城也是發自內心的「敬佩」。

文武大臣們也是鞋不一,大部分當然是驚奇于高天城的「臨場發揮」,這忠義縣公果然是人如其文,換成誰今天也不能說出這樣的話來,偏偏人家今天就說了,還說的語重心長、大義凜然,陛下也是聖明,竟然不以為杵,大唐有望啊!

當然也有心里極其不屑的,你個九歲的孩子在這胡謅什麼,你以為大家心里不明白?只是不說罷了,你真當自己「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不成。陛下今天守著外使,不好意思跟你發火罷了,這個忠義縣公,文才倒是著實不錯,只是這做人啊,哎,還是個孩子呀。

外使們其實最是尷尬,這好比你和臨村的打仗,結果你輸了,迫不得已你提著厚禮上人家村里去賠禮道歉,人家村委班子態度倒是不錯,大度的接受了你的道歉,並表示既往不咎,並設宴招待,結果喝著喝著酒人家村書記領著一起喊︰咱們村最棒,咱們村最好,以後咱們要做最牛逼的村!你讓我們何以自處?

這里面唯一心思不在這上面的就是吳恩可,一方面吳恩可對高天城的才學有了直接的認識,心里自然明白今天的「坑人」之行不是想象中的那麼簡單;另一方面,對大唐皇帝李榮剛才的表現也是夸贊不已,這才是容人之君啊,這種場合剛才高天城所言可以說就是指責了,但這位偏偏全盤接受,這個李榮不簡單啊。

這一切對高天城來說遠沒有那麼復雜,從一開始只是想自己給自己圓謊罷了,但說著說著還是把自己的內心話講了出來,無關別的,後世怎樣不好,起碼對人命的尊重遠遠高于現在。說出來高天成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暢快,李榮的反應在高天城的意料之中,皇帝嗎,你就是做樣子也得有點容人之量。

吳恩可這次是來「坑人」的,自然不可能讓高天城這麼繼續「驚艷」下去,等眾臣的拜呼聲一落。連忙上前對著李榮一躬,又側身朝著高天城一拱手,嘴里說道︰「陛下氣量恢宏,大唐興旺指日可待,外臣謹代表南周上下賀喜!」

李榮顯然還沒從興奮中回過神來,眼楮還空洞的向兩儀殿的遠處望著,似乎看到了大唐的美好。吳恩可一看這樣,心里自然是極為不平,干嘛呀,我這代表南周和你道賀你發什麼愣啊?

加重語氣繼續說道︰「陛下氣量恢宏,大唐興旺指日可待,外臣謹代表南周上下賀喜!」

李榮這才反應過來,長吁了一口氣,不緊不慢的說到︰「正卿見諒,朕一時之間竟有些失態了。」

「外臣剛才听忠義縣公所言,心里大是敬佩,果然人如其文,不但學識淵博,更是憂國憂民、心擔天下,微臣倒是有幾個問題想請教忠義縣公,請陛下恩準!」

終于扯到正題上了,如果剛才高天城的表現還可能有提前準備的可能,那接下來的考量就真的要憑真才實學了。這大唐眾臣不管剛才對高天城的表現滿不滿意,但一到這個時候心里都是緊張,剛才怎麼樣都是咱自家的事,這南周可是外邦,忠義縣公一定要給咱大唐爭氣啊!

到這個時候李榮也有點明白了吳恩可的鞋,只是不知道不就是兩首詩作嗎,至于這麼大動干戈,非得跟一個九歲孩子較勁嗎?其實這也是整個大唐群臣的鞋,自然都不知道人家南周早就把高天城歸結為「大唐陰謀論」的一部分了。

既然要考量,就讓你大大方方的考量,這就是大唐人的鞋,技不如人不丟人,丟人的是有「技」不敢比,大唐皇帝也不例外,李榮微笑著說道︰「朕準了,忠義縣公,你且應答,如若得體,朕一並賞之。」

高天城自然垂首稱是,心里也告訴自己︰「剛才都是熱身,成名立萬的時候到了。」

吳恩可這是才直起身來,直勾勾的盯著高天城,嘴里一字一字的說道︰「吾代南周太傅、鏡泊公、中書令陶公有問︰何為詩?」

此問一出,大唐群臣也是一片嘩然,這陶公就是陶子謙啊,天下文首啊,你一七十多歲的老頭沒事找一個九歲的孩子較量什麼?咱大唐最有名的文士也就是東水公趙公明,不過和你的徒弟號稱「詩仙」的楊白齊名,只不過一個擅長古經注釋,另一個擅長斗詩百篇,號稱「北**楊」。這孩子的師父是東水公,您陶太傅論輩分應該是這孩子的師祖,論年齡都快是曾祖了,您這是要較什麼勁啊?

有心人自然聞出了一絲不尋常,這南周上來就端出了南周太傅、鏡泊公、中書令陶子謙,這是要把事搞大啊,這是要讓忠義縣公出丑啊,這是要讓大唐下不來台啊,狼子野心啊。但更奇怪就在于這個問題太過尋常,這、這究竟是怎麼了?

高天城听到這個問題也是一愣,這也算問題?只要讀過幾年書的沒有不知道的啊?這個時候不能多想,認認真真的說道︰「《國語魯語》有言︰詩所以合意,歌所以詠詩也。東漢許慎《說文》也嘗言︰詩,志也。天成深為認同。」回答的倒是中規中矩。

吳恩可接著說道︰「縣公果然博學,陶公又問︰何為詩心,何為詩骨。」

高天城接著答道︰「詩者之志乃詩心,五之架乃詩骨。詩心乃魂魄,詩骨乃構架也。」仍然是無懈可擊。

吳恩可心里暗喜,果不出陶太傅所料,小子,你已入我南周之轂也,臉上竟第一次露出微笑︰「縣公高論!縣公所指詩心為詩魂也,詩以言志,詩心乃人心,在下理解是否?」

高天城納悶的很,這家伙說的對啊,怎麼自己覺得就這麼不對勁啊。但嘴里還是應道︰「正卿所言極是!」

吳恩可竟然不顧禮儀的長笑一聲,竟是不再看著高天城,轉身面對大唐群臣︰「縣公所言,詩心乃人心,乃作者之志也,吾深為贊同。只是一事不解,詩乃言志之物,詩乃心聲,縱觀縣公所做《將進酒》,由悲轉樂、轉狂放、轉憤激、再轉狂放、最後結于「萬古愁」,可謂千古神作。然在下不明,此詩為縣公八歲稚齡酒後所作,其中的喜樂悲哀可為一個八歲孩子所有?其中的豪情萬丈可為一個八歲孩子所有?此詩作者之閱歷,縱在下面詢之,其濃厚已是撲面而來,此所謂正解也,縣公縱然才學深厚,若出此詩為縣公所作,謬矣,謬矣!」語氣前所的凌厲。

大唐群臣和皇帝李榮恍然大悟,這是果的來挑釁來了,偏偏自己們還都發作不得,說到底,就是為詩作的爭論,也就是文道上的較量,自己就是再強勢也不會因為這個而大動干戈,而且現在的時機也很微妙,大唐就是想怎麼著也是有心無力。

雖然心里不樂意,但琢磨琢磨這位南周鴻臚寺正卿所說的還是極有道理的,詩乃心聲,這首將進酒所透漏的種種意味真的需要豐富的生活閱歷與人生感悟,你要說一個八歲孩子做出來的真是不能令人相信,但不管怎樣,也用不到你南周大過年的過來揭短啊?

李榮雖然不喜,但面上還是沒有任何表情,倒是幾個武將「霍」的站了起來,這幾位都是上高府吃過酒的,都是高武碟桿部下,對高天城自然幾位疼愛,一看這南周派來的老家伙竟然是來找茬的,心里自然極為憤懣,雖然對他說諜不太懂,直接認定是南周挑釁,至于什麼詩作的五,根本就不在哥幾個考慮範圍內,咋咋呼呼的喊著︰「大膽,放肆!」,「可欺我大唐無人!」

李榮一聲怒喝︰「放肆,外使在場,朕在場,豈能容得汝等撒野?」嘴里說著,不滿的瞅了吳恩可一眼,你們南周忒地小心眼啊,你們文風濃厚,我們大唐作首好詩也是不行嗎?就是不是天城所做,也是東水公或中書令所作吧,那也是我大唐所作,真是小家子氣啊。其實內心里也是認定這首詩不可能為高天成所作了。

那幾位武將給李榮這麼一罵,再看看開國公冷若冰霜的樣子,訕訕的坐了下去,嘴里還嘟嘟囔囔的,看樣子甚為不服。

吳恩可倒是很有風度,回頭朝著李榮又是一躬,嘴里說著︰「外臣只是一時感悟,並無藐視之意,陛下勿怪!只是此文出于大唐,實乃大唐之福,陛下文治武功,外臣為陛下賀。」

這話說得無可挑剔,行了,這詩就是不是你們「大唐第一神童」所作也沒事,反正是你大唐所作的,都是你大唐的功勞。

其實這句話這也說出了大殿之內所有人的心聲,只要是大唐的就行,卻沒有幾個人去考慮「犧牲品」高天城的感受。這個時代最注重的就是名聲,過此一宴,高天城在文學一途算是走到頭了,以後再有什麼詩作也是無人理會,因為這個冒名的罪過跟抄襲在文人們的眼中是一樣的十惡不赦。

李榮也是心中一聲嘆息,這個孩子才學還是極高的,只是今天這場面也難為這孩子了,都是些浮名罷了,真正的功名還是要在馬背上爭取的,今天讓南周且先笑著,不出十年,朕還你一個公道。

正待說話,卻听見一聲冷哼!作者我愛清泉

這篇小說不錯推薦先看到這里加收藏看完了發表些評論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