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九十章 吹响号角

面对龙家兄弟的步步紧逼,陈炯明无可奈何之下,不得不求助于同为革命党人的夏骏驰。

而这一来,也就意味着他必然要同意光复军扩军的请求,但同时也要求获得一些广州商行成员在财政上的支持。

目前美华公司以夏家为纽带,联合了大批原本居于中下层的广州七十二行成员。

所谓“七十二行”并非实数,只是广州商业、手工业的泛称,七十二行究竟包括哪些行业,始终言人人殊。

在20世纪初,广州的工商业至少有百余行,一些行业下面还可以分多个小行,同一行往往有东家行和西家行,西家行是受雇者的行会。

这时的广州人,都说在粤州是:“商各有行,行各有规;自为保护,自为推拓,无商律而有行规,乃粤省各商业之团体,即联结于此行规之内”。

“各行皆置立会馆,议定行规,公举行老董理其事。一行之中,凡货式之大小、工资之多寡,均有定章,同行各人共相遵守,不容混淆。有违例者,无论东家西家,行众定必鸣鼓而攻,不遗余力

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广州行会的联合体“七十二行”在地方政治、经济生活中有很大影响力,各种商人团体,包括总商会也要依托七十二行开展活动。

乃至于各路来粤的官僚、外商,都必须要和他们这些地头蛇合作,才能获得自己所需之物。

总体而言,十三行多是买办洋行,专司对外贸易。而七十二行,则是内需贸易,各司其职。不过不管如何,在粤州地界上,广州商帮却绝对是一股不容忽视的力量。

历史上,正是这些人,出钱出资,甚至发动自家子弟,才促成了革命党的大业。

而这时,作为粤州军政府的代理都督,陈炯明也深知自己想要在这广州城中站稳脚跟,就必须倚重夏家,以及背后的美华公司。

“都督不可!”

回去之后,邓铿仍然力劝,“魁首本就多次催促我等出兵北伐,岂不知道那时这广州必不可保!大好基业落于人手,我们就算打赢了又能怎样?”

对于志大才疏的党魁孙载之,邓铿却是素来不看好的,他更倾向于陈炯明这种实干派。一省之地都没有,就想进军中原,立于万人之上,这怎么可能?

而现在,眼见着光复军财雄势大,若再任由其扩充兵力,那这日后的广州城,又是谁人天下?

陈炯明听了,却是喟然一叹,起身说道:“我亦知此事不可,但若不如此,我们怕是连眼前都过不去了

他这个都督还挂着‘代理’二字,为孙载之所任命,始终被胡汉民压在头上。若这时不争取广州的本地商会支持,恐怕不消几个月,到时孙载之下令他出师北伐,他是出还是不出好呢?

“夏家已经承诺,若此事能成,必为我筹措粮饷、军械,以充军资陈炯明细细说了几个两家密约的条款,并且还说了下目前的同盟会情势,“北面袁项城,作用十数万北洋新军精锐,这时兴师北伐,实乃以卵击石,有去无回

“而同盟会内,却还是诸派争斗不休,人心士气尚且不齐,载之却非要行那北伐之事。其实他的心志理念,我亦推崇,可这行事和手段,未免太轻率了些。然载之毕竟是魁首,他的意志必受会内大部分同志认可,因此北伐一事必然会贯彻执行

“这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邓铿自然明白,虽理念不同,仍为孙载之的矢志不渝心生钦佩。不管个人野心如何,这人此时还是一心要为汉家天下之光复,而戮力向北。

“会中不少港商、华侨,都支持北伐,现在唯有这广州城中,或许还有一些我们的潜在盟友可以争取。而夏家的势力还不值得我如此委曲求全,关键是美华公司这条过江龙!”

说到这里,邓铿也是全然明白了陈炯明心中的盘算,也知道了他的苦衷,心情不禁有几分颓唐,“复兴大业,步履维艰啊……”

随后,获得了部分广州商行支持的陈炯明,终于有了底气,和龙济光叫板,拒绝济军大部队请求入城一事。

但为了避免激怒龙济光,仍然给予了30万元的光复饷,暂时安抚住了济军上下,迫使其撤出粤州境内。

待局势稍稍平复,已是初冬时节,天气渐寒。

而陈炯明也专心处理政务,在他的主持下,广州至深圳原有电报线拆去,由电报局和铁路局合作沿广九铁路架设新线,并在深圳勒马洲与香港旧线连接,完成了穗港电报线的改建工程。

大量筹借来的经费都被投入到地方建设上,比如铺设自来水管道,以及在粤州境内兴办官立蒙养院,收养3至7岁幼儿入学,学费免收。

为此,甚至还挪用了一部分原本用于向美华公司采买武器弹药的经费,让邓铿和叶举等粤军将领心生抱怨。

而这时,依旧挂着正式都督头衔的胡汉民,则派心月复到造币厂点收银铜物料,计83万余两,将造币厂改名为“中华民**政府粤州造币厂”,由李星衢、李文君、钟秀南为总办,并开始铸造1角、2角银币和1仙、10仙铜币。

其铜币模式一面镌币值,上列中华民国年号,下列粤州省造字样,另一面镌阿拉伯文“1”、“10”,旁镌英文,译为“粤州1仙”、“粤州10仙”。

1仙铜币和2角银币于明年1月发行,用于改善军政府窘迫的财政状况。

……

反观这时的埔东一带,却是一片平静,与热闹喧嚣的广州城形成鲜明对比。

每日清晨,当地居民就会看到理着短发的黄埔军校学员生,背着行军装备沿着主要干道跑步前进。

响亮的军号,干净整齐的军装,昂扬奋发的气质,都是让人羡慕。

除最初的害怕外,当地居民很快就发现了这光复军与这时代的军人极为不同,不仅仅是在精神面貌上更加锋锐,更在于他们不祸害乡里。

甚至好几次,光复军都将前来闹事的民军和济军打退,加上兵员大多又是从本地征召,因此渐渐获得当地居民认可,甚至好感。

光复军1团026步兵排,李弘兴这时穿着笔挺军装,站在操场中接受上级检阅。

“我很高兴,能看到你们一路走到今天!”上士刘克良的目光中难得带了几分赞许和暖意,“从现在起,你们不再是只会在泥浆里打滚的臭虫,而是一个活生生的人,一个注定参与到民族伟大复兴战略中的勇士!”

“回答我,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叫什么!”

“华夏!华夏!”

“我们身上流着怎样的血?”

“华夏!华夏!”

士兵们神情激奋,用尽全身力气,一遍又一遍的喊着相同的两个字,军气如剑,直冲云霄,已是有了激荡乾坤的决心。

早已被尘封的久远记忆,以及那在数百年奴役中被迫忘却的民族之魂,这时都被唤醒。从一开始,团练就是个幌子,这群被灌输了大量民族主义思想的战士,将成为扫清世间一切污秽的力量。

刘克良亲手为他训练过的战士佩戴上代表着军衔和荣誉的肩章,仿佛看到了充满着铁与血的未来,忍不住热泪盈眶,“或许数十年后,我们中会有许多人,死在战场上。但不要忘记,你们今日许下的诺言!”

说完,刘克良表情肃穆,立正着向这些第一期毕业的学员兵敬着军礼。

学员们同样神情激动,立正回礼,这才彼此欢呼起来,气氛火热。

身材魁梧的王铁军,这时上前,一把搂过教官刘克良抱着,就哭出声来,“排长,珍重!”

铁打的汉子,却没能止住眼角涌出的泪花,这半年来的一切,改变了他的人生。从过去那个有一天活一天的混混,到今日为民族未来而战的军人,王铁军此时的目光,早已不复当初的醉生梦死。

刘克良也拍了拍王铁军的后背,对着这个比自己还要高出半个头的壮汉说道:“你也是,珍重!”

今日就是最后的相聚,他们很快就会被编入常备军的战斗序列,或担任军官,或称为士卒。想要再回来,就必须积累足够功勋才可了。

望了一眼沉默不语的李弘兴,刘克良走过来,和颜悦色说着,“弘兴,整个排里面,你是最出色的的人。希望以后,还会在这里见到你

说罢,刘克良爽朗大笑:“哈哈,说不定,到时候我可就要先向你敬礼了啊!”

这是期许,也是祝福,李弘兴也知道,自己若能再回黄埔,必是因功晋升而来深造,出去后至少都是中尉军衔,确实比老教官刘克良的中士位阶高级多了。

可这时,他却抹着眼角泪水,认真说道:“中士,你永远都是教官!”

这样的场景,还继续在这里上演着,光复军全员已然准备就绪,军队的号角似乎即将要吹响。为了心中的理想和使命,他们愿意用生命,来换取胜利!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