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从操旧业(第一节)
在瑶里的烧瓷人当中有个风俗,在盘窑前,一定要去祭拜“风火仙师”。于是李小蝶决定,带全家人去景德镇的祭拜“风火仙师”。
三个孩子听说后非常高兴,金巧巧很早就准备好了路上吃的干粮,还给顾晓晴准备了很多瑶里特产。
从瑶里到景德镇,需要走100里左右的旱路。为了争取当到达,李小蝶从马大嫂家借了一辆马车。第二,一家人很早起床了,吃过饭后便出发了。他们要在黑前赶到景德镇的顾晓晴家里,然后第二才能去拜见“风火仙师”。
李小蝶换回自己的真实身份之后,他和洪牡丹的爱情故事,以及他在宫中烧制“彩瓷皇后”的事,便不胫而走了。为了确保万无一失,金巧巧建议将《蝶恋花赏盘》和一白两黄金,埋在了院内的菜地里。
此时,走在路上的他们已经无忧无虑了。李小蝶更是喜出望外。他和金巧巧商量好,一定去父母的坟上看看。
三个孩子第一次坐马车,自然是兴奋不已,青瓷不停地缠着金巧巧问这问那。当然,问得最多的是红衣娘子给她治病的事,金巧巧不厌其烦地讲着、说着、笑着。很快便来到了景德镇,来到了顾晓晴的家里。
两家人相聚后,说说笑笑到后半夜才睡,顾晓晴的女儿玉玺听说去“风火仙师”庙,也闹着一起去,三个孩子一听,高兴得直蹦高。
“风火仙师”庙内,香烟缭绕,供品满案,祭祀的人络绎不绝。四个孩子东张西望地看着,脸上洋溢着惊讶和喜悦。
李小蝶带着孩子们来到童宾神像前时,示意四个孩子跪下叩头,青瓷用右手挠了挠脑袋,眨巴着一双黑白分明的大眼睛不解地问:“爹,这个人是谁呀?我们为什么要给他叩头啊?”
李小蝶悄悄地说:“先别问那么多,等叩完头出去后,爹再告诉你。”
李小蝶说完,虔诚地跪在地上叩头。
青瓷和其他三个孩子,学着李小蝶的样子,纷纷跪在童宾神像前叩头。走出来时,青瓷迫不及待地问李小蝶:“爹,这下您该告诉我了吧?”
“好的。”
李小蝶将孩子们叫到一旁,讲起了有关“风火仙师”童宾的故事。
“刚才让你们跪拜的是童宾神像,也叫‘风火仙师’。他原本是一个烧窑瓷工,名叫童宾,是景德镇里村童街人,生前是技术高超的烧窑瓷工,他家世代以制瓷为业。
童宾自幼聪明好学,从十二、三岁起,就能独自烧窑看火。父亲去世早,童宾过早地支撑起门户,继承父业烧窑。由于他技术熟练,为人正直,肯帮助人,即使自己勒紧裤带,也要尽力帮助穷苦的瓷工们,所以深得镇里做瓷器人的爱戴。”
李小蝶见四个孩子听的很入迷,继续说:“明朝万历年间,皇帝派太监潘相到景德镇来征税。他一到镇上,就四处搜括民脂民膏,巧取豪夺民间的古瓷收藏品,强逼陶工们为他制作大批稀奇古怪精巧的陶瓷器物,想发一笔横财回京。
陶工们日夜不停地赶制。由于这些造型奇特的瓷坯,一反传统的制作方法,烧窑的火候极难掌握,每次开窑出来的瓷器,不是扁的,就是开裂的,要不就是烧老了或者没烧熟,始终烧不成一件正品瓷。
专横的潘相眼看一窑窑的瓷器烧不成器,自己发财梦实现不了,气得暴跳如雷,手拿皮鞭,在窑场亲自监工。在这残暴凶狠的婬威下,瓷工们拖着疲沓不堪的身子,支撑在炕人的窑门口,有的实在支持不了,就倒在地下,再也爬不起来了。”
青瓷气愤地说:“这些人也太残忍了吧!”
李小蝶继续说道:“是啊,那个叫潘相乃的人,根本不管窑工们的死活,工期限制得更紧。童宾眼看到同伴一个一个的倒下,心里十分气愤和难过,决心以身祭窑,来拯救大家。
他对潘相说,我用生命担保把瓷器烧好,你必须立即改善对窑工的待遇,不准虐待大家,每人每个月还要发给半斤猪肉。潘相听童宾说能把瓷器烧成,便答应了他提出的要求。”
菊花感慨地说:“这个童宾真是个大英雄!”
青瓷听得正来劲,便阻拦菊花说:“先别乱插话,让爹把故事讲完。”
李小蝶高兴地模了模青瓷的头,继续说:“童宾说完,便扑通一下跳进了烧得通红的瑶里,在场的窑工们看到这悲壮的情景,都流下了悲愤的热泪。
数日后开窑,瓷器果然都烧成了,件件洁白如玉,个个端端正正。为了纪念这位献身的烧窑师傅,陶工们在这个凤凰山上修建了衣冠塚,为他建了这个庙,塑了这座雕像,奉为风火仙师。”
茵茵、菊花和玉玺听李小蝶讲完这个故事后,都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此时的青瓷却默默无语,再次跑到“童宾神像”前跪下,庄重地跪在地上叩头……
拜过“风火仙师”,又在顾晓晴家里住了一之后,李小蝶决定立即返回瑶里。
临行前,孩子们又恋恋不舍地道别之后,李小蝶便赶着马车,终于在黑前感到了瑶里。快到家门口的时候,他们远远看见门口围着很多人,像是在议论什么。
李小蝶急忙下车,马大嫂看见李小蝶走过来,告诉他说:“刚才来了一伙人,在家里乱翻,像是在找什么东西。突然,红衣娘子从而降,三下五除二地把这些人打倒在地。”
金巧巧急切地问:“那后来呢?”
马大嫂笑笑说:“那几个人急忙跪地求饶,然后便慌张地逃走了。”
李小蝶走进去一看,家里的确被人翻得乱七八糟。再去菜园子看时,埋在菜地里的《蝶恋花赏盘》和一百两黄金纹丝未动,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了地。
李小蝶心里非常感激,多亏洪牡丹暗中相助,又让他们躲过了一场劫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