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正文
第67节第二十二章巴丘小桥服孝芜湖诸葛吊丧(2)
六月中旬的一天,小桥端着水进来,惊讶的发现周瑜大睁着眼睛看向门口,半天也不眨一下。
“都督这是怎么了?”小桥扔下手里的东西,扑倒周瑜榻前,焦急的问。
周瑜还是看着门口:“小桥,你刚才看见伯符进来了吗?”
小桥很诧异:“先主公何曾来过?”
“不,”周瑜执拗的说,“我看见他了,他不高兴,他生我的气了,他在怪我
“怎么会?都督对先主公一片心天日可鉴,先主公要怪也是怪自家人,怎么会怪都督?”
“不对,”周瑜目光没有离开过门口,她很笃定,“他怪我,怪我没有践行诺言。他问我:‘你不是说过生死无悔永固江东?怎么现在就要放手了?’”
小桥的眼泪唰的落下来,哽咽的说不出话。
从此周瑜频繁的提到孙策。
六月二十五,中午小桥半哄半骗好容易劝周瑜用了点饭,就伺候周瑜睡了,她自己也捱不住多日照顾周瑜还要照管孩子的疲惫,扶着有靠背的坐榻,头一点一点的打瞌睡。
突然有什么摔到地下的声音,掺杂了呼喊,小桥猛然惊醒,看见周瑜从榻上摔到地下,挣扎着向门口的方向移动。
小桥急忙大声喊人,自己也上来扶周瑜,翻过来才发现周瑜满面泪痕,神色凄惶,她一把抓住小桥的手:“伯符……伯符……小桥你告诉他……我没有……我不是……”
小桥只能安抚着,和冲进来的吕蒙等人一起把周瑜抬回榻上去,周瑜就像没看见这些人,自顾自的喃喃着:“非瑜背诺,天不假年……非瑜背诺……伯符……伯符……”
六月三十,饮食俱废。
七月初二,周瑜清醒了很多,她看着小桥,有些疑惑的样子:“最近看不见伯符了
“先主公只是不放心过来看看的,都督好了,先主公就回去了小桥擦着眼泪,咧嘴笑着说。
周瑜没有什么反应,想了想,她说:“我要给主公写信
小桥连忙铺开笔墨:“都督,等您病好了再亲自写吧,这次就让我代笔吧。“
周瑜点点头:“也好。我说,你写
就先从孙策说起:“瑜以凡才,昔受讨逆殊特之遇,委以月复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规定巴蜀,次取襄阳,凭赖威灵,谓若在握
但是孙策的梦想已经不能再自己手里实现了,看开点吧,这是天意:“至以不谨,道遇暴疾,昨自医疗,日加无损。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诚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复奉教命耳
但未来的路还很长:“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天下之事,未知终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虑之日也。鲁肃忠烈,临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傥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小桥写一句,擦一次泪,都写完了,推开笔墨,掩袖而泣。
周瑜让小桥再把全文给她读一遍,小桥照做。周瑜满意的点头,昏迷过去。
七月初七,这是个好日子。
牛郎织女一年一次相见的好日子,晚上会有拜月乞巧之类的热闹事。
周瑜脸上有了些光彩,吕蒙忍着泪代表众人来问周瑜有什么要叮嘱的。
周瑜说:“辅助主公保全江东,伺机取回荆州,待天下有变,可酌情攻刘备,但不要轻易与曹操开战
吕蒙:“是。都督还有吩咐吗?”
周瑜想想:“听下一任都督的话,不管是谁
“是。都督还有没有什么事要卑将做的?”吕蒙不愿周瑜有什么遗憾。
“好生看待伯言
“一定。还有吗?”
“没了周瑜不再说话,示意小桥送客。
吕蒙退出去,周瑜看着小桥。
小桥连忙握住周瑜的手,俯去:“都督,有什么事交代我的?”
“对不起……没……把你……嫁了……”
小桥拼命摇头。
“你照顾我这么久,本来……应该奏明主公给你个名分……但我怕……我怕真这么做了……主公会强令你守节……”
“都督……”
“我死之后……从速火葬……骨灰……不留……撒入大江……”
小桥吃了一惊:“都督为何要火葬?为何不陪葬于先主公陵墓?”
周瑜不说了,小桥转瞬就明白了:孙权不会同意。“都督是不能陪葬先主公,又不想日后陪葬主公陵墓?”
周瑜叹息着:“小桥,先主公……不能称陵,恐怕……永远都不能……主公他……”
“我懂了小桥急着说,其实她不懂,但是这么说也许会让周瑜好受点,都这个时候了,就别再让人忧虑不安了。
周瑜默然。
小桥想起孙绍来:“绍公子呢?都督就没有什么要嘱咐我的?”
“各自有命……谁能保谁……一世呢?”
小桥咬住了下唇,扑通一声跪在榻边:“都督放心!妾当不惧万死,誓保绍公子周全!今日于天地面前盟誓:妾生则公子无不安!妾死亦必留万全之计!若违此誓,天人共戮!”
周瑜最后用悲悯的目光看了看小桥,摇了摇头,不再说话。
建安十五年七月初七,周瑜病逝于巴丘,享年三十六岁。
周瑜病逝的消息还没传到庐江,鲁肃是带人去巴丘的半路接到消息的。
鲁子敬吃了一惊,然后日夜兼程赶到巴丘。
小桥迎接了他,然后和他商量周瑜的身后事。现在没有一个名正言顺可以安排周瑜的丧葬事宜的人,看起来只能等孙权的命令了。
小桥心里牢牢记着周瑜尽早火葬的叮嘱,想着在巴丘就给办了,小桥还暗地里想着:一把骨灰,也好偷偷埋到孙策的墓地去。虽然周瑜没这么吩咐,但不代表她不想这么做,只不过自觉做不成罢了。
但鲁肃听了,连连摆手:“不可!小桥夫人,你只是公瑾的妾室,无权擅自处置此事!公瑾葬地,非同小可,须待主公决断。倘若你一意孤行,主公得知,必然降罪!到时候你一人身加刑罚事小,公瑾这二子一女当依赖何人?绍公子又有何人庇佑?”
“都督临终有言,命从速火葬,主公即便追究,我也无惧。至于墓穴之事——我早已想好:不过一把灰,我别取他物烧之,送与主公,只说是都督的,主公又如何分辨?假骨灰如何处置,听主公吩咐便可;真骨灰我亲自葬于先主公墓,不假手他人,岂不是天衣无缝,无人识破?”
鲁肃摇头,压低声音对小桥说:“夫人!此计断不可行!你若果真如此,主公必然知晓!——公瑾身边早有主公眼线,公瑾不曾告知你?”
这一句话,小桥呆住了。
不过,也对,小桥迅速的想明白了之前很多事情,不错,只恨我怎么没早发现。
“不妨,待我除去细作,再来执行都督遗命!”小桥斩钉截铁的说着,一边站起身摘下剑架上挂着的剑就要走。
鲁肃急得一把夺下剑来:“不可——夫人怎么还不明白!以公瑾之智,难道会看不出身边有主公眼线!她明知却不动手,分明是不愿戳破此事啊!公瑾为江东一片苦心,处处谋划,夫人难道忍心让其付之东流?”
小桥闻言,颓然的坐了回去:“既然如此……妾……当何为?”
鲁肃只能叹息:“夫人不可轻举妄动。公瑾既殁,依旧例扶灵回乡总不会错,观主公之意,欲亲往芜湖迎之。夫人……就先将公瑾灵柩送往芜湖吧
小桥低垂着头,坐了一会儿,突然猛的抬头看向鲁肃,坚决的说:“请子敬先生善付主公,妾不敢擅决,定当依主公之意扶都督灵柩前往芜湖!”
鲁肃听了觉得很欣慰,连胜称“好”,然后他就急着回去向孙权复命了。
在他走后,小桥立刻命人去请吕蒙、陆逊,密商一夜。
孙权说话算数,周瑜的灵柩到芜湖的第二天,孙权带领文武也到了,素服迎接。
左右的人都看在眼里,心中感慨着周瑜死后的哀荣之甚。
孙权的眼睛是红的,略有点肿,他是伤心,他也哭过,但是在漫天飘白的环境中,面对那么多看着他的人,他没有失掉威仪。
小桥带着三个孩子,披麻戴孝,跪在他面前。
孙权说周瑜是江东的栋梁,一直忠心耿耿,辅佐孙氏三代,劳苦功高,如今壮年既殁,是江东的重大损失。为了表彰周瑜的功绩,将周瑜的灵柩送还吴郡庐江,一路供给不用周家自己出钱,暂时的墓地一定要好,不坟不树,要派人看管。周瑜的家眷子女,也由公家负责抚养……
小桥听到“不坟不树”四个字,蓦地挺直了脊背,她下定了决心。
孙权说完了,亲切的问小桥:“夫人侍奉公瑾,亦有功焉。但有求,禀孤,孤当为之成
小桥直起身来,一身麻衣在江风中猎猎的响,她一字一句清晰的说,目的是让在场所有人都听见:“妾蒙都督礼遇,每行军则必从,幸得存身于乱世,无以报恩德。今都督孑然一身,并无中馈,家中无人照看。妾不才,斗胆自荐为都督妻,情愿为夫守孝三年,终身守墓,持节不嫁,养诸子女成年。伏望主公恩允!”说完便拜下去。
孙权连忙走上前几步,搀扶小桥:“夫人有此志,公瑾有灵,闻之亦当欣慰。孤即刻诏令江东,以夫人为公瑾正妻,夫人所出,皆公瑾之嫡子也
“谢主公!”小桥又行了个大礼,然后站起来,不再理会孙权,转身对众人大声道:“我夫周公瑾临终有命,言及从速火葬,不可拖延。来人!点火!”
众人都被小桥这突然的一番话弄得愣在当场,孙权还没反应过来这话是什么意思,不远处就有几个早已安排好的精壮士兵抬起棺椁放置在同样早已架好的木制高台上——很多人这时候才反应过来,那莫名其妙出现的木架子原来是干这个用的。
“住手!放肆!”孙权这才明白过来,他有些气急败坏的拦住小桥,“夫人焉敢如此!孤不曾言,谁敢放火!”
小桥看着孙权,义正辞严:“主公差矣。妾已为公瑾之妻。依礼,妻当专任夫君丧仪,不可避责。纵天子之家,亦然。吾夫临终遗命如此,妾不敢不遵,望主公勿怪说完,小桥再也不看孙权一眼,面对高台,喝命:“速速点火!”
吕蒙陆逊对此早有心理准备,对视一眼,便取下松木火把,正待点燃,陆逊犹豫了一下,正这个功夫,已经有两个火把飞出去了。
居然是黄盖和甘宁。
吕蒙陆逊紧跟着抛出火把。
旁边的士兵们见将军们带头,也纷纷点火,油脂浸透的木台瞬间被火焰吞噬,在场的人都有点恍惚——很多人又想起了两年前那个烟炎张天的晚上,意气风发的周瑜在江边一曲笛声方落,东南风大起,背景中万支火箭齐发。
那是江东迄今为止最辉煌的场景,谁也没信心在以后超越那个场景。
孙权也想起来了,有人秘密回报他周瑜用的还是孙策送的那支笛子。
孙权握紧了拳头想我没完没了的送华服锦衣珍宝珠玉怎么就比不上那么一支破笛子。
这个场景中没人敢说话,孙权阴沉着脸一言不发,所有人都静静的看着火势由炽烈逐渐变小,越来越小,直到烧无可烧,冒着青烟,冷却。
小桥这才吩咐人用一个青釉罐拾装了骨灰。
“夫人打算如何处置公瑾的骨灰?”孙权在小桥背后说,声音冷的像结了冰。
“依先夫遗愿,撒于江中!”
“荒唐!岂有此理!未闻有此先例
“正是小桥顺着孙权口风的行为让孙权感到意外,“妾亦以为如此不可。火葬则古已有之,骨灰入江则未闻有也。妾于此未敢专任,特请命于主公
孙权思考着小桥这话有多少示好的成分,可是联想这女人之前自荐为夫人,然后强硬的烧了周瑜的尸首的行为,孙权又觉得不像。一切都更像是这个女人设计好的,这里说不定有什么阴谋。
孙权警惕的看着小桥,后者沉静如水,等着他指示,孙权怎么也想不出来小桥就这样把骨灰交给自己能有什么不对。如果小桥真的是想跟自己对着干,那么不是应该想方设法不让自己接触骨灰才对么?为什么还主动往自己手里塞呢?
不管怎么说,孙权这么安慰自己,只要周瑜的骨灰是在自己手中的,主动权就在自己手里,想怎么处置都可以。周瑜依然是周瑜,即便是骨灰陪葬自己未来的陵墓,也总好过去陪葬孙策的。
这么想着,孙权的表情缓和了:“孤当亲命人看守,举哀已毕,则迁往庐江。夫人不必为此事挂心了
“多谢主公。只是夫君生前,交游甚广,近日恐有宾客远赴此地吊唁,又有江北曹孟德处有人与夫君仇怨甚深,恐有恶人混于宾客中意图不轨,请主公着意保护,勿使人懈怠
小桥这番话说的不错,周瑜的骨灰不能现在就离开芜湖,一波一波的人等着来吊唁呢,多加点人保护是理所应当的,孙权找不出这话里的破绽,点点头答应了。
作者的话:
周瑜最后写给孙权的信有两个版本,一个出自《三国志鲁肃传》,那个比较简略,只说让鲁肃代替。另一个版本出自《江表传》,作者看了看……嘛,江表传提到孙策了,那必须是这个!
古时“陵”“墓”“寝”“庙”等等是不能混用的,各自代表不同的地位享有的不同待遇。“陵”是皇帝墓葬的称呼,小桥认为孙权会称帝,孙策会被追封,但周瑜已经知道孙权不会这么做了。
“不坟不树”基本上就是陪葬的意思了。司马懿死之前也留过类似的话,他是打算陪葬曹丕的。当然后来没实现,这个不怪他,是他儿子的问题……
古人火葬后把骨灰埋入墓中的情况是有的,青釉罐在东汉已经有了,三国时应当技术更加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