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041章 儒道之争(1)【3000字~~】突然要一章三千字

【3000字~~突然要一章三千字,杀得我措手不及我以后岂不是要夜以继日、不眠不休才能每日一更。想想真是痛苦啊】

————————————————————————————————————————————————————————————————————————————————————————————————————

事情的起因是太子对管仲的浓厚兴趣。

儒家对于人生的意义认定为“修身”和“治国”,儒家仁治的基础是“礼”、“义”,这都与管仲的思想有很多相似之处。于是,他宣召了儒学博士辕固生来讲论儒学,继而就引来了一场轩然大波。

后元元年七月十六,当隆虑候陈桥奉诏进入太子学舍的时候,见学舍之外,旌旗烈烈,甲胄鲜亮的侍卫刀枪赫赫,较平日所见,多了几乎两倍。而正殿之下停着銮驾,玄色羽盖之下,扶手之上雕刻着龙纹,庄重威严,天子所用的规格。

“哎,”他招来一个宫人,问道,“陛下在里面么?”

“侯爷安好,”宫人机灵答道,“是的。”

“可知道是怎么回事?”

“今日里,太子请了一位博士讲解儒学,黄先生知道了,赶来痛斥那位博士教坏了太子,儒学误国。太子一怒之下,请来陛下,要他们两个进行一场廷辩。”

陈桥在殿下等着觐见。

曾几何时,当他还是前一位太子刘荣的侍读的时候,每日都会到这里来,自从刘荣被废之后,他再也没有来过。也因为这番往事,他才对刘彻颇有芥蒂。印象中那个温润如玉的少年与他亦是君臣,亦是兄弟朋友,感情深厚得比亲兄弟还亲。

那个黄生他是知道的,学的是黄老之学,学问精辟,可惜却看不懂道理,不知道当今汉室,已经需要风气变一变了。他微微仰头,看学舍飞起的檐角。恍惚中觉得这座宫殿像一只展翅的鹫鸟,即将冲天。

有宫人从殿中出来,宣他入殿。

“阿桥来了。”殿堂之上,景帝笑道,“你年纪轻,又是太子的妻兄。以后说不得也要为太子尽力。这场廷辩来听一听也好。”

陈桥叩谢之后,坐到了刘彻身边。

殿上,两个花白胡子的老学者互相瞪视,侃侃而辩。正是博士辕固生与黄生。

他们各自就着自家信奉的学说从古述今,唾沫横飞,言辞激烈,互不退让,煞是精彩,陈桥坐在下面听着却觉得有些无聊。他听妹妹提起过刘彻崇尚儒学,跟皇帝舅舅一样。可是,干嘛叫他来?他可是一向对政治没想法的。

他有点发呆,突然感觉自己的脚被谁从后面偷偷的踢了一下。转头去看身边的刘彻,这个将满十四岁的少年储君面上一片端庄,却微微的张开口型,朝他说着话。

“你觉得他们两个谁会赢?”

陈桥失笑,亦偷偷地答道,“自然是辕先生。”

所谓太子,虽然身份尊贵,心性聪敏,行事任性,不过说到底才满了十四岁。这时候看起来,竟觉得有些可爱。虽然刘荣的事让他对刘彻颇有芥蒂,不过他疼阿娇的这份心就够他对这个妹夫多几分亲近了。

殿上,黄生继续侃侃,“按礼法,臣下必须忠于皇帝,否则视为逆。商汤周武,虽在位之时政治清明,但他们的王位来之不正,是弑君所得,所以,他们是逆臣。”

“不然,”辕固生争锋相对,颔下胡须都微微翘起,“夏桀商纣暴虐乱政,天下人心皆归汤武。汤武从天下之心而诛桀纣,桀纣的百姓不为民不为桀纣效忠而归顺汤武,汤武他们是不得已而立而已,不是受命又是什么呢?”

“胡言。”黄生气的斥责道,“帽子再破旧,也是戴在头上的。鞋履虽新,也是穿在脚上,为什么?上下要分明。桀纣虽失道,毕竟是君;汤武虽圣明,到底是臣。君主有失德行,臣下不能直言帮他改正错误尊敬天子,反而因为过错而诛杀,然后自己登上君位,不是弑君是什么?”

辕固生忽然一笑,淡淡道,“像你这么说,本朝高祖取代秦朝登上天子位,是什么?”

“你……”,黄生被噎住,气的手发抖,却到底说不出话来。

“扑哧,”刘彻笑出声,又立刻压下声音。

上座之上,景帝放声大笑,道,“吃马肉的人不吃马肝,人们不说他不知肉味。学者不争论汤武受命的对错,不算是愚蠢。今日就算了吧。”

辕固生与黄生只好拜谢景帝,又互瞪了一眼,退出大殿。

“彻儿啊,”景帝起身,舒展了一下筋骨,慈爱道,“你看了这场廷辩,有何感想?”

“父皇,”刘彻上前搀扶,“儿子觉得他们说的都有道理。儒学求变,希望君主政治清明,能擢拔有才之士,治理天下。而黄老说上下要分明,也是必要的。不然,若有人效法汤武反我大汉又当如何?不过,这样想起来,又觉得他们是矛盾的。”

景帝大笑,拍了拍他的手,“不矛盾,不矛盾。”

“不矛盾?”刘彻疑问道,“儿子愚钝。还请父皇教我。”

“你

愚钝?不不,”景帝摆摆手,看着自己的儿子,面上充满着骄傲与喜爱,“你能够这么快就想这么深,朕已经很欣慰了。可是,你毕竟只是想,你没有亲自到这个位置上坐一坐,有些东西自然就想不到。”

“彻儿啊,学术这东西,不可不看重,但也不可太看重。朕即位好些年,才想明白。学术本身是没有对错的,但它毕竟是为政治所用。而朕启用的官员,虽然有学者,但他们脑子里装的,可不都是学术,还有些其他的东西。”

“父皇的意思是?”刘彻闻弦歌而知雅意,仿佛想通了什么,期待的看着景帝。

“学术为君主所用,端看当时的君主需要什么。我大汉立国之初,民生凋敝,无力战争,所以萧何丞相推崇黄老,无为清净。若哪日大汉国力丰盛,则可行儒术,开疆拓土,除垢立新。”

“那么,”刘彻的眼睛一亮,激动道,“父皇也觉得,儿子打算改行儒术是对的喽?”

景帝呵呵一笑,“其实,父皇也曾经想过行儒术的,只是,”他叹了口气,朝上方指了指,“老太太不让。朕已经老了,也许,天下就要交给你们年轻人了。”

“阿桥,”他转身,看向立在几步开外远处的外甥,“朕说这些话,也是说给你听的。”

陈桥心思复杂,拜道,“臣谨记。”

他当然知道阿婆一向崇尚黄老,如今皇帝舅舅又要他追随太子,太子有偏爱儒学,这不是摆明了让他左右不是人吗?

“朕知道你们两个,心里头都是偏向儒家的。不过你们两个身份不同,可别傻到真的像辕固生一样,被儒家那些条条框框给僵化了脑袋。”

刘彻失声而笑。

陈桥亦笑。

可是开朗了就是好事么?

他却忽然觉得有些心寒。

如果,在帝王心目中,所有东西都是棋子,因着需要而被利用。那么,今日站在这里与他们言笑晏晏的自己,究竟又是什么?会不会有朝一日,没有利用价值了,就如同自己眼中凋敝腐朽的黄老,慢慢走向末路?

太子学舍之中儒道两家的那场廷辩,很快传到了窦太后耳中。窦太后挑了挑眉,道,“这个辕固生,胆子倒不小么?”

当刘彻得到消息的时候,辕固生已经被宣入长乐宫。

“糟了。”刘彻跌足道,“辕固生那个倔脾气,一定会得罪太后的。没奈何,我只好去看一看了。”

“辕先生,”华丽恢宏的长乐宫殿之中,窦太后吃完了百字汤,将漆盒放在案上,由宫人收走,“听说你学问渊博,我这儿有本书,倒想请先生给我讲讲。”

辕固生拜道,“臣不敢。”

早有宫人捧出书卷,递给跪在殿下的辕固生。

辕固生展开书卷,不出所料,正是老子的《道德经》。

“如何?”窦太后傲然笑道,“辕先生觉得此书如何?”

“不过是女子和小孩子看的书罢了。”辕固生草草翻看完,扔在一边,一哽脖子,大声道。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