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1.不要让孩子产生错误的审美观

作为父母要正视孩子的爱美心理和行为,不要强行干涉,否则,很可能会影响孩子正确审美观的建立。一旦这样,再想纠正自己,让孩子重新审美,就会变得比较困难,甚至成为不可能的事情。

2.给孩子审美的自由

4岁左右的孩子,尤其是女孩,会对妈妈的化妆品感兴趣。也就是说,她已经开始关注自己的仪容仪表,所以她会用密码的化妆品涂抹自己,以满足自己的审美心理。这就要求父母,不管孩子把化妆品涂抹在脸上是丑还是美,都应该给孩子自由,让她尽情地去涂抹,从而保证孩子能够顺利度过审美敏感期。

11.追求完美:对事物、环境比较挑剔,对自己做事的要求比较高(3—4岁)

——允许孩子“任性”,因为他已经从审美发展到了追求完美,尝试给孩子“制造”一个“参照物”

在成长过程中,每个孩子都会经历审美敏感期,然后再发展到对事物完美的追求。也就是会由审美敏感期进入追求完美的敏感期。这个时期,他就会对环境,对事物比较挑剔,对自己做事的要求就会比较高。比如,当孩子发现自己画的一张画令他不满意时,他就会重新再画一张;如果他的凳子上有一滴水,他就不会去坐……这些都是孩子在追求完美敏感期的正常表现,父母不要认为孩子是在“任性”。♀

身边小故事

故事1:

妈妈给3岁半的儿子买了一提花生牛女乃,但是提袋上的两根带子却不一样长。儿子看到后,就哭丧着脸说:“我想让它们一样长,让它们一样长!”

但是,妈妈却认为,两根带子不一样长也不碍什么事,就没搭理儿子的茬儿。这下,儿子可不干了,他大哭起来,非要妈妈把那两根带子弄成一样长的。

没办法,妈妈只好把那根长带子解下来,再比照着那个短的拴上去。儿子看到两根带子一样长了,这才不哭了……

故事2:

最近,妈妈突然发现4岁的儿子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因为他对自己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比如,以前儿子画画时,并不那么较真。可现在,如果他觉得自己画的哪里不好,他就会把这张画扔掉,重新再画。哪怕这张画已经非常不错了,只是最后一笔落得不太恰当,孩子也会毫不犹豫地把整幅画都扔掉。因为,在他眼里,那幅画就是不完美的。

有一次,妈妈在一旁欣赏儿子画画,就快画完一整幅画的时候,儿子突然感觉某个细节没有把握好,他就自己自语说:“这个点没有点好,我要重新画。”说完,他就把刚才那幅即将完成的画丢掉了,然后他又重新铺上一张新纸,用心地画了起来……

故事3:

4岁的儿子早上穿好衣服后,要下床穿鞋子。他一低头,发现鞋子旁边有一摊水。原来,那是妈妈不小心弄洒的,还没有来得及拖。看到那摊水,儿子说什么也不下床穿鞋子,说地上有水。

妈妈以为是儿子故意找个借口,不愿意穿鞋子。于是妈妈就说:“来,妈妈把你抱到客厅里穿鞋子吧!”儿子乖乖地说:“好!”妈妈一手抱着儿子,一手拿着鞋子去了客厅。

孩子穿鞋的时候,妈妈拿拖布把那摊水拖了……

敏感期分析

追求完美是人的天性,当然也是孩子的天性。完美会给孩子带来精神上的愉悦,相反,如果在孩子眼里,某种事物或环境是不完美的,他就会感到非常痛苦。其实,这就表明,孩子的精神世界正在走向丰富与深入。

虽然,很多不完美的东西在成人看来并没有什么,甚至还感觉有些美学特征,比如,残缺的美。但是,在孩子的眼里,它就是不完美的,因为孩子有自己的判断标准,这个标准是很多成人所不具备的。当然,有的成人也具备这样的品质,这些人很可能是理想主义者,但就是这种追求完美的理想主义,却让这些人成了科学家、艺术家、优秀教师以及各个行业里杰出的人。可见,追求完美对一些成人来说,也是非常有益的。那对于处于完美敏感期的孩子来说,追求完美的心理就更应该得到父母的呵护。所以,为了让孩子尽可能早地度过这个敏感期,父母应该尽量去满足孩子的要求。

引导小妙招

1.要适时地去表扬孩子

孩子在某个时间段会追求完美,这是很正常的。但是,因为孩子自身的能力有限,想把事情做得完美无缺也是比较困难的事情。在这种时候,孩子的内心就会非常焦虑、非常痛苦,甚至会怀疑自己的能力,会产生一些消极的想法,比如“我很笨”、我很差”等等。

这时候,父母就应该懂得去表扬孩子。比如故事2中,如果父母发现孩子换了一张新纸后仍旧“画不好”时,就可以说:“我看不错,你看,这条线画得很到位,那个点落得位置很正……”这样一来,孩子就会非常受益,会让自己自信起来,从而以更好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正在做的事情,从而争取尽可能地把它做好。

`11`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