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正文
第67節第二十二章巴丘小橋服孝蕪湖諸葛吊喪(2)
六月中旬的一天,小橋端著水進來,驚訝的發現周瑜大睜著眼楮看向門口,半天也不眨一下。
「都督這是怎麼了?」小橋扔下手里的東西,撲倒周瑜榻前,焦急的問。
周瑜還是看著門口︰「小橋,你剛才看見伯符進來了嗎?」
小橋很詫異︰「先主公何曾來過?」
「不,」周瑜執拗的說,「我看見他了,他不高興,他生我的氣了,他在怪我
「怎麼會?都督對先主公一片心天日可鑒,先主公要怪也是怪自家人,怎麼會怪都督?」
「不對,」周瑜目光沒有離開過門口,她很篤定,「他怪我,怪我沒有踐行諾言。他問我︰‘你不是說過生死無悔永固江東?怎麼現在就要放手了?’」
小橋的眼淚唰的落下來,哽咽的說不出話。
從此周瑜頻繁的提到孫策。
六月二十五,中午小橋半哄半騙好容易勸周瑜用了點飯,就伺候周瑜睡了,她自己也捱不住多日照顧周瑜還要照管孩子的疲憊,扶著有靠背的坐榻,頭一點一點的打瞌睡。
突然有什麼摔到地下的聲音,摻雜了呼喊,小橋猛然驚醒,看見周瑜從榻上摔到地下,掙扎著向門口的方向移動。
小橋急忙大聲喊人,自己也上來扶周瑜,翻過來才發現周瑜滿面淚痕,神色淒惶,她一把抓住小橋的手︰「伯符……伯符……小橋你告訴他……我沒有……我不是……」
小橋只能安撫著,和沖進來的呂蒙等人一起把周瑜抬回榻上去,周瑜就像沒看見這些人,自顧自的喃喃著︰「非瑜背諾,天不假年……非瑜背諾……伯符……伯符……」
六月三十,飲食俱廢。
七月初二,周瑜清醒了很多,她看著小橋,有些疑惑的樣子︰「最近看不見伯符了
「先主公只是不放心過來看看的,都督好了,先主公就回去了小橋擦著眼淚,咧嘴笑著說。
周瑜沒有什麼反應,想了想,她說︰「我要給主公寫信
小橋連忙鋪開筆墨︰「都督,等您病好了再親自寫吧,這次就讓我代筆吧。「
周瑜點點頭︰「也好。我說,你寫
就先從孫策說起︰「瑜以凡才,昔受討逆殊特之遇,委以月復心,遂荷榮任,統御兵馬,志執鞭弭,自效戎行。規定巴蜀,次取襄陽,憑賴威靈,謂若在握
但是孫策的夢想已經不能再自己手里實現了,看開點吧,這是天意︰「至以不謹,道遇暴疾,昨自醫療,日加無損。人生有死,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
但未來的路還很長︰「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終始,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魯肅忠烈,臨事不苟,可以代瑜。人之將死,其言也善,儻或可采,瑜死不朽矣
小橋寫一句,擦一次淚,都寫完了,推開筆墨,掩袖而泣。
周瑜讓小橋再把全文給她讀一遍,小橋照做。周瑜滿意的點頭,昏迷過去。
七月初七,這是個好日子。
牛郎織女一年一次相見的好日子,晚上會有拜月乞巧之類的熱鬧事。
周瑜臉上有了些光彩,呂蒙忍著淚代表眾人來問周瑜有什麼要叮囑的。
周瑜說︰「輔助主公保全江東,伺機取回荊州,待天下有變,可酌情攻劉備,但不要輕易與曹操開戰
呂蒙︰「是。都督還有吩咐嗎?」
周瑜想想︰「听下一任都督的話,不管是誰
「是。都督還有沒有什麼事要卑將做的?」呂蒙不願周瑜有什麼遺憾。
「好生看待伯言
「一定。還有嗎?」
「沒了周瑜不再說話,示意小橋送客。
呂蒙退出去,周瑜看著小橋。
小橋連忙握住周瑜的手,俯去︰「都督,有什麼事交代我的?」
「對不起……沒……把你……嫁了……」
小橋拼命搖頭。
「你照顧我這麼久,本來……應該奏明主公給你個名分……但我怕……我怕真這麼做了……主公會強令你守節……」
「都督……」
「我死之後……從速火葬……骨灰……不留……撒入大江……」
小橋吃了一驚︰「都督為何要火葬?為何不陪葬于先主公陵墓?」
周瑜不說了,小橋轉瞬就明白了︰孫權不會同意。「都督是不能陪葬先主公,又不想日後陪葬主公陵墓?」
周瑜嘆息著︰「小橋,先主公……不能稱陵,恐怕……永遠都不能……主公他……」
「我懂了小橋急著說,其實她不懂,但是這麼說也許會讓周瑜好受點,都這個時候了,就別再讓人憂慮不安了。
周瑜默然。
小橋想起孫紹來︰「紹公子呢?都督就沒有什麼要囑咐我的?」
「各自有命……誰能保誰……一世呢?」
小橋咬住了下唇,撲通一聲跪在榻邊︰「都督放心!妾當不懼萬死,誓保紹公子周全!今日于天地面前盟誓︰妾生則公子無不安!妾死亦必留萬全之計!若違此誓,天人共戮!」
周瑜最後用悲憫的目光看了看小橋,搖了搖頭,不再說話。
建安十五年七月初七,周瑜病逝于巴丘,享年三十六歲。
周瑜病逝的消息還沒傳到廬江,魯肅是帶人去巴丘的半路接到消息的。
魯子敬吃了一驚,然後日夜兼程趕到巴丘。
小橋迎接了他,然後和他商量周瑜的身後事。現在沒有一個名正言順可以安排周瑜的喪葬事宜的人,看起來只能等孫權的命令了。
小橋心里牢牢記著周瑜盡早火葬的叮囑,想著在巴丘就給辦了,小橋還暗地里想著︰一把骨灰,也好偷偷埋到孫策的墓地去。雖然周瑜沒這麼吩咐,但不代表她不想這麼做,只不過自覺做不成罷了。
但魯肅听了,連連擺手︰「不可!小橋夫人,你只是公瑾的妾室,無權擅自處置此事!公瑾葬地,非同小可,須待主公決斷。倘若你一意孤行,主公得知,必然降罪!到時候你一人身加刑罰事小,公瑾這二子一女當依賴何人?紹公子又有何人庇佑?」
「都督臨終有言,命從速火葬,主公即便追究,我也無懼。至于墓穴之事——我早已想好︰不過一把灰,我別取他物燒之,送與主公,只說是都督的,主公又如何分辨?假骨灰如何處置,听主公吩咐便可;真骨灰我親自葬于先主公墓,不假手他人,豈不是天衣無縫,無人識破?」
魯肅搖頭,壓低聲音對小橋說︰「夫人!此計斷不可行!你若果真如此,主公必然知曉!——公瑾身邊早有主公眼線,公瑾不曾告知你?」
這一句話,小橋呆住了。
不過,也對,小橋迅速的想明白了之前很多事情,不錯,只恨我怎麼沒早發現。
「不妨,待我除去細作,再來執行都督遺命!」小橋斬釘截鐵的說著,一邊站起身摘下劍架上掛著的劍就要走。
魯肅急得一把奪下劍來︰「不可——夫人怎麼還不明白!以公瑾之智,難道會看不出身邊有主公眼線!她明知卻不動手,分明是不願戳破此事啊!公瑾為江東一片苦心,處處謀劃,夫人難道忍心讓其付之東流?」
小橋聞言,頹然的坐了回去︰「既然如此……妾……當何為?」
魯肅只能嘆息︰「夫人不可輕舉妄動。公瑾既歿,依舊例扶靈回鄉總不會錯,觀主公之意,欲親往蕪湖迎之。夫人……就先將公瑾靈柩送往蕪湖吧
小橋低垂著頭,坐了一會兒,突然猛的抬頭看向魯肅,堅決的說︰「請子敬先生善付主公,妾不敢擅決,定當依主公之意扶都督靈柩前往蕪湖!」
魯肅听了覺得很欣慰,連勝稱「好」,然後他就急著回去向孫權復命了。
在他走後,小橋立刻命人去請呂蒙、陸遜,密商一夜。
孫權說話算數,周瑜的靈柩到蕪湖的第二天,孫權帶領文武也到了,素服迎接。
左右的人都看在眼里,心中感慨著周瑜死後的哀榮之甚。
孫權的眼楮是紅的,略有點腫,他是傷心,他也哭過,但是在漫天飄白的環境中,面對那麼多看著他的人,他沒有失掉威儀。
小橋帶著三個孩子,披麻戴孝,跪在他面前。
孫權說周瑜是江東的棟梁,一直忠心耿耿,輔佐孫氏三代,勞苦功高,如今壯年既歿,是江東的重大損失。為了表彰周瑜的功績,將周瑜的靈柩送還吳郡廬江,一路供給不用周家自己出錢,暫時的墓地一定要好,不墳不樹,要派人看管。周瑜的家眷子女,也由公家負責撫養……
小橋听到「不墳不樹」四個字,驀地挺直了脊背,她下定了決心。
孫權說完了,親切的問小橋︰「夫人侍奉公瑾,亦有功焉。但有求,稟孤,孤當為之成
小橋直起身來,一身麻衣在江風中獵獵的響,她一字一句清晰的說,目的是讓在場所有人都听見︰「妾蒙都督禮遇,每行軍則必從,幸得存身于亂世,無以報恩德。今都督孑然一身,並無中饋,家中無人照看。妾不才,斗膽自薦為都督妻,情願為夫守孝三年,終身守墓,持節不嫁,養諸子女成年。伏望主公恩允!」說完便拜下去。
孫權連忙走上前幾步,攙扶小橋︰「夫人有此志,公瑾有靈,聞之亦當欣慰。孤即刻詔令江東,以夫人為公瑾正妻,夫人所出,皆公瑾之嫡子也
「謝主公!」小橋又行了個大禮,然後站起來,不再理會孫權,轉身對眾人大聲道︰「我夫周公瑾臨終有命,言及從速火葬,不可拖延。來人!點火!」
眾人都被小橋這突然的一番話弄得愣在當場,孫權還沒反應過來這話是什麼意思,不遠處就有幾個早已安排好的精壯士兵抬起棺槨放置在同樣早已架好的木制高台上——很多人這時候才反應過來,那莫名其妙出現的木架子原來是干這個用的。
「住手!放肆!」孫權這才明白過來,他有些氣急敗壞的攔住小橋,「夫人焉敢如此!孤不曾言,誰敢放火!」
小橋看著孫權,義正辭嚴︰「主公差矣。妾已為公瑾之妻。依禮,妻當專任夫君喪儀,不可避責。縱天子之家,亦然。吾夫臨終遺命如此,妾不敢不遵,望主公勿怪說完,小橋再也不看孫權一眼,面對高台,喝命︰「速速點火!」
呂蒙陸遜對此早有心理準備,對視一眼,便取下松木火把,正待點燃,陸遜猶豫了一下,正這個功夫,已經有兩個火把飛出去了。
居然是黃蓋和甘寧。
呂蒙陸遜緊跟著拋出火把。
旁邊的士兵們見將軍們帶頭,也紛紛點火,油脂浸透的木台瞬間被火焰吞噬,在場的人都有點恍惚——很多人又想起了兩年前那個煙炎張天的晚上,意氣風發的周瑜在江邊一曲笛聲方落,東南風大起,背景中萬支火箭齊發。
那是江東迄今為止最輝煌的場景,誰也沒信心在以後超越那個場景。
孫權也想起來了,有人秘密回報他周瑜用的還是孫策送的那支笛子。
孫權握緊了拳頭想我沒完沒了的送華服錦衣珍寶珠玉怎麼就比不上那麼一支破笛子。
這個場景中沒人敢說話,孫權陰沉著臉一言不發,所有人都靜靜的看著火勢由熾烈逐漸變小,越來越小,直到燒無可燒,冒著青煙,冷卻。
小橋這才吩咐人用一個青釉罐拾裝了骨灰。
「夫人打算如何處置公瑾的骨灰?」孫權在小橋背後說,聲音冷的像結了冰。
「依先夫遺願,撒于江中!」
「荒唐!豈有此理!未聞有此先例
「正是小橋順著孫權口風的行為讓孫權感到意外,「妾亦以為如此不可。火葬則古已有之,骨灰入江則未聞有也。妾于此未敢專任,特請命于主公
孫權思考著小橋這話有多少示好的成分,可是聯想這女人之前自薦為夫人,然後強硬的燒了周瑜的尸首的行為,孫權又覺得不像。一切都更像是這個女人設計好的,這里說不定有什麼陰謀。
孫權警惕的看著小橋,後者沉靜如水,等著他指示,孫權怎麼也想不出來小橋就這樣把骨灰交給自己能有什麼不對。如果小橋真的是想跟自己對著干,那麼不是應該想方設法不讓自己接觸骨灰才對麼?為什麼還主動往自己手里塞呢?
不管怎麼說,孫權這麼安慰自己,只要周瑜的骨灰是在自己手中的,主動權就在自己手里,想怎麼處置都可以。周瑜依然是周瑜,即便是骨灰陪葬自己未來的陵墓,也總好過去陪葬孫策的。
這麼想著,孫權的表情緩和了︰「孤當親命人看守,舉哀已畢,則遷往廬江。夫人不必為此事掛心了
「多謝主公。只是夫君生前,交游甚廣,近日恐有賓客遠赴此地吊唁,又有江北曹孟德處有人與夫君仇怨甚深,恐有惡人混于賓客中意圖不軌,請主公著意保護,勿使人懈怠
小橋這番話說的不錯,周瑜的骨灰不能現在就離開蕪湖,一波一波的人等著來吊唁呢,多加點人保護是理所應當的,孫權找不出這話里的破綻,點點頭答應了。
作者的話︰
周瑜最後寫給孫權的信有兩個版本,一個出自《三國志魯肅傳》,那個比較簡略,只說讓魯肅代替。另一個版本出自《江表傳》,作者看了看……嘛,江表傳提到孫策了,那必須是這個!
古時「陵」「墓」「寢」「廟」等等是不能混用的,各自代表不同的地位享有的不同待遇。「陵」是皇帝墓葬的稱呼,小橋認為孫權會稱帝,孫策會被追封,但周瑜已經知道孫權不會這麼做了。
「不墳不樹」基本上就是陪葬的意思了。司馬懿死之前也留過類似的話,他是打算陪葬曹丕的。當然後來沒實現,這個不怪他,是他兒子的問題……
古人火葬後把骨灰埋入墓中的情況是有的,青釉罐在東漢已經有了,三國時應當技術更加成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