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从操旧业(第二节)
自那日从“风火仙师”庙回来后,青瓷似乎长大了许多,一向对绘画不太专心的他,居然能安静的坐下来,潜心作画了。李小蝶看在心里,喜在心上。
按照当地风俗,李小蝶找了个风水先生,选好了窑址,又找来了盘窑师傅,
便开始盘窑。盘窑那,还特意放了了鞭炮。
青瓷对李小蝶烧瓷一事非常关心,每除了按照父亲要求在家写字作画外,经常寻问盘窑进度。当他得知窑已经盘好时,迫不及待地说要去看看,一旁的茵茵和菊花也闹着要去,金巧巧告诉他们说,只有青瓷可以去。
菊花和茵茵不知道妈妈为什么不让她们去看,金巧巧告诉她们说,女孩子不能去看,否则刚盘好的窑就会塌下来,至于什么原因,金巧巧也说不清楚。
从那个时候起,小小的青瓷似乎懂得了自己是男人,变得更加乖巧懂事了,一有时间就跟着李小蝶去窑上看,还催着李小蝶教他烧窑技术,李小蝶打心眼里喜欢这个儿子。
时间过得真快,一晃孩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了,茵茵和菊花都先后出嫁了,青瓷和玉玺自幼青梅竹马,两人在相亲相爱的基础上结为夫妻。
让张宝夫妇和李小蝶都值得骄傲的是,婚后的李青瓷没有辜负他们的厚望,在全面掌握烧瓷技术的前提下,成为一名颇有经验的“把桩师傅”了,除了要负责瓷器的品种搭配、满窑等前期工作外,还要把握烧瓷过程中的火候,而这一项就是技术含量最高、最难做的一项。
每位“把桩师傅”看火都有自己的诀窍。窑炉后面有个烟囱,底部铺着细砂,那里是专门用来吐痰的。“吐痰入窑”测温法既可测定窑内温度,又可测定窑内抽力,其理论依据便是观察痰掉入窑内的碳化速度以及痰在窑内的飘动情况等。
窑内的高温会产生强烈的热空气,吐下去的痰会随着热空气而变化和飘动,“把桩师傅”从这里就能获得关于火候的信息。
此时的李青瓷站在窑前,向一位年轻烧窑师父传授“吐痰入窑”经验。
李青瓷介绍说:“痰下去如果发白还朝前走,就应该马上熄火;如果是黑的,就还要烧两个小时;如果痰不动,那就可能还要烧四个小时了。
另外,除了通过看火焰颜色的红白,观察窑眼的变化外,同时还要综合考虑当的气,通过风向、气压来决定什么时候投干柴,什么时候投湿柴,什么时候烧大火,什么时候烧小火,什么时候鼓风,什么时候熄火……”
站在一旁的李小蝶听见李青瓷的介绍后感到十分欣慰,然后大步流星地向掐丝坊走去。
掐丝坊里,几个青年人正在做掐丝工艺。李小蝶仔细观察之后,发现有的人掐出来的丝很有弹性,有的人掐出来的丝却软弱无力。
于是便走到一个年轻人面前,亲手示范告诉他说:“别把丝拉的太生,不然丝就不光滑,不顺畅,显得弯弯曲曲的;也不要把丝拉的太熟,那样的丝光泽度会很差,而且丝面有断裂,甚至看上去没有骨架子。
一般情况下拉三四下就可以了,不易拉的太多,这样的拉出来的丝去掐丝,光泽度既好,而且掐丝也很有弹性,顺畅光滑。”
年轻人看后礼貌地说:“谢谢师傅,我记住了。”
由于乾隆皇帝对制瓷业的重视,促进了景德镇的制瓷业的繁荣,无论是官窑还是民窑;无论是产品造型、装饰技法、还是装饰题材、装饰风格,都达到了“参古今之式,运以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尤各极其胜”的极度繁荣境界,制瓷技术也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
正如唐英在《陶人心语》所描绘的那样,此时的景德镇“延袤十余里,民窑二、三百区,工匠人夫不下数万,借此食者甚众,候火如候晴雨,望陶如望黍垛”,“利通数十省,四方商贾,贩瓷者萃集于斯”。
另一方面,官窑的建立促进了民窑的进一步繁荣与发展。在景德镇一带,民窑器的造型品类丰富,据不完全统计,罐类38种;瓶、尊类72种;壶类66种;碗类33种;杯类25种。其它还有盘、碟、盒、枕等类,多种多样,艺术造型蔚为大观。
景德镇民窑陶瓷美术的重点在纹饰绘画,其题材大致有六类:人物、动物、植物、山水、吉祥寓意和文字图案类等。其风格与官窑迥异,除去一些限制生产的花纹和器型,可以说民窑瓷器的造型和纹饰题材更丰富自由。
民窑的繁荣和发展,让技艺高超的李小蝶如鱼得水,他除了烧制蝶恋花赏盘外,还设计并烧制了“转颈瓶”(瓶颈部设计成双层,外层可转动,所以称为“转颈瓶”。),让你在欣赏四季不同开光画面的同时,可通过转动瓶颈使双耳始终处于正面两侧位置,真可谓是用心巧妙,别具情趣。
此瓶撇口,束颈,鼓月复,圈足微撇,颈部两侧各置一垂带形耳。瓶内施松石绿釉,外部通体以黄蓝两种彩色装饰。月复部四面圆形白地开光内绘四季花开图,并附有诗句。
春季迎春花:“廊下阶前一片金,香声潮浪涌游人。”
夏季荷花:“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秋季菊花:“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后更无花。”
冬季腊梅:“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让李小蝶想不到的是,“转颈瓶”刚一上市,就被抢购一空。此时,一个日本人站在人群中间,一直关注着“转颈瓶”的销售情况。待人们失望地散去后,他用半生的中国话问李小蝶说:“请问你们这里谁是老板?”
“我是。请问先生何事?”
“太好了!先自我介绍一下吧,我是日本的山本齐宝,我要你给我生产五千只这样的瓶子。”
“好啊,先生屋里请。”
……
李小蝶和山本齐宝的合作非常愉快,在他的介绍下,李小蝶还结识了许多国外瓷商,他的产品大量销往国外。此时的他没有忘记景德镇民窑的乡亲们,在他的带动下,使大批民窑产品不但满足了国内市场供应,还大量销往欧洲、东南亚、非洲等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