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34章︰其利受損,必有怨

「軍改涉及反腐反貪、淘汰老弱、安置老弱、裁軍四大板塊,其中又有許許多多細節要處理,可謂是牽一發動全身。」楊集沉默了一下,又向楊素苦笑道︰「裁軍四十萬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這比擴軍四十萬還難。」

「確實如此。」楊素笑了笑,他端起幾桉上的茶盞,拿起蓋子撥弄著茶沫,等茶稍涼,淺淺的飲了一口,放下茶盞,便大致介紹章程︰「軍改雖是今日下旨,可事前,聖人已令我和兵部協商,決定趁京兵整軍裁掉四十萬的定額;京中十四營,兵馬多達七十萬,每年空耗大量錢糧,但許多軍隊卻不堪大任,我們之意是將十四營裁成十二營、每營暫定兩萬五,之後根據作戰需要、任務輕重重新分配,衛王意下如何?」

楊集沉吟半晌,道︰「越公,京兵除了拱衛京師、震懾宵小之外,還有馳援邊軍的使命,兵馬若是少了,京師安危如何保障?」

楊素之意是天下既定,而北方強敵突厥一分為二,東西兩部戰亂不休、自顧不暇,大隋一些軍隊和大營也該撤了,這樣不僅減輕財政壓力,朝廷還多出「四十萬」農民創造稅賦。

就目前的局勢而言,京兵保持三十萬精銳也不是不行,若是加上十二衛直屬軍隊,朝廷掌控的軍隊足有四十多萬人左右,這樣一支軍隊,足以應對一切變故了。

設想是很好,但問題在于,精簡下來的軍隊如果戰力仍舊不行,那麼最終還要回到擴軍的老路上。

「現在能用的軍隊,連三十萬都沒有,如果走精兵、強兵之路,將數額控制在三十萬,應無大礙。」楊素笑了笑︰「此乃聖人與我商議出來的結果,不過具體章程還沒有做出來,有些地方還是可以改的嘛!你以為如何?」

楊集說道︰「兵在精不在多,朝廷走精兵路線,自無不可,但歸根到底還是要看這次整軍的結果,否則貿然行事,反而削弱我大隋軍力、戰力,有悖強干弱枝之理。我以為遷都以後,大興和關中至少要留十萬精銳,而洛陽又是四戰之地,所以京兵總數至少應有四十萬人,非此,不足以策應四方,也不足以應對北方異族極有可能發生動蕩……」

說到這里,下意識的停頓了一下,當他將楊素所說的話、自己給楊廣的建議一結合,頓時了然的說道︰「遷都之後,若是感到兵力不足,其實可以從豫州、並州、冀州、青州募兵。」

如今的大隋,在強盛中蒸蒸日上,早已過了先軍政治的關鍵時期,但關中也要保持相對數量的精兵,以防生變。

一旦京兵降至三十萬,並且留十萬在關中,「洛陽關防體系」的兵力就只有二十萬了,不足以保障新都安全、不足以應對驟然發生的戰爭。

但若借機吸納北齊故地青壯為兵,遷都洛陽戰略目的就會變成實質化,不但籠絡了齊地百姓、增加了機動兵力,還取到稀釋關隴貴族的作用。

「英雄所見略同!」楊素哈哈大笑道︰「依我設想,一旦京兵稽查空額、清除毒瘤完畢,便裁汰老弱,將兵力維持在合理之數。兵力若是不足,再從洛陽周邊各州補充。」

楊集聞言,面色凝重的說道︰「若是如此,那就更加不能激進了。難道越公就不擔心兩頭落空麼?」

楊素凝眉問道︰「衛王此言何意?」

楊集答道︰「軍改乃是勢在必行之事,然而利益受損的人必定生怨;只不過京兵的的確確存在大問題,所以朝廷進行查之、改之、處之,盡皆合情合理,令其無言以對、無從生變。但若這邊尚未整頓好,朝廷就在其他地方募兵,我擔心這些利益受損的人以地域之見來鬧事。」

楊素聞言,臉色變得嚴肅起來,他也意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

「越公,我贊同衛王的觀點。」段文振向楊素拱了拱手,肅然道︰「京兵以雍州人為主,而雍州人和東魏、北齊打了這麼久的仗,雙方結下了深刻的仇恨。天下好不容易承平幾十年,可是年前那場內戰,使雍州人和並州人之間的新仇舊恨涌上心頭,此刻雙方正處于一個異常關鍵的時期。要是這邊尚未整頓好,又去那邊募兵,被裁掉的人,真有可能挑起地域之爭,一旦這種對峙的思想席卷全軍,後果難以預料。」

楊集想了想,勸道︰「越公,募山東青壯為兵,體現了朝廷一視同仁的思想,于國有利,但卻不可操之過急,否則不得其利、反受其害,我認為還是先把京兵整頓好,再去募山東青壯為兵。」

誰都知道精兵簡政好,但也要根據內部環境、戰略環境來擬定。

後世大國的百萬大裁軍也是在國際形勢大變之後。

如今遷都在即,關中人人心各異,想法千奇百怪,而朝廷對京兵的整改,加劇了關中人的人心的浮動。如果他是楊廣或楊素,他會以律法來整頓京兵,讓人無話可說,同時令並、幽、冀、青、豫默默征兵,默默訓練。

這樣一裁一補、一進一出,使朝廷的戰斗力不至于下降,同時也照顧了關中人的情緒。

到時候,無論是有外敵來犯,還是關中這里出現大動蕩,都有一支強而有力的軍隊來鎮壓局勢。

而「京兵」整飭好了,全軍上下保持了絕對忠誠,再將訓練妥當的並、幽、冀、青、豫等州軍隊納入其中,或許開始之時稍有不適,但絕對不會出現大亂子。

「衛王所言極是,募兵之事暫且不急。」楊素贊賞的看了楊集一眼,笑著說道︰「當然了,也能同時在山東大地募兵,但不能以京兵的名義募集,是不是這樣?」

「還是越公厲害,什麼事兒都瞞不過您。」一听楊素這麼說,楊集便放心了。

楊素作為尚書令、從龍之臣、軍神,完全能夠影響楊廣的想法,如果加上自己、楊雄、蕭、段文振的意見,定能引起楊廣的重視,從而打消急功近利之心。

楊素聞言一笑,他沉吟半晌,說道︰「衛王,你閑著也是閑著,不如幫我整頓一營?」

「哪一營?」楊集給楊廣抓了壯丁後,便意識到自己逃不掉了,更何況軍改與大隋利益息息相關,他又怎能置身事外。

楊素注視著楊集,一字一頓的說道︰「豳州軍!」

楊集聞言,目光幽幽。

京兵最初沒有七十萬,雖然開始也有十四營,但卻分布在大興城四周,開皇二年因突厥大舉入侵,涼州、雍州北部遭到突厥兵洗劫一空,楊堅命楊爽為行軍元帥,率步騎兵七萬迎戰,但楊爽到達既定位置之時,突厥兵已經帶著搶到的財富和人口跑得無影無蹤了。

楊堅在無功而返的楊爽建議下,一方面努力擴軍,一方面將十四營安置在雍州各個戰略要沖,以便及時應對來犯之敵,所以這十四營並集中在大興城四周,而是分布在雍州(大州)各個州。

楊素所說的豳州軍位于涇水以西,雍州、豳州、涇州、岐州交界處——豳州新平縣;由于自北西向的馬嶺水、自西北向東南的涇州、自西向東的納河和黑河達溪河盡皆匯聚于此,且河灘都是讓騎兵暢行,所以新平是關中北上雍北、西進涼州、背靠雍州(小)的戰略要地,楊堅當初創立十四營的時候,第一個創立的就是豳州軍所在的豳州大營。而此營的創始人和駐軍、便是楊爽和他帶去攔截突厥兵的七萬人。

至于軍營駐地,則是大名鼎鼎的淺水原之戰的淺水原,而賬目上的兵力至今還是七萬人,比起處于雍州境內的上宜軍、醴泉軍多了一半以上。

其內部是否腐敗,現在還不好說,可這支軍隊,在楊諒之亂時,竟然一人未出。直至楊素火燒高壁嶺的消息傳回關中,這支軍隊方才姍姍來遲。

僅僅憑這點,楊廣就要重點整改此軍。

但是,豳州軍似乎是一塊最難啃的骨頭。

「如何?」楊素坐正身子,雙手交叉抱胸,似笑非笑的看著楊集,緩緩的說道︰「豳州軍乃是衛昭王一手打造,其中不少士兵,隨著衛昭王立過功,但他們如今處境不好,飽受貪贓枉法之輩欺凌。」

「此軍交給別人,我不放心。思來想去,還是衛王你來處理比較好。」

「可我是涼州牧,我的職責是當好涼州牧。」楊集看著慫恿自己扛下重任的楊素,心中暗自好笑,此時怎麼看怎麼都覺得楊素那張笑眯眯的臉,跟教唆小兔子開門的大灰狼十分相似。

「你不是有個右衛上將軍嗎?而且聖人還賜予你天下劍承影,你有什麼好怕的?」楊素說著還撇了撇嘴,有些不屑的說道︰「若你答應了,我便向聖人推薦你去豳州。若不答應,就當我沒說。」

楊集看了楊素一眼,沉聲說道︰「雖然明知是激將法,但我還是接了。」

楊素滿意的點著頭︰「這才是氣吞萬里、豪氣干雲的衛王,果然有擔當。」

「……」楊集聞言苦笑︰「那就這麼說定了,不過我有兩個要求。」

「請講!」楊素大方的擺了擺手。

「第一、我可以交出一份令越公和朝廷滿意的答卷,但是我要非常大的自主權,在整軍過程中,不希望有人在旁邊指手劃腳。」說到這里,楊集又解釋道︰「當然了,我會一直和聖人、越公、蕭尚書、段侍郎保持聯絡,你們有什麼好意見,可以寫信與我溝通。至于宇文述,別讓我在豳州軍看到他。」

楊素知道楊集這個涼州牧,不但野慣了,而且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方法,受不得其他人在旁邊指手劃腳、說三道四,這一點倒是與他十分相似。不過他現在也沒辦法給楊集一個明確的答復,沉默半晌,便問道︰「第二呢?」

楊集說道︰「第二、我需要兵部在最短的時間內,給我豳州軍名冊,越詳細越好。」

「我說了不算,得看聖人是怎麼考慮的,只要聖人答應了,一切都好說。」楊素站了起來,向下首幾人說道︰「咱們商量得差不多了,一起去和聖人溝通溝通,如果聖人沒有什麼意見,那麼兵部便著手擬定軍改的執行策略。」

說完,便率先向門外走去……

隋朝是從亂世中走來的統一的王朝,繁華的表面之下,潛藏著各種牛鬼蛇神,亂得一塌湖涂,楊堅在世之時,未免遭到用心不純的人架空,同時也是便于了解天下最真實的聲音,故而很多事情都在親力親為,只要這般一來,便使帝王異常勞累。到了楊廣這里,他雖然把一部分權力移交給三省、議事堂,可作為皇帝,每天仍然有堆積如山的奏疏需要批閱,有的時候一直要忙碌到深夜。

時近中午,楊廣和往常一樣,在千秋殿緊張有序的批閱奏疏,好在他正值有為之年,精力和體力極好,久而久之,也習慣了這種高強度的勞累。

在內侍的提醒下,楊廣知道到了吃午飯的時間,批完手頭奏疏,便在內侍端上的金盆洗了一把臉,拿著毛巾擦了擦臉,便打算去偏殿用膳、順便小憩一陣。

正當他穩步之時,卻有一名內侍步履匆匆的來到門外,稟報道︰「啟稟聖人,衛王、安德王、越公、蕭尚書、段侍郎在殿外求見。」

「讓他們進來!」楊廣轉過頭來,重新坐回主位之後,默默的等候著。

一個多時辰前,楊昭已經回來向他稟報,他對于發生在兵部官邸的斗毆知之甚詳,不過他並不打算向楊集問責,一是元壽挑釁在先,楊集是被迫還擊,屬于「正當防衛」,沒有半點錯誤;二是楊廣這個當皇帝的,心中也有親疏之分,雖說元壽也勉強是「從龍之臣」,可是在楊廣心中的地位,顯然遠遠不如楊集。

既然自家兄弟不吃虧,而元壽又沒有愚蠢的罵楊集祖宗、跑來告狀,楊廣也樂得裝傻。

不過他不打算這麼輕松的饒恕楊集︰一是楊集有那麼好的治貪辦法,卻不早點告訴他,害得他天天累得半死,貪官卻越查越多、越反越多。

二是楊集搞出來的《三國演義》,攪得他和皇後天天失眠,失眠的後果是兩口子嗯嗯哼哼一番,皇後倒是無所謂,她第二天又沒有什麼事情可做,可自己每天卻要早早上朝,接著是批閱一整天,長此以往,如何得了?所以有幾天晚上,他跑去陳氏姐妹、王氏那里避難,可結果,這幾位更狠,非要跟他生出個孩子來。

思緒萬端之中,楊集、楊素等五人步入殿中,他們一字排開,向上首的楊廣拱手道︰「臣參見聖人。」

「免禮!免禮!」楊廣手掌微微一抬,吩咐內侍搬過繡墩,熱情洋溢的問道︰「坐下再說。對了,你們可曾飯否?」

「未曾!」楊集直通通的說了一句,隨口道︰「聖人,我們忙了一個早上,你得管飯。是了,越公最喜歡吃紅燒牛肉、回鍋肉,這個必須有。」

這不是正式的場合,楊集說話相當隨意,以楊素之名,報出了自己最喜歡吃的菜。

這兩道菜,也是他帶入宮延的。

回鍋肉主材自然是豬肉。

豬肉在大隋貴族家庭十分普遍,只因此物早在周朝就列為八珍之一,即便是謹守古漢遺風的士族也不避諱、嫌棄豬肉;到了東漢,中原便出現騸豬技術了,所以豬肉並不像後世人所想的那麼難吃,而宮延更沒有禁止這東西。

之所以沒能廣推天下,主要還是受限于養殖技術,與後世人所謂的貴族不食豬肉沒有半根毛關系。

楊素聞言,瞠目結舌︰「……」

饒是他見多識廣,可也不知什麼叫紅燒羊肉、回鍋肉,更談不上喜歡吃了。

「哈哈!管、管、管!必須得管。」楊廣豈能不知楊集借楊素之名,報喜歡之喜好,他暢快一笑︰「正好我也沒吃,等會我們一起,人多吃才有意思。」說著,便吩咐內侍備上飯食,還專門幫楊集點了幾個菜。

楊素等人听得暗自咋舌不止,真不知這位衛王有何魅力,竟爾讓一代帝王如此這般的關懷?

更讓人無語的是,楊集似乎並不領情,當內侍將繡墩搬上,便拽歪歪的坐了下來。

倒是內侍們習以為常了,他們都是在楊廣當太子時便跟著了。他們跟了楊廣這麼久,對這位「主上」非常了解,同時也知道楊集在聖人心目中和所有人都不同,比如說一個最簡單、最簡單的語氣,就能體現出來,聖人讓別人進來的時候,往往是很正式的說「宣」、「宣他覲見」……

唯獨衛王到來之時,語氣變得十分隨意,正是明白這重要的一點,內侍們對楊集向來殷勤客氣。

蕭本想斥責楊集一句,說他不懂禮貌,可是再一看姐夫、妹夫其樂融融的樣子,又想著自己是楊家女婿、半個楊家人,便不說話了,悶悶的坐了下來。

「飯食呢,肯定是要等一等!!」楊廣安撫了楊集一句,直接便向楊素說道︰「越公,听太子說,你們對軍改有了比較詳細的章程了?」

楊素可不是楊集,聞言便站了起來,恭恭敬敬的答道︰「詳細說不上,不過衛王提供了許多寶貴的意見,老臣對于接下來的軍改更有信心了。」

楊廣擺了擺手,示意楊素坐下來說話,這時,就有內侍奉上香茗,楊廣讓他們退下,代表正式敘話正式開始。

「聖人!」楊素行了一禮,復又坐下,說道︰「軍改之事,老臣已經有了比較周詳的方桉,不過……」他苦笑了一下,接著說道︰「不過有了衛王摻合以後,它就全變樣了。」

「哈哈!」楊廣聞言,差點笑死,他邊笑邊幸災樂禍的向楊素說道︰「越公有所不知,這家伙最擅長的就是挑刺,打小就是這番模樣,不瞞你說,我飽受他的毒害,都習慣了。有何不周之處,我代他向致歉。」

楊集聞言無語,他想不到自己在楊廣心目中,竟是個噴子。

「不敢!」楊素連道不敢。

「好了!」楊廣回過氣來,說道︰「你們五人連袂而來,想必對軍改,有一個比較妥善的方法了?」

「正是!」楊素拱手道︰「剛才還和衛王議過此事,衛王對于京兵頗有耳目一新的見解,雖有一些章法讓人暫時消化不了,可是細細想來,倒也頗有章法。」

「……」楊集看了看楊素,心說,您剛才可不說這麼說的。

楊素對于楊集的注視,卻是置若罔聞,將他們之前在兵部的商議內容轉述了一遍。

楊廣眉頭凝了凝,最終又看了看楊集,心頭雖隱隱約約覺得這家伙要去豳州搞事,但細思卻不得,倒也不再多問,轉而認同了他們商量出來的結果,讓楊集負責對豳州軍的整頓。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