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六十四章 研究飞机

一连几日,徐文昊都只是陪着冯九如,带他好好参观一下美华公司的产业,同时也是让他更深入的认识到华兴社目前掌握的力量。

自从正式加入华兴社以来,冯九如渐渐接触到了一些内部的信息,包括许多在他看来匪夷所思的事和物。

比如说,冯九如就很惊讶的发现,徐文昊的别墅下面,居然存在着这么一个设备齐全的研究实验室,完全可以满足一般意义上的科学研究。

“九如,这里才是美华公司的科研中心,我目前完成的几个重要实验,几乎都是在这里进行的。而位于公司总部那个联合科研中心,实际上只是一个幌子,或者说是门面,摆出来给外面的人看的

对此,冯九如也颇为理解,这个时代对专利和技术都看得很重,轻易不会透露出去。哪怕是向专利局提交申请书的时候,都会把关键的几个核心部分给故意漏掉,这样一来,就算对方拿到,一时间也难以投入实际生产之中。

就好比冯九如最初研制飞机的时候,就遇到了类似的技术封锁,美国莱特兄弟为了在飞机制造业中维持垄断,拒绝向外界提供任何关键性的技术资料。

这其实也很容易理解,毕竟涉及到切身利益,科研工作者也是人,也要吃饭,也要生活。

但冯九如这时恐怕过于注重技术研究,还不知晓太多这方面的明争暗斗,所以徐文昊也不得不提醒他一句:“九如,我们美华公司虽然也聘请了不少白人,并且给予他们一样的待遇,但你要记住,他们还不算是自己人!”

即使经过调查,并没有证据表明公司聘请的人中是否有人属于敌对势力阵营,但徐文昊还是小心翼翼的处理着这方面的事情:比如只是允许白人进入管理层,薪金和福利上也与华人一视同仁。

但实际上,真正关乎公司命脉的核心技术,徐文昊从来都是捏在自己手里。只有那些不太重要的东西,才会拿出去换钱,并且让公司中的白人高管们接触到。

科学固然是没有国界的,然而科学家却是有国界的,徐文昊可不会在这种事情上含糊。

“关于飞机的研制,其实我也有几分月复案,正要与九如你仔细参详一番徐文昊这时也是准备抛出一战时的木质结构飞机的雏形和设计理念了,“这些技术事关重大,九如你切忌要做好保密事项

冯九如原本的广东机器制造公司在技术保密意识上就做得很不好,但这也和他们缺乏成熟的公司经营理念以及原始资本太小等因素有关。

可如今徐文昊可是花了十万美元,专门为冯九如他们成立了一家波士顿飞行俱乐部,目前当然是以招收和培养华人飞行员和飞机工程师为主,不过徐文昊可不会做亏本生意。

他正打算效仿日后在一度风行北美的各种飞行俱乐部,利用飞机这种新奇的事物来在富人圈子里大肆圈钱。再用赚来的钱,投入到自己的飞机研究和制造上面。

用别人的钱,玩自己的技术!

随即,为了让冯九如在飞机技术的研究上少走弯路,徐文昊又向他介绍起了这时其他列强国家对于空军的态度。

美国就不用说了,连莱特兄弟都一度心灰意冷的离开他们心爱的航空业,可想而知这时的美国政府对飞机这种新事物的态度到底是如何轻视了。

与之相反的是大西洋彼岸的欧洲国家,在莱特兄弟的成就促进下,欧洲尤其是法国的飞行事业,在1909年就取得了重大的进展。

而徐文昊这时也向冯九如说起自己搜集到的第一手资料,“上一年的8月,法国兰斯主办了一次盛大的飞行集会,欧洲的飞行员们相继创造了多种飞行记录。尤其是法国飞行员路易布莱里奥,他给世界带来强烈震撼!”

历史上,他是第一位驾驶飞机成功飞越英吉利海峡的人类,并且成功降落到了大不列颠国土上。

这个事件不仅给世界公众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而且也使英国人大为吃惊:正在主宰这个世界命运的盎格鲁撒克逊人,开始意识到了某种突如其来的危险。

飞机的发展使他们预感到,单纯凭借海上防御力量,今后已不可能保证自己国家的安全了。这也促使英国成为继德国和法国之后,第三个开始注重发展自身空军力量的国家。

航空事业的不断发展使各**事当局认识到了航空气在军事领域里的发展前景,欧洲的

各个强国开始搜罗各种各样的飞机以供陆军使用。

不过,这时的飞机还主要用于侦察,飞机的研制工作大多也由私人进行,因而进展相当缓慢。这正是冯九如能一展所长的时候,相比后世动辄由一国政府联合数家跨过企业组建研究团队,共同研制的飞机的情况而言,这个时代才更适合实力和规模仍旧相对弱小的美华公司发展。

德国,这个在一战中曾经组建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空军的国家,这时甚至兴趣还主要集中在体积庞大的齐柏林飞艇上,以至于此前公众的捐款使齐柏林得以继续以飞艇先驱者的身份从事研制工作,并最终向德国人证明了这种飞艇的实用价值。

在另外两个航空大国法国和英国,飞机虽然开始受到更多的关注,但仍然不是主流,目前列强国家仍然将自己的军事科技重心放在海军和陆军上,尤其是代表着一国地位的海军。

听着徐文昊口中描绘的各国空军发展实况,冯九如顿时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他虽有恒心和毅力,并且肯吃苦,但在科研上,仍然缺乏国际视野和全局眼光。

生于一个贫农家庭的他,从小喜欢制作风筝和车船等玩具,对神话故事尤其是飞天故事,更是满心向往。12岁时冯九如就随父亲漂洋过海到美国谋生,在旧金山落户安家。

徐文昊这番话,顿时让他回忆起一些往事,心中感慨不已,叹了口气,说道:“不瞒你说,我当年刚来美国,目睹这里先进的工业,便觉得国家富强,必须依靠工艺的发达,才有可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

“为此,非学习机械、发展工艺不可!”

随着冯九如的娓娓道来,一幕幕往事,如在徐文昊亲见一般,在他眼前浮现。

18岁时,冯九如便转往纽约,在那里攻读机器制造专业。他学习非常刻苦,为探讨一个问题,经常研究到深夜。

尽管生活紧迫,他为了更多地了解西方科技发展的状况,经常把节省下来的食宿费用购买报纸书刊。为了交纳学费,冯九如还要利用课余的时间去打工。

尽管如此,冯九如的学习成绩仍然在班上名列前茅。学校见冯九如学习如此刻苦,再加上成绩出众,决定免去他的学费。

当他23岁的时候,冯九如果然具备了广博的机械制造知识,通晓36种机器,还发明制造出了抽水机和打桩机,他设计制造的无线电收发报机由于性能良好深受用户的欢迎,成为当地一位小有名气的机器制造家。

然而在1904年时,日俄战争爆发,日俄两个帝国主义国家,为了争夺在华权益,在东北进行了一场狗咬狗的战争。

而在美国的调停下,1905年9月两国订立了,和约竟规定将辽东半岛南端的旅顺口、大连及附近海域转让给日本;从长春到旅顺口的铁路也交给日本所有。

面对这一切,**的清廷根本无力反对,竟予以承认。这对华人而言,简直是奇耻大辱。冯九如当时就为清廷的**无能而感到羞耻,为祖国的不幸而感到痛心。

也是从那时起,冯九如发誓要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效民族。

起初,他想制造一艘军舰献给自己的祖国,以加强中国的海防力量。而恰巧那时美国的莱特兄弟刚刚发明了飞机,在国际上引起强烈的反响。

而各国也纷纷开始研制飞机、飞艇、航空武器,作为当时国防的先进装备。也就是在那时,冯九如便有了制造飞机的想法。

因为制造一艘军舰,要耗费数百万金钱,非举国之力不可为,而且甲午一战,早已说明了残酷的事实,即便有海军,清廷还是一败涂地。

因此,冯九如便觉得与其靡费巨资建造海军,还不如造数百架飞机,价廉省工,用处或许还更大些。主意拿定以后,他便对他的助手们说:“现在是竞争激烈的时代,飞机已经成为军事上不可缺少的装备,如果我们能够制造出千百万架飞机,分别驻守在中国的各港口,足以使中国的国防强大起来,外国列强再也不敢欺负我们!”

当有人对是否有能力研制飞机提出疑问的时候,冯九如坚定地说:“我发誓要用毕生的精力为国家研制成飞机。苟无成,毋宁死!”

这是一个爱国学子发自肺腑的心声,誓要用自己的力量,为民族的复兴而奋斗一生!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