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其实早在周朝之前,历史就给我们讲了另一个故事,一个因不肯食周粟而饿死首阳山上的故事。

伯夷和叔齐在死前作了一首歌,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已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这是关于采薇最早的记录。

《诗经》中的《采薇》,是一首征夫思归的诗。你听,他在唱:“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靡使归聘。战乱的年代,何物最为珍贵?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岑参也写道:“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征战在外,漂泊不定,生死难料,一封家信也成奢望,于是思念插上了翅膀。《黍离》和《采薇》,如今读来,只剩一句轻叹……夜阑人静,当我们凭几而坐,用从容珍重的心态来品一品《诗经》,或许我们能重新溯流而上到三千年前的小洲兰沚边,找回我们前世遗落的声音。生命如河,我们怎能在遗忘中度过?

《诗经》不仅是一部经典,它更是一种信念。我们文化的河流,从来没有断过。

《论语·为政第二》载:子曰:“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杨伯峻说,“‘思无邪’一语本是诗经鲁颂駉篇之文,孔子借它来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駉篇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孔子却引它当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杨伯峻的翻译是:“诗经三百篇,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思想纯正’。”(见《论语译注》)

南怀瑾把“思无邪”解释为“人不能没有思想,只要思想不走歪曲的路,引导走上正路就好。”(见《论语别裁》)

南怀瑾又用“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来补充解释“思无邪”:“‘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那句话,同时也是上面‘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的注解。一个人,尤其关于现实的思想,不要太不守本分。不守本分就是幻想、妄想,徒劳无益的。”(《论语别裁》)

李泽厚说,“思是语气助词,不作思想解,邪也不作邪恶解。”他赞同近代学者郑浩的解释:“夫子盖言于《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因此,李泽厚的翻译便是:“《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不虚假。”(《论语今读》)

李零从《鲁颂·駉篇》着手解释,认为该诗中的八个“思”字是“祝辞”,“思”表示的是愿望,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并列起来看,“它们都是表示没完没了”(《丧家狗》)。

李零又说,“汉代喜欢用的‘未央’,也是这个意思。‘无邪’的意思,估计与之相近。”

李零还指出,孔子引用这首诗,有故意断章取义的意味,不一定是说一点邪的歪的都没有。

李零把“无邪”跟“未央”相提并论,非常好。

我认为最有意思的解释来自日本美学家今道友信。

他说,“这里所说的‘思无邪’,就是思索的垂直上升,根据定义把思考的方向确定之后,就必须把这种垂直的意向继续下来。”

粗粗看起来,今道友信非常咬文嚼字,实则不然。

今道友信认为,“孔子已经预感到诗的形象和象征性语言的升腾力量,预感到这种语言的飞翔的能力,已经感到只有使用这种语言才能使人的精神超越现象事物的限界,才能超越概念上的思考方法的平庸水准,知道了只有这种语言才能使人的精神和立足于概念的世界的彼岸相接触。”

我不免会想,如果今道友信把“思无疆、思无期、思无斁、思无邪”等等连缀起来考察,大概会说,思想是不受空间、时间的限制的,思想是不知疲倦的,思想也是直线飞翔的。

那么,孔子的真实意思,说的是要超越现实吗?

《论语》第二章第二节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今读》中的注文是:“《诗经》三百首,用一句话概括,那就是:不虚假。”注释中又说:“盖言诗三百篇,无论孝子、忠臣、怨男、愁女,皆出于至情流溢,直写衷曲,毫无伪托虚徐之意。”

所以“思无邪”就是真情流露、毫不作假的意思。

这是对《诗经》的高度概括,是理解《诗经》的关键。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一段四句说:春天河滨,鸠鸟叫春,青年男女,也开始春情发动。

三段八句说:夏天荇菜浮出水面,左右都有流水绕过。男子思念女子,日夜绕着她转,就像流水绕着荇菜左右一样。

第四段四句说:到了秋天,荇菜成熟,可以采摘,男女感情也成熟了。于是弹琴鼓瑟,交友定情。

第五段四句说:冬天农闲,男女结合,敲锣打鼓,煮熟荇菜,招待客人。这五段诗,按照春夏秋冬“四时行焉、百物生焉”的自然规律,青年男女由相思、追求、交友、定情而结合。这不仅没有什么不正当,而且流露的是真情实意。

《诗经》流传了三千多年,是二千五百年前孔子定为三百零五篇的,所以有许多不同的理解。

例如君子和淑女是什么人?关雎是什么鸟?荇菜是什么菜?“流之”、“采之”、“芼之”是不是意义相同?

这些都可以用孔子的话“思无邪”来判断:看哪种解释说得好?哪种说不过去?是不是有什么不正当的,或是流露了真实的感情?

首先,君子从字面上讲,是君主的儿子,所以有人认为是周文王,那么,淑女就是王后或者妃子了。但是君王和后妃会去河滨采摘荇菜么?可能性不大,所以一般认为是普通人,尤其到了今天,要古为今用,更认为是青年男女了。

其次,雎鸠是什么鸟?一般说是水鸟,关关是鸟的叫声。但水鸟是吃鱼的,用在婚礼歌中,恐怕不合思无邪罢。有人说是斑鸠,斑鸠的叫声是咕咕,咕咕声音低沉,在歌词中不够响亮,加上“an”的元音,就变成“关关”了。所以斑鸠比水鸟更好。

最后,“流之”接着“在河之洲”,应该指水流过更加合理,如果说是左采右采,那就和前面的“河”没有关系,和后面的“采”又重复,可能低估了古代歌唱诗人的水平。更重要的是,荇菜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和青年男女春天发情、夏天求爱、秋天定情、冬天结合,正好符合孔子说的“四时行焉,百物生焉”。这就是说合乎天道,顺应自然,也就是说“思无邪”了。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