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姚崇实曾经解读“思无邪”一词。

他说,孔子是先秦诸子中最为重视文学,且对文学议论最多的人。他的文学思想十分丰富和深刻,有“兴、观、群、怨”说,“尽美、尽善”说,“文质彬彬”说,“思无邪”说等等。

其中的“思无邪”说尽管古今的解释和评价甚多,但总令人有未尽其意之感。

《论语·为政》云:“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这句话的意思是:诗三百篇,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它,就是“无邪”。

“思无邪”是《诗经·鲁颂·駉》中的一句话。《駉》分四章,分别有“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的句子,“思”是句首语气词,无实际意义,孔子所说的“思无邪”,其中的“思”字也是如此。有人把孔子所说“思无邪”中的“思”字解释成“意思”的思,引申为诗的思想、感情、意义,这是一种误解。当然,“思无邪”这句话,指的是诗的思想、感情、意义等方面“无邪”,但这不等于这个“思”字的意思一定是“意思”,即思想、感情、意义等。

宋人朱熹认为,诗可以劝善止恶,其作用都在使人情性归正,然而诗的语言是细微婉曲的,而且都是因个别的事而发,能够直接指出诗使人“归正”这种共同属性,没有象孔子“思无邪”这句话这样明白到家的,这句话足以概括诗的共同意义。

清人刘宝楠也认为,诗或劝善,或止恶,都是要使人“归于正”,孔子“思无邪”这句话足以概括这一点。

朱熹和刘宝楠都认为,孔子“思无邪”这句话指的就是诗要使人归于正,“无邪”就是“正”。

那么,什么是“无邪”即“正”呢?孔子在这里并没具体说明。但根据他的整个思想体系可以看出,“无邪”或“正”,就是符合儒家推崇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即符合“仁”和“礼”的要求。

“仁”和“礼”是儒家学说的两个基本范畴,用仁支配人的思想,用礼规范人的行为,二者并用,相辅相成,这是儒家解决社会矛盾,实现社会理想的基本方法和途径。

“仁”是儒家道德的基础与核心,具有十分丰富的具体内容,表现在人的行为的各个方面。

《论语·颜渊》云:“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又云:“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又云:“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

《论语·阳货》云:“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惠。’”

《论语·子路》云:“子曰:‘刚、毅、木、讷近仁。’”又云:“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论语·先进》云:“颜渊问仁,子曰:‘克已复礼为仁。’”

《论语·雍也》云:“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论语·宪问》云:“仁者必有勇”。又云:“仁者不忧。”

孔子还从反面说明什么是仁。如宰予反对三年之丧,孔子说他不仁。不善于“处约”、“处乐”的人,

孔子也说他不仁。“巧言令色”,也是不仁。“仁”与“不仁”还有很多内容和表现。

“礼”是儒家推崇的法律、制度、礼仪等。

钱穆《国学概论》云:“礼者,《周语》:‘随会聘于周,归而讲聚三代之典礼,于是修《执秩》以为晋法。’故礼即古代之遗制旧例,与本朝之成法也。

《楚语》子木曰:‘楚国之政,其法刑在民心,而藏在王府。

其《祭典》有之曰:国君有牛享,大夫有羊馈。’此所谓法、典,皆礼也。”

钱穆认为礼就是“古代之遗制旧列,与本朝之成法”,就是“法、典”,这些包括了法律、制度、礼仪等。

孔子推崇的礼是上古至夏、商、周三代之礼。

《论语·卫灵公》云:“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辂,服周之冕,乐则《韶》舞。’”

颜渊问如何治理国家?

孔子答以用夏朝的历法,乘商朝的马车,戴周朝的冠冕,听舜时的音乐。

这里的“时”、“辂”、“冕”、“乐”并不仅仅指历法、马车、冠冕、音乐,而是泛指各种制度。

孔子认为,历代制度对以前都是有取有舍,不断改造,不断发展的。

《论语·为政》云:“子曰:‘殷因于夏礼,所损益,可知也;周因于殷礼,所损益,可知也;其或继周者,虽百世可知也”。

这就是说,商礼对夏礼,有取有舍;周礼对商礼,也是有取有舍;继承周礼者,当然也是有取有舍。对以前的礼,孔子最推崇的是周礼。

《论语·八佾》云:“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孔子认为和夏商之礼相比,周礼更加完善,所以要遵从周礼。

朱熹《四书集注》云:“尹氏曰:‘三代之礼,至周大备,夫子美其文而从之。’”

关于礼的具体内容,在《周礼》、《仪礼》等书中有具体的记载,此处限于篇幅难以详述。

儒家主张用仁支配人的思想,用礼规范人的行为,必然体现在对文学创作的要求上,孔子所说的“无邪”就是正,就是要符合“仁”和“礼”的要求。

“无邪”既是孔子对《诗》三百作出的根本性评价,也是孔子对诗歌创作提出的最基本要求,反映出他对文学思想内容的高度重视,体现出他的文学批评标准是思想内容第一。

当然,他主张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统一,这一点从他的“尽美、尽善”说、“文质彬彬”说可以看出,但从其整个文学思想体系中可以看出他还是更重视思想内容的,他只用“无邪”一言概括《诗》三百,未及其它,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有一点需要注意,即“无邪”实际上并不能完全概括《诗》三百的内容。

这一点鲁迅已在《汉文学史纲要》中谈到:“诗三百篇,皆出北方,而以黄河为中心。

其十五国中,周南召南王桧陈郑在河南,邶鄘卫曹齐魏唐在河北,豳秦则在泾渭之滨,疆域概不越今河南山西陕西山东四省之外。其民厚重,故虽直抒胸臆,犹能止乎礼义,忿而不戾,怨而不怒,哀而不伤,乐而不婬,虽诗歌,亦教训也。然此特后儒之言,实则激楚之言,奔放之词,《风》《雅》中亦常有,而孔子则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