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六十五章 星型引擎

在徐文昊的建议下,冯九如终于月兑离了之前盲目的探索阶段,而开始有目的性地按照具体实际用途来分别研制早期的木质结构飞机。

徐文昊当然也希望直接上马全金属结构的飞机,可这时才是1910年初,无论是冶金技术还是机械加工水平,以现有的条件也只能对木质结构的飞机进行技术攻关。

比起数十年后的全铝合金飞机,木质结构的飞机这时在技术上最容易实现,并且也有助于积累冯九如等华裔机械工程师们的飞机研制经验。

“九如,在不久的将来,飞机不仅广泛应用于民用运输和科学研究,还会成为军事战争中的重要武器。或许用不了几年,列强国家就会看到飞机在战争中的广泛用途,凭借着他们强大的科技基础和工业实力,加强对飞机技术的研发

“我们现在仍旧是私人公司,论实力无法与任何一国相较,唯一的优势在于我们在飞机制造理念和关键技术上的领先,因此这点你必须自己把握好。这是我整理好的资料,你且先看看,再与我说说你的看法

厚厚一沓资料被徐文昊珍而重之的从壁画后面的隐藏暗格中取出,教导冯九如手中。

“这是我整理的资料,你先仔细阅读其中的内容,好好领会要义

见徐文昊如此深情凝肃,冯九如也是恭谨接过,细细翻开一页页写满了黑字的洁白纸张。上面的每一个字,在冯九如眼中都价值千金,这是知识的价值!

原本历史上,空气动力学在飞行器的研制上起过相当重要的指导作用,但这时却尚未有人研究和总结出来,仍被流体力学所包含着,恰似明珠蒙尘。

到19世纪末,经典流体力学的基础已经形成,而直到20世纪初,空气动力学才渐渐随着航空事业的迅速发展,而得以从流体力学中发展出来,并形成力学的一个新的分支。

但这是第一次世界大战都的事情了,这时的主流科学界,对于飞机的认识仍不够深刻,因此自然没有给予太多关注和重视。

像莱特兄弟和冯九如这些人,都是民间人士,莱特兄弟甚至连正规的大学都没上过,或许凭着聪明才智和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能够排除万难研制出早期的飞机。

可一旦涉及精深的理论知识,许多人就要抓瞎了,比如冯九如早期就是如此,只能靠着不停地模索缓慢前进,甚至在许多时候,那是冒着生命危险去试飞!

原本历史上,冯九如就是死于坠机事故,死在他自己研制的飞机手上!

而这时,徐文昊自然不会让这种悲剧上演,并且也开始导入一些后世的科研模式,进入这个时代,舍弃那种少数技术员闭门造车的科研手段。

“九如,你的机械理论知识已经有了相当的基础,这时我自不担心。但你对研制飞机所需的理论知识,仍然有许多不足,因此我觉得在这点上你还应该多花些心思。现在理论上吃透这些知识,然后再通过实践积累经验,双管齐下

冯九如这人生有傲骨,但在学术上却十分谦虚,因此对徐文昊的劝说也是听了进去,“先生教育的是,九如潜心向学,好好模透这门理论

航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获得飞行器所需要的举力、减小飞行器的阻力和提高它的飞行速度,这就要从理论和实践上研究飞行器与空气相对运动时作用力的产生及其规律。

早在1894年,英国的兰彻斯特首先提出无限翼展机翼或翼型产生举力的环量理论,和有限翼展机翼产生举力的涡旋理论等,但兰彻斯特的想法在当时并未得到广泛重视。

而在最近几年,库塔和儒科夫斯基分别**地提出了翼型的环量和举力理论,并给出举力理论的数学形式,建立了二维机翼理论。

1904年,德国的普朗特更是发表了著名的低速流动的边界层理论,该理论指出在不同的流动区域中控制方程可有不同的简化形式,极大地推进了空气动力学的发展。

普朗特还把有限翼展的三维机翼理论系统化,给出它的数学结果,从而创立了有限翼展机翼的举力线理论。但它不能适用于失速、后掠和小展弦比的情况。

对于这时痴迷于飞机制造技术的冯九如而言,能够接触到这些知识是他以前朝思暮想却又难以实现的,这时的科学家极少有人愿意将自己千辛万苦研究出来的资料公诸于众,因此科研信息的交流非常艰难,都是各自模索着前进。

而徐文昊则是凭着智脑搜索到了一篇,这是1946年美国的琼期提出来的。利用这一理论和边界层理论,便可以足够精确地求出机翼上的压力分布和表面摩擦阻力,对于飞机的研制是不可或缺的基础理论的。

面对这些在这个时代价值难以估量的先进理论,冯九如也是如饥似渴地学习着,整个人都投入进去,看得如此如醉。

……

冯九如的领悟能力非常强,徐文昊交给他的文献资料,他只不过花了一周时间,就基本吃透,剩下的问题也只不过是经验上的积累罢了。

“会首,这是我设计的四款飞机。按照你给我的建议,我分别按照这些飞机的用途,设计出了高空格斗用的攻击机,能对固定目标实施空袭的轰炸机,以及注重航程和物资运载能力的运输机

“最后还有这款,我喜欢的高速侦察机!”

不仅仅是画出了图纸,冯九如还亲自督造,让朱竹泉和朱兆槐两位亲传弟子帮着做出了四个等比例缩小了50倍尺寸的模型,用木盒子装好。

“发动机的研制进度如何了?”徐文昊问着这个最为关键的问题。

众所周知,引擎是飞机的心脏,后世的许多国家都有能力设计和制造飞机,却只有少数国家能生产出合格的飞机引擎。

“我把原本我自己制造的30马力内燃机改进了一下,设计出了这款14缸星型发动机,预计至少能提高到400马力!”

十倍以上的引擎功率提升,虽然得益于徐文昊的指点和提示,但冯九如自身扎实的机械工程学基础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

“那么就把这款专为活塞式飞机研发的星型发动机命名为冯i星型发动机吧,最好快点制造出实际产品,然后由公司着手开始向专利局申请技术专利,这件事要抓紧!”

冯九如也是认真的点头道:“是的,我立即着手准备

这时的飞机引擎,大多还是使用普通的汽车引擎,比如莱特兄弟当年用的就是15马力的内燃机引擎,好一点的晚上了v型发动机。

而专门为飞机为发明出来的星型发动机,这时却还未出现,至少要等到十年以后,才会有人想要改进引擎。

秉承着走别人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一思想,徐文昊自然是要抢先注册专利。

这样一来,就算对方日后想要仿造,也得支付徐文昊一大笔专利费用。

相比于早期的‘冯如二号’飞机,在徐文昊的指导之下,冯九如很快就开拓了眼界,设计出了好几款一战后才渐渐流行起来的飞机机型。

在掌握了空气动力学的基础知识之后,冯九如设计出来的飞机在气动布局上更为合理,不仅整体结构变得更加稳固,并且飞机的爬升能力也显著提升。

“星型发动机一旦成功制造出来,将使得我们公司研制的飞机在引擎功率上,大大超过其他同行!”这时冯九如站在简易机场的机库中,表情意气风发。

而在他的身旁,则聚集着朱兆槐、朱竹泉以及司徒璧如等日后名震一方的航空航天专家,这时他们还只是一群还飞机制造领域上意气风发的年轻人。

望着这一大批优秀的科研技术人才,徐文昊终于是舒心不少,经营了一年多的事业,终于是建立起了一个小型科研团队。

但智脑还是提醒着他道:“吾主,这几位旧人类虽然知识程度较高,并且拥有智力出众,但目前你仍然缺乏一个合格的科学研发团队。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技术仍然于数据库中的资料,您应该明白,一个在科学上没有自主研发能力的组织,是没有前途的

对此,徐文昊只能无奈哭笑:“我也知道,但现在去哪里找这么多科学家和技术人员?”

单靠少数几个人,是无法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科研体系的,这点徐文昊也是心里清楚。不过在目前的情况下,对于这个问题却很难解决,基本上整个西方文明社会,对科学研究都相当的重视,徐文昊根本找不到几个遗落于民间的人才。

为了招募技术人才,徐文昊甚至动用美华公司的资金和人脉,不停挖人墙角了,但收效甚微,仅仅是聊胜于无。

要不是有着智脑的辅助,徐文昊都不知道在这个科学日益进步的世界里混了,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