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版

第一卷 辎重营 第二十七章 洛阳铲

张知秋由元青花瓷所想到的,却是后世风靡于世的、大名鼎鼎的“洛阳铲”。

“洛阳铲”据传为中国河南洛阳附近农村的盗墓者李鸭子于二十世纪初发明的,一九二三年前后,马坡村村民李鸭子来到他家附近一个叫孟津的地方赶集,转了一会儿,他便蹲在路边休息。

李鸭子素日里以盗墓为生,故而他日常所思所想地也是有关盗墓的问题,这时,李鸭子看到离他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包子铺,卖包子的人正准备在地上打一个小洞,而此人在地上打洞的工具却是引起了李鸭子的兴趣。

李鸭子注意到,这个东西每往地下戳一下,再提起时就能带起很多泥土,盗墓经验丰富的李鸭子马上意识到,这东西要比平时使用的铁锨更容易探到古墓。

李鸭子受到启发,不动声色地比照着那个工具做了个纸样,之后找到一个相熟的铁匠照纸样做了实物,史上最具实用价值地盗墓工具“洛阳铲”,就这样不声不响地诞生了。

洛阳铲不但将打洞所需要的工作量降到最低,而且它对周围环境的破坏也被降到了最低,在将洛阳铲打洞所带出的泥土带走之后,地上除一个通常仅为碗口大地小洞外,别无异常。

常见的洛阳铲铲夹宽仅二寸,主体部件为U字半圆形铁铲,铲头上部单独加装长柄。

洛阳铲虽然看似半圆,其实形状是不圆也不扁,最关键的是成型时弧度的打造,长二十至四十厘米,直径五至二十厘米,装上富有韧性的木杆后,可以轻而易举地打入地下十几米。

洛阳铲的制作工序有二十多道,最关键的便是成型时所打造的弧度,需要细心敲打,稍有不慎,打出的铲子就带不上土。

不仅如此,洛阳铲在制作工艺上更为复杂,通常制造一把小铲需要经过制坯、煅烧、热处理、成型、磨刃等近二十道工序,故而只能手工打制。

张知秋对于自己为何会对这“洛阳铲”如此熟悉而有些汗然,不过他随即便将之归结到那本莫须有的《穿越之必备》中去,不再理会了。

“唉!时不我待啊!”

张知秋愤然地一拍帅案,遗憾地直咋舌头:要是能够早点想到这个东西,哪怕是只做出几个来,给营地前面密密麻麻地挖满了碗口大、一尺深地小坑,猝不及防之下,即便是来多少马也都算是全废了!

对于张知秋所言地如此神奇之物,众人将信将疑,但也没有人跳出来横加指摘——只凭前边地那些表现,张知秋便已经震住了这些久经沙场地军人,并且得到了他们地认同与尊敬。

在稀里糊涂地听完张知秋地“天书”之后,众人一哄而散,各自去落实先前所安排地相关事宜,心中倒是战意盎然,对于未来地这一战更是充满了信心。

不要说是这些武将们,就是张继宗本人,在听完张知秋地诉说后,也是对此将信将疑。

没有见过洛阳铲的人,根本就想象不到,为什么那么一个简单而不起眼的小铁片,竟然就能够把地下的泥土给带出来。

张继宗肩窝挨了一枪,虽然伤势不重,但此刻那股紧张和亢奋地精神头过去后,伤口开始炎症发作的虞候大人也是不由地感到一阵阵地耳鸣眼花、头晕脑胀,无奈之下也只好是先去卧床休息了。

无人管束之下的张知秋,终于重新感受到了自由的滋味;而身裹张建东的披风之后,更是立刻尝到了身为“人民公仆”的好处与甜头。

走在偌大地一个辎重营内,张知秋那叫一个横行无忌啊——作为忻州营地士卒,又有谁不认识张千户地这件极具奢华地拉风披风呢……

不是张继宗小气地不给他一件官衣穿,实在是无论是他本人、还是那个死去地虞候的衣服,套在张知秋的身上便如沐猴而冠一般,还不如他那身古里古怪地麻袋衣看着顺眼,最后也只能是先如此将就了事。

张知秋眼见众人风云流散,自己却也没有歇着,径自来到伙房处,征用了一个炉灶,让人去将正自排队挖土地老张头找了来。

老张头见了身披锦袍地张知秋,自然是好一番地惊羡,不过张知秋也没有多做解释,只说大帅要让他来负责打制一件东西,如果成功,必有重赏!

老张头对此倒是没有什么意见,而且张知秋允诺,一会儿加餐的时候可以让他不限量地吃面条,老张头于是马上便精神抖擞地全身的腱子肉乱抖。

事实上,张知秋之前已经建议,等一会儿所有地土方作业完成之后,所有的役夫们都要给足量进行加餐的,否则如果战事起来之后,这些役夫们却是体力不足手酸脚软,那就真是彻底地悲剧了。

当然,那些承诺的奖励面条还是要给的,这缺额的粮食好补,但自己的命要是断送了,那可是无处诉冤去。

听完张知秋地要求之后,原本自信满满地老张头也有些怵头:这种闻所未闻地东西听着好像简单,但要求如此严格,还要达到那种匪夷所思地功效,老张头可是一点儿把握都没有。

不过,张知秋此刻也并不准备让老张头从头来过,他直接地弄来两把崭新地铁锹让老张头改造——据说是把那两个正在使用铁锹中地小队的队长气的够呛,都和去收锹地小吏大吵了一通。

对于小队长们来说,大家与小吏级别相当,又也还是些拐弯抹角地亲戚,吵了也就吵了,最重要的是,这番姿态可是做给手下人看了。

做为基层干部来说,最害怕的,就是被部下认为是“软弱而无担当”,那后边的工作就没法开展了,各种各样地“刺头”会层出不穷地冒出来,让你疲于应付而且事倍功半。

当然,这些事情根本与张知秋无关,更是不在他的考虑范围之内。

明朝民用铁的质量实在是有些惨不忍睹,即便是军中的铁锹,两个合一起也炼不出多少精铁来。

不过,对于张知秋而言,改良铁质的办法却是多的很,但也不急着在于这一时。

代表着土法炼钢最高成就地、盛行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地农村炼钢小高炉,可是全都在那本《穿越之必备》里连图纸、带工艺流程地记着的,只要稍作改动,基本就可以原封不动地搬到这大明朝来的。

届时,这些在现代属于家庭作坊级的小高炉,将成为本时代世界一流,且最大、最先进的炼钢设备而风骚全球……

好在张知秋此刻也不需要有太过精良的铁器,两柄铁锹二合一,倒腾了一个下午兼半个晚上的时间,在将老张头折腾地疲惫欲死之后,一个让张知秋勉强满意地“洛阳铲”成品总算是新鲜出炉了。

因为张知秋在整个过程中不允许任何人接近,连带着被饿的前胸贴后肚的,还有一直看火、弄的满脸乌黑地老孙头,虽然老头儿此刻神智有点儿迷糊,但控制火候的能力,却是得到了老张头地大力赞赏和肯定的。

不过,两人最后也不算亏,等洛阳铲泡到水里之后,三人大鱼虽然没有,但大肉却是敞开地吃了个饱,即便是几日来都没有闻到一丝荤腥的张知秋,这时也不禁是热泪盈眶、老泪纵横啊……

出乎张知秋和辎重营所有人的预料之外,整个下午都风平浪静,并没有预想中铺天盖地杀来的马匪,这让挖好两道壕沟、筑好墙后,还特意进行了加固处理地的役夫们,闲着无事甚至还有时间练习了一阵投枪,问题果然是多的让人惨不忍睹。

好在连续不断地回报的游骑兵们都陆续地证实,在正前方三十里外地那些马匪们,全都安安稳稳地钻在山沟里,基本上是连侦骑也不出山口的,仍然是老老实实地摆出一副守株待兔地钓鱼模样的。

虽然一时还猜不透马匪们地本意,但见惯了后世小说和影视剧描写地张知秋,对此却是颇感不安,直觉地感到其中必有隐情。

不过,在绝对的力量面前,任何地阴谋诡计都是不堪一击的。

张知秋在略作思索而无果之后,便抛却一切杂念,让诸将狠抓众兵丁和役夫们地投枪技术,同时也让他们自己对自己的长枪重心进行调整。

只要成千上万杆长枪能够成批次地覆盖几轮下来,张知秋就不信,这五万柄长枪还扎不死这一千个人。

与现代工业制品不同,每根白蜡杆长枪的长短、粗细虽然一致,但木质密度却是有所不同的,况且每个人地体力和技巧也各不相同,是以进行针对个人地、具体地微调是必须的。

张知秋对于每个人地要求都是一样的:不求你瞄的有多准,但是力度一定要足,步调一定要齐,所投长枪一定要到位,要形成同步地全方位、无死角覆盖火力!

仅此而已。

PS:今晚还有一更,求收藏,求推荐!

温馨提示:方向键左右(← →)前后翻页,上下(↑ ↓)上下滚用, 回车键:返回列表

投推荐票 上一章章节目录下一章 加入书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