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龍家兄弟的步步緊逼,陳炯明無可奈何之下,不得不求助于同為革命黨人的夏駿馳。
而這一來,也就意味著他必然要同意光復軍擴軍的請求,但同時也要求獲得一些廣州商行成員在財政上的支持。
目前美華公司以夏家為紐帶,聯合了大批原本居于中下層的廣州七十二行成員。
所謂「七十二行」並非實數,只是廣州商業、手工業的泛稱,七十二行究竟包括哪些行業,始終言人人殊。
在20世紀初,廣州的工商業至少有百余行,一些行業下面還可以分多個小行,同一行往往有東家行和西家行,西家行是受雇者的行會。
這時的廣州人,都說在粵州是︰「商各有行,行各有規;自為保護,自為推拓,無商律而有行規,乃粵省各商業之團體,即聯結于此行規之內」。
「各行皆置立會館,議定行規,公舉行老董理其事。一行之中,凡貨式之大小、工資之多寡,均有定章,同行各人共相遵守,不容混淆。有違例者,無論東家西家,行眾定必鳴鼓而攻,不遺余力
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廣州行會的聯合體「七十二行」在地方政治、經濟生活中有很大影響力,各種商人團體,包括總商會也要依托七十二行開展活動。
乃至于各路來粵的官僚、外商,都必須要和他們這些地頭蛇合作,才能獲得自己所需之物。
總體而言,十三行多是買辦洋行,專司對外貿易。而七十二行,則是內需貿易,各司其職。不過不管如何,在粵州地界上,廣州商幫卻絕對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力量。
歷史上,正是這些人,出錢出資,甚至發動自家子弟,才促成了革命黨的大業。
而這時,作為粵州軍政府的代理都督,陳炯明也深知自己想要在這廣州城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倚重夏家,以及背後的美華公司。
「都督不可!」
回去之後,鄧鏗仍然力勸,「魁首本就多次催促我等出兵北伐,豈不知道那時這廣州必不可保!大好基業落于人手,我們就算打贏了又能怎樣?」
對于志大才疏的黨魁孫載之,鄧鏗卻是素來不看好的,他更傾向于陳炯明這種實干派。一省之地都沒有,就想進軍中原,立于萬人之上,這怎麼可能?
而現在,眼見著光復軍財雄勢大,若再任由其擴充兵力,那這日後的廣州城,又是誰人天下?
陳炯明听了,卻是喟然一嘆,起身說道︰「我亦知此事不可,但若不如此,我們怕是連眼前都過不去了
他這個都督還掛著‘代理’二字,為孫載之所任命,始終被胡漢民壓在頭上。若這時不爭取廣州的本地商會支持,恐怕不消幾個月,到時孫載之下令他出師北伐,他是出還是不出好呢?
「夏家已經承諾,若此事能成,必為我籌措糧餉、軍械,以充軍資陳炯明細細說了幾個兩家密約的條款,並且還說了下目前的同盟會情勢,「北面袁項城,作用十數萬北洋新軍精銳,這時興師北伐,實乃以卵擊石,有去無回
「而同盟會內,卻還是諸派爭斗不休,人心士氣尚且不齊,載之卻非要行那北伐之事。其實他的心志理念,我亦推崇,可這行事和手段,未免太輕率了些。然載之畢竟是魁首,他的意志必受會內大部分同志認可,因此北伐一事必然會貫徹執行
「這是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鄧鏗自然明白,雖理念不同,仍為孫載之的矢志不渝心生欽佩。不管個人野心如何,這人此時還是一心要為漢家天下之光復,而戮力向北。
「會中不少港商、華僑,都支持北伐,現在唯有這廣州城中,或許還有一些我們的潛在盟友可以爭取。而夏家的勢力還不值得我如此委曲求全,關鍵是美華公司這條過江龍!」
說到這里,鄧鏗也是全然明白了陳炯明心中的盤算,也知道了他的苦衷,心情不禁有幾分頹唐,「復興大業,步履維艱啊……」
隨後,獲得了部分廣州商行支持的陳炯明,終于有了底氣,和龍濟光叫板,拒絕濟軍大部隊請求入城一事。
但為了避免激怒龍濟光,仍然給予了30萬元的光復餉,暫時安撫住了濟軍上下,迫使其撤出粵州境內。
待局勢稍稍平復,已是初冬時節,天氣漸寒。
而陳炯明也專心處理政務,在他的主持下,廣州至深圳原有電報線拆去,由電報局和鐵路局合作沿廣九鐵路架設新線,並在深圳勒馬洲與香港舊線連接,完成了穗港電報線的改建工程。
大量籌借來的經費都被投入到地方建設上,比如鋪設自來水管道,以及在粵州境內興辦官立蒙養院,收養3至7歲幼兒入學,學費免收。
為此,甚至還挪用了一部分原本用于向美華公司采買武器彈藥的經費,讓鄧鏗和葉舉等粵軍將領心生抱怨。
而這時,依舊掛著正式都督頭餃的胡漢民,則派心月復到造幣廠點收銀銅物料,計83萬余兩,將造幣廠改名為「中華民**政府粵州造幣廠」,由李星衢、李文君、鐘秀南為總辦,並開始鑄造1角、2角銀幣和1仙、10仙銅幣。
其銅幣模式一面鐫幣值,上列中華民國年號,下列粵州省造字樣,另一面鐫阿拉伯文「1」、「10」,旁鐫英文,譯為「粵州1仙」、「粵州10仙」。
1仙銅幣和2角銀幣于明年1月發行,用于改善軍政府窘迫的財政狀況。
……
反觀這時的埔東一帶,卻是一片平靜,與熱鬧喧囂的廣州城形成鮮明對比。
每日清晨,當地居民就會看到理著短發的黃埔軍校學員生,背著行軍裝備沿著主要干道跑步前進。
響亮的軍號,干淨整齊的軍裝,昂揚奮發的氣質,都是讓人羨慕。
除最初的害怕外,當地居民很快就發現了這光復軍與這時代的軍人極為不同,不僅僅是在精神面貌上更加鋒銳,更在于他們不禍害鄉里。
甚至好幾次,光復軍都將前來鬧事的民軍和濟軍打退,加上兵員大多又是從本地征召,因此漸漸獲得當地居民認可,甚至好感。
光復軍1團026步兵排,李弘興這時穿著筆挺軍裝,站在操場中接受上級檢閱。
「我很高興,能看到你們一路走到今天!」上士劉克良的目光中難得帶了幾分贊許和暖意,「從現在起,你們不再是只會在泥漿里打滾的臭蟲,而是一個活生生的人,一個注定參與到民族偉大復興戰略中的勇士!」
「回答我,我們腳下的這片土地,叫什麼!」
「華夏!華夏!」
「我們身上流著怎樣的血?」
「華夏!華夏!」
士兵們神情激奮,用盡全身力氣,一遍又一遍的喊著相同的兩個字,軍氣如劍,直沖雲霄,已是有了激蕩乾坤的決心。
早已被塵封的久遠記憶,以及那在數百年奴役中被迫忘卻的民族之魂,這時都被喚醒。從一開始,團練就是個幌子,這群被灌輸了大量民族主義思想的戰士,將成為掃清世間一切污穢的力量。
劉克良親手為他訓練過的戰士佩戴上代表著軍餃和榮譽的肩章,仿佛看到了充滿著鐵與血的未來,忍不住熱淚盈眶,「或許數十年後,我們中會有許多人,死在戰場上。但不要忘記,你們今日許下的諾言!」
說完,劉克良表情肅穆,立正著向這些第一期畢業的學員兵敬著軍禮。
學員們同樣神情激動,立正回禮,這才彼此歡呼起來,氣氛火熱。
身材魁梧的王鐵軍,這時上前,一把摟過教官劉克良抱著,就哭出聲來,「排長,珍重!」
鐵打的漢子,卻沒能止住眼角涌出的淚花,這半年來的一切,改變了他的人生。從過去那個有一天活一天的混混,到今日為民族未來而戰的軍人,王鐵軍此時的目光,早已不復當初的醉生夢死。
劉克良也拍了拍王鐵軍的後背,對著這個比自己還要高出半個頭的壯漢說道︰「你也是,珍重!」
今日就是最後的相聚,他們很快就會被編入常備軍的戰斗序列,或擔任軍官,或稱為士卒。想要再回來,就必須積累足夠功勛才可了。
望了一眼沉默不語的李弘興,劉克良走過來,和顏悅色說著,「弘興,整個排里面,你是最出色的的人。希望以後,還會在這里見到你
說罷,劉克良爽朗大笑︰「哈哈,說不定,到時候我可就要先向你敬禮了啊!」
這是期許,也是祝福,李弘興也知道,自己若能再回黃埔,必是因功晉升而來深造,出去後至少都是中尉軍餃,確實比老教官劉克良的中士位階高級多了。
可這時,他卻抹著眼角淚水,認真說道︰「中士,你永遠都是教官!」
這樣的場景,還繼續在這里上演著,光復軍全員已然準備就緒,軍隊的號角似乎即將要吹響。為了心中的理想和使命,他們願意用生命,來換取勝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