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三十四章 威钢公司

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的钢铁生产经营方式就发生了巨大改变,从原本的小规模的私人企业到大规模的托拉斯垄断组织。

将原本极为分散,从采矿、炼铁到最终制成铁轨、铁板等成品,中间需经过许多厂家的钢铁生产模式,整合成一个庞大的商业有机体,集中资本和产能,统一管理和销售。

这么做的好处,在于能够最大限度的降低成本和提高利润。

事实上,威钢集团在徐文昊的倡议下得以建立,也是奔着这个方向去的——建立一个足以和摩根集团旗下的美国钢铁有限公司抗衡的托拉斯组织。

在1901年2月5日,皮尔庞特摩根买下了洛克菲勒的几家铁矿和安德鲁卡耐基的全部钢铁生意,先后吞并50多家企业,依靠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垄断了美国的钢铁市场和原料来源,成为美国最大的钢铁公司,控制着全美钢产量的65%。

这笔生意,耗资10亿美元,在当时可是一个天文数字。

摩根要求他的美国钢铁有限公司,采用他发展铁路时所用的办法以此来消除竞争。根据他的“利害相通”的原则,大财团的巨头们在公司间的竞争中可进行私下合作,以谋求巨额利润。

这种钢铁托拉斯组织,是从19世纪中叶美国实行关税壁垒之后才强盛起来的。

直到1913年,美国政府才将这种对国内钢铁工业的关税保护完全取消。

而这时不过是1908年,大部分美国钢铁工业仍然靠关税壁垒在同英国的自由贸易的竞争中取得盈利。

而里斯和海诺等人,就是希望效仿卡内基钢铁公司,通过建立成一个生产钢铁的大型钢铁联合企业来获得竞争优势,以期提高自身在世钢铁生产领域中的地位。

虽然手握不锈钢的生产专利,以及全套技术,可仍然无法改变瓦格纳钢铁公司只是一家资本规模极其弱小的工厂企业这一事实。

加上中间商在每个产销环节层层加码,致使最终产品的成本很高,降低了利润。

里斯本人也深知传统钢铁企业的这些弊病,他决心效仿昔日的钢铁大王卡内基,白手起家,建立起一个面目全新的、囊括整个生产过程的供、产、销一体化的钢铁托拉斯集团。

首先,从技术上讲,成本低廉的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已经发明,在徐文昊的帮助下,位于波士顿市区的瓦格纳钢铁厂终于完成了设备更新,并且还掌握了全套的新式钢铁冶炼工艺。

里斯特地亲自考察了技术工人在生产中运用该法的实际情况,证明了氧气顶吹转炉炼钢法的切实可行。

其次,哪怕是正在经历经济危机,美国的钢铁市场供过于求,但市场对于不锈钢等新式金属产品的需求仍旧旺盛。

而且铁矿在美国极为丰富,密执安大铁矿早在数十年前就已经进人大规模开采阶段。就财力而言,里斯在海诺和詹姆斯等人的帮助下,半年内就拥有了超过一百万美元的现金及其它财产,他决定改变之前四处投资股票的经营方式,打算将资金集中到自己的钢铁事业中来。

而最令里斯信心十足的,是徐文昊提出的一些有关管理大企业的操作经验和理论知识,有了这些,建立一家大型的钢铁托拉斯组织便正式提上日程。

于是,到1908年底,里斯终于与人合伙创办了威钢有限公司。公司最初的注册资本是550万美元。里斯投资125万美元,是为公司最大的股东。

而徐文昊也以技术和设备入股,抵35万美元作为股本,成为公司的第四大股东。

海诺、詹姆斯两人分别是公司的第二大和第三大股东,其余还有五位分别匹兹堡和苏必利尔的大煤矿主和大铁矿主。

威钢公司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大型实业集团的雏形,从产品的原材料开采,到加工、生产、运输和销售等环节,都纷纷建立起一个完整而有效的经营管理体系。

铁矿从苏必利尔地区开采出来,通过五大湖便利的水运网络送至匹兹堡,和当地出产的煤矿一起被熔炼成生铁。

然后又装箱上船,从匹兹堡运抵波士顿的内河码头,在瓦格纳钢铁厂的转炉中化成优质钢材。藉由詹姆斯的机械厂,加工成刀叉、餐盘、食盒等目前市场上十分热销的不锈钢餐具,最终送到顾客手上。

实际上,这种联合经营模式并非徐文昊独创,在这时的北美已经非常流行。

19世纪80年代初,美国钢铁企业多是一些**生产的小型企业,如有的企业只拥有把矿石熔为生铁的熔炉,有的企业只拥有旋转粉碎机和将生铁加工成铁棍或铁板的锻造设备,有的企业只是把铁棍和铁板加工成铁轨、铁片、铁钉、铁丝等。

这些小型钢铁企业受交通因素制约,都将自己产品的销售区域限定在一定范围之内,在这一范围内有着较为稳定的客户群体和流通渠道。

在这些各自**的小型钢铁企业之间,中介机构购买一家的产品,再卖给另一家生产商,并从中获利,致使钢铁产品采购成本极高。

整合生产工序,去掉中间商加价的环节,建立全新的钢铁工业生产运行机制成为钢铁企业的必然选择。

同时,随着钢铁工业的发展,建设包括高炉、转炉、平炉和轧机在内的大型钢铁工厂,所需建设和运营资金已达到个别企业或个体资本无法独自承担的地步,从而推动了许多小型钢铁企业走向联合,用钢铁联合企业模式取代各立门户的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

而徐文昊现在要做的,只是尽量导入一些优秀的经营管理理念,建立行之有效的组织结构,维持公司的良性运转罢了。

徐文昊的许多计划,都需要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因此对金钱的需求自然非常迫切。而想要赚钱,投入金融行业是极不靠谱的,那等于把命运交到银行家手上。

因此投资实业成了目前最好的选择,而考虑到对社会群体的影响力和日后的发展需求,徐文昊自然而然便选择了钢铁生产这种重工业中的核心领域。

公司的发展目标是在10年内在北美地区拥有十五家子公司,然后以30条以上的散装货船来构建平稳的运输渠道。

同时还要在加拿大、英国、意大利、德国、西班牙、法国、中国、印度、尼日利亚、巴西等国设立子公司和联营公司,拓展公司的业务范围和经济政治影响力。

公司生产的范围应该至少包括铁矿砂、煤、白云石和其他有色金属的开采,各种钢管、钢板、钢轨的制造,化工产品,石油钻探和采油设备。

而徐文昊更是有意让威钢公司日后在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的军工生产领域中占据一席之地,比如坦克车身、重炮等武器制造方面占有重要地位,还要积极参与建筑、造船等业务。

目前,徐文昊就为里斯旗下的瓦格纳钢铁厂设计了一款6吨x转炉,并且在实际生产中,通过智脑的观察和分析,配合严谨的数学公式和机械构造学原理,成功对其进行扩容改装。

经过扩容改造后的8吨x转炉已经投产,经过3个月的生产观察,运转基本正常。平均炉产量达到10吨左右,平均每炉多产钢1。5吨,1909年2月的产量、质量,就超过之前的任何一个月份。

整个改造项目,总投资18万美元,比原计划节省了4万美元,日产70炉钢,年工作天数达到330天,这意味着不到一个季度就能收回扩容总投资!

徐文昊把这种8吨x转炉命名为标准转炉,建造费用约为120万美元,其中有35万美元被用于向徐文昊采购关键性的工业程控设备,以及日常的维修和养护。

标准转炉的年产量高达23。1万吨,可不要小看这个,到了1935年,美国粗钢年产量规模超过40万吨的单体工厂才达到44个,这还是以整个工厂为参照标准进行计算的!

而现在,瓦格纳钢铁厂的单炉产量就已经超过这个时代的大部分工厂的总产能了,日后扩建工厂和增设炉数,都将大幅度提升公司的钢铁生产能力。

1909年3月,初春的白昼,暖洋洋的光遍洒整个宾夕法尼亚州。

匹兹堡,这座享誉世界的钢铁之都,此时正徜徉在焦土、污水和浑浊的雾霭之中。兴盛的重工业发展,在赐予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为当地带来了眼中的环境污染。

但商人对资本的追求是冷酷而无情的,青山秀水,终究比不上绿油油的美钞。

拉尔斯本德,这位出生在德国西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境内的多特蒙德市,在鲁尔长大的他,从小就耳濡目染,在钢铁生产领域中成为了一名高级技师。

现年53岁,作为工程师,正是一生中最为辉煌的时刻,丰富的经验和阅历,扎实的知识和理论功底,让他成为钢铁生产技术领域中的大师。

就身为大资本家的海诺,也不得不对他礼数有加,平辈而交。

“拉尔斯,波士顿之行,感觉如何?”在装潢略显单调古板的欧式风格办公室中,海诺悠闲地品尝着南美的手磨咖啡,轻声而问。

在他面前,不苟言笑的拉尔斯,身形枯槁,瘦削的脸庞上永远挂着严肃认真的表情。这时只见他用德语兴奋地回答道:“海诺,真是不可思议,你知道么!”

言语之中,不禁露出赞叹和惊讶的情绪来。

这也难怪,毕竟实际上是ld转炉的x转炉,采用了先进的氧气吹定转炉技术冶炼钢铁,不仅极大地提高了钢铁生产的产能和质量,更是有效降低了基建和生产成本。

对于私人公司而言,这意味着利润和竞争力,对于国家而言,则意味着国防工业的全面进步,具有战略性意义!

对此,任何一个得见其真容的人,都对之赞不绝口。

有着多年从业经验的拉尔斯,就是如此,也不枉他不远万里从德国赴美,前来考察。

这时的他,正滔滔不绝地向海诺汇报道:“采用嵌接法连接的焊接托匿代普原来的用法兰连接的铸造托圈,最大限度地挖掘了潜力,托圈内径扩大了6。6%。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证明,设计是成功的

“原来的6t转炉的倾动机械部分留有较大潜力,此次设计进行了计算,只对两对开式齿轮的材料改为40cr,经过2个月的运转证明,不改变原来的倾动机构从而最大限度地挖掘移动机构的潜力是正确的选择

“最大限度将炉壳内径扩大了9。6%,炉容比由0。51m/t增大为0。65m/t,生产上取得了明显的经济效益

“就整个设计来看,除了炉口水箱的安装及炉身与托圈的连接做了改动以外,其他都是成功的……”

作为威钢公司的大股东之一,海诺听了拉尔斯这番话,亦不禁有些动容,只是眉头微微皱起,面容冷峻地站起身来,背负双手,转而问道:“拉尔斯,国内的情况怎么样了?”

虽然已经获得了美国国籍,但海诺依旧把自己看作是一个纯粹的德意志人,他热爱自己的祖国,那个位于欧洲的伟大德国。

拉尔夫这时情绪也是迅速冷却下来,叹息一声,答道:“不太好,你知道的,和英国人之间的军备竞赛从未停止过,还有那些该死的高卢强盗

“陛下似乎希望和英国缓和关系……”深处美国的海诺,对此略有耳闻,但毕竟远离本土,信息不太灵通。

拉尔斯双眼微闭,摇了摇头,“关键还是克虏伯家族的态度,容克贵族们并不渴望和平,更何况,有一股黑暗的力量在背后默默推动,战争已经是板上钉钉了。唯一的问题是,什么时候爆发

海诺听后,默然不语,良久才无奈地嗟叹道:“难道这一次,德意志真的又要在铁血和火焰中才能崛起么?”

“新型的工业德国,对于殖民地和贸易市场的天然渴求,使得我们和英、法两国的冲突无可避免,这是历史的必然

虽然身为技术工作者,但拉尔斯并非对政治和经济一无所知,这个时代的德国,并不缺少拥有全球战略眼光的人才。

“这么说来,军团对x转炉技术很感兴趣?”海诺试探性地问起。

拉尔斯只是苦笑:“准确来说,殿下对徐文昊这个清国人,更感兴趣

同为某个神秘组织中的一员,拉尔斯和海诺有着不少共同语言,而且他们来到美国的目的,也并不单纯。

披在他们身上的,可不仅仅是技术员和大商人的身份。

(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