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节第十章(2)
刘羽的诗集《夜行》出版了。
出版社从北京发书过来。刘羽问有多少箱,出版社说有十六箱。这得要个地方放,宿舍是四个人住,没法放,刘羽就出去租了间房。等物流把书送到,刘羽一箱箱扛到二楼出租屋,靠墙摆放,占了出租屋三分之一地方。新书出来,免不了兴奋和欢喜,刘羽把书拿到厂里,本部门人手一册。同事们嚷着就这样不行,得签上大名。厂里图书室负责人老谢找到刘羽,一下子买了十本,放在图书室。刘羽在厂里名声大振。
刘羽给父母寄了两本回去。他们看不懂,但知道是怎么回事。这就行了。他有空就整理赠阅名单,向全国各地寄出部分诗集。
周六,刘羽接到诗友彭德海的电话。彭德海那时在《雾岗》报社做编辑。他问刘羽明天有空吗?椰子树、裴剑文等诗友明天要去找他玩,他带他们一起来刘羽这里见个面。刘羽周日不上班,恰好诗集刚出来,《漂泊者》诗刊也还没给过他们,就说彭总好啊,你们过来吃午饭。
第二天临近中午,两个电话后,彭德海开着他那辆老旧的二手车,带着椰子树、裴剑文和椰子树的一个同学来了。刘羽上了车,一人扔本诗集和《漂泊者》,把他们引到幸福港鱼庄,点菜,喝茶。
彭德海是老朋友了,其他几个,刘羽都还是第一次见。裴剑文给刘羽递了名片,作了自我介绍,说本想在上次内刊活动上见刘羽,刘羽却没去。又说自己在北京其实干得好好的,过来是想体验一下这边的生活,以后大家多多关照。刘羽说,都是迷恋文字的,有缘走到了一起,就是朋友,碰上了就喝一杯,不必客气。
说着菜就端上来了,啤酒也倒好了。在刘羽的招呼下,大家拿起杯子一碰,喝了第一杯。
印象中,椰子树是个很好玩的小子。果然,一见面,一说话,印象中那个形象就活了。眼前的椰子树,比刘羽之前见过的照片胖了很多。刘羽就拍拍椰子树说:
“小树啊,你现在长成大树了,越来越有分量了。”
椰子树说:“也不知咋回事,像吹风一样长,可能是毕业了没学习压力了吧。可是只横向发展,纵向没动静,奈何。”
“好办,扯一扯,像拉面馆扯面团一样扯一扯就行了。”彭德海说。
“这说明你现在工作还算轻松,像我原先在那家公司,不是人过的日子,一个月下来就瘦了十斤,进了现在这家,好多了,很快就复原了。”椰子树的同学说,他目前在深圳。
几个人吃着,喝着,一边又翻刘羽的诗集和《漂泊者》诗刊,说诗集的装帧,版式,印刷,民刊的状况,说喜欢哪几首诗。
裴剑文翻着翻着,说:
“我建议你这个诗集别在厂里散发,里面有好几首是写真实打工的,上司看到,可能对你不利。”
椰子树说:“写作就要说真话,作品才有分量。不过,人在屋檐下,有时也不得不低头。刘羽不容易,希望你越来越好。”
刘羽说:“感谢感谢。剑文说的,我也想过,觉得问题不大,有些诗写的是真实,但又没说什么过激话,一点感受而已,没多大利害关系,而且这诗的写法他们未必都看得懂。诗集都已经发出去了,只听到说写出了打工者的心声,包括我们主管,还没听到有什么不利的声音。再说,我有彭总在政府报社罩着,还怕啥?”
彭德海就大笑。
椰子树说:“彭总快高升了,要去市报了。”
刘羽说:“那先祝贺。都讲背景,那以后咱背景就更硬了。就为这,喝一杯!”
就碰杯。
接下来说到这个书的扶持出版,说到地方的发展状况。彭德海说:
“目前市里正在出台打造文化新城的系列措施,这对大家也是个好消息。当然,有些措施不错,但并不一定能惠及真正需要的人,不过有空就多写,写好作品,总不是坏事。”
裴剑文说:“这方面信息,我也接触到一些,我市里有两个朋友。上面很重视,下面却好像没反应。有的镇区做得还不错,而雾岗镇,说实话,差得很,经济差、环境差、治安差,文化更差,像彭总这样的人才,早都应该做社长了。”
“批得好!”椰子树说。
彭德海说:“你可别捧我。其实下面也未必是不重视,还有个真重视、假重视、会重视、不会重视的问题。现成措施也有,新的办法也在制定。总之看怎么去做了,有没有效果了,效果也包括真效果与假效果,我指的当然是真效果。”
“别光说话了,吃菜喝酒!”刘羽说。
“干!”
一抹嘴,椰子树说:
“我们刊物稿费还可以,你们有合适的稿子就传给我,搞点小钱喝酒也好。”
彭德海说:“对了,我们报纸要搞一个征文,下周就开始征稿,不过必须是写雾岗的,偏主律旋一点的,你们有合适的也可以给我。”
裴剑文说:“好事。为这个,喝!”
最后,几个人要刘羽在诗集上签了名,刘羽买了单,彭德海把刘羽送回租房门口,互相道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