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東安撫使辛棄疾接著上奏稱金國必亡,自己願意歸屬元老大臣麾下,整頓軍隊以應付時局變化。辛棄疾原字坦夫,後來改為幼安,是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人。辛棄疾生于紹興十年的五月,祖上是狄道人,自始祖辛維葉時遷居濟南歷城。
辛棄疾出生的時候,北方已淪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贊在靖康之變、宋室南渡之後,因為家族的原因,無法南下,出仕金國。盡管如此,辛贊卻一直希望有機會能夠拿起武器和金人決一死戰,他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同時,辛棄疾也「兩隨計吏抵燕山,諦觀形勢」,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辛棄疾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養成了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辛棄疾少年時,又曾與黨懷英一同受學于劉瞻,並稱「辛黨」。
完顏亮遷都燕京後,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忍無可忍,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是山東境內的耿京起義。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壯舉,時年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被任命為掌管文書和帥印的掌書記。這年里面,發生的一件事,令耿京對辛棄疾刮目相看。
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位叫義端的和尚。義端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里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里邀功。義端本身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首領,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只得拿辛棄疾問罪。辛棄疾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的時候,義端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刀將義端砍下馬來。義端見是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道︰「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面對這樣貪生怕死之徒,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里肯听,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奉命南下與宋朝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幾萬人的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在起義軍中的表現,以及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趙構任命他為江陰簽判,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辛棄疾初到南方的時候,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並不了解,加上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之後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任職的前
一段時期中,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如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在當時深受稱贊,廣為傳誦,但是朝廷卻反應冷淡,只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負責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辛棄疾雖有出色的才干,但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上升,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
淳熙七年,四十一歲的辛棄疾再次任知隆興府兼江西安撫使時,想在上饒建園林式的莊園,安置家人定居。淳熙八年春,開工興建帶湖新居和莊園。他根據帶湖四周的地形地勢,親自設計了「高處建舍,低處闢田」的莊園格局,並對家人說道︰「人生在勤,當以力田為先。」因此,他把帶湖莊園取名為「稼軒」,並以此自號「稼軒居士」。
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不為眾人所容」,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果然,同年十一月,由于受彈劾,官職被罷,帶湖新居正好落成,辛棄疾回到上饒,開始了他中年以後的閑居生活。此後二十年間,他除了有兩年一度出任福建提點刑獄和福建安撫使外,大部分時間都在鄉閑居。
淳熙十五年秋天,陳亮寫信給辛棄疾和朱熹,相約到鉛山紫溪商討統一大計,但是朱熹因故推辭了這次鉛山之會。這年冬,到了相約之期,辛棄疾正染病在床,于瓢泉養息等待陳亮。傍晚,雪後初晴,夕照輝映白雪皚皚的大地,辛棄疾在瓢泉別墅扶欄遠眺,一眼看見期思村前驛道上騎著大紅馬而來的陳亮,大喜過望,病痛消散,下樓策馬相迎。
兩人在村前石橋上久別重逢,感慨萬端︰佇立石橋,沐浴著雪後初晴的夕陽,縱談國事,為金甌殘缺而痛心疾首,愛國之情洶涌澎湃于胸,拔劍斬坐騎,盟誓為統一奮斗不止。辛棄疾在與陳亮別後寫的《賀新郎•同父見和,再用韻答之》中發出「男兒到死心如鐵,看試手,補天裂」的吶喊。
辛棄疾和陳亮這次會晤,瓢泉共酌,鵝湖同游,長歌相答,極論世事,逗留彌旬乃別,成為文壇佳話。鵝湖之會後,辛棄疾又陸續出山兩次做官。紹熙五年夏,辛棄疾又被罷官。他回到上饒,住在瓢泉,動工建新居,經營瓢泉莊園,決意「便此地、結吾廬,待學淵明,更手種、門前五柳」。
慶元二年夏,帶湖莊園失火,辛棄疾舉家移居瓢泉。辛棄疾在瓢泉過著游山逛水、飲酒賦詩、閑雲野鶴的村居生活。瓢泉田園的恬靜和期思村民的質樸使辛棄疾深為所動,靈感翻飛而歌之,寫下了大量描寫瓢泉四時風光、世情民俗和園林風物、遣興抒懷的詩詞。慶元四年,辛棄疾被授予主管沖佑觀之職。嘉泰三年,主張北伐
的韓侂冑起用主戰派人士,六十四歲的辛棄疾被任為知紹興府兼浙東安撫使。
與此同時,又有鄧友龍出使金國回來。他極力聲稱金國困弱,似乎唾手可得。韓侂冑得知,自然是心中大喜,于是決定起兵,同時追崇韓世忠、岳飛等人,以此激勵將士。韓世忠早已在孝宗時候,被追封為蘄王。但是岳飛卻只被謚武穆,沒有封王。韓侂冑于是請求趙擴,追封岳飛為鄂王。同時剝奪了秦檜的官爵,改謚繆丑。
接著,韓侂冑和許及之商議,想要他鎮守金陵。可是這虛及之是一個膽小怕死之徒,如果教他做一個磕頭蟲,他最是善長。如果要他去守要塞,獨當一方面的重任,他自然是茫無所知,如何敢去,因此他不得已,堅辭不行。韓侂冑非常懊惱,一怒之下,令他致仕退休。
陳自強卻想出了一條好計,請求遵照孝宗時的典故,創立國用司,總管內外財賦。韓侂冑一力贊成,就把這國用使的職掌,令陳自強兼任,還任命參政費士寅、張岩,同知國用事。這三人都是貪婪之輩,一齊上台,自然把東南的元氣,損傷殆盡。他們又勸趙擴下詔改元,振作士氣,趙擴一概依從了他們。于是把嘉泰五年,改作開禧元年。
武學生華岳上書,說道︰「朝廷不應該用兵,輕啟邊釁,乞求斬殺韓侂冑、蘇師旦等人以謝天下。」韓侂冑大怒,把華岳抓進大大理寺,很快編管建寧。趙擴命皇甫斌知襄陽府,兼任七路招討副使,郭倪知揚州,兼山東、京東招撫使。
韓侂冑擔心有人反對,特別命令陳自強、鄧友龍等人代為上奏請求,勸趙擴委以重權,得以專權戎政之事。趙擴于是令韓侂冑為平章軍國事,三日一朝,到都堂議政。趙擴還將三省印信,放到了韓侂冑的家里。韓侂冑于是大權獨攬,升黜將帥,往往假作御筆,絕不上奏。
這時完顏璟也听說宋朝準備發兵,于是召集諸大臣會議邊防。諸大臣都上奏道︰「宋方敗弱,自顧都不暇,恐怕不敢叛盟。」完顏匡卻矍然說道︰「宋朝設置忠義、保捷各軍,取先世開寶、天禧紀元,豈會甘忘記中原?」完顏璟點首稱是,于是命令平章僕散揆,召集兵馬到汴梁,防御宋軍。
僕散揆到了汴京之後,發文到宋朝,詰問並責備毀盟之事。宋廷詭稱只是增加軍隊防止盜賊,並無其他的意思。僕散揆于是按兵不動,並上奏金主完顏璟,說不必增加邊防。不久宋朝使者陳景俊,去祝賀金主的生日。
金主完顏璟對他說道︰「大定初年,世宗答應宋為佷國,迄今遵守不忘。豈料你國屢次侵犯我國邊境。朕特遣大臣宣撫河南,你國曾說不敢毀盟。朕顧及和好已久,委曲容忍。恐怕佷兒宋帝,不知道詳情。你歸國之後,應當詳細告訴你主,要謹守盟言!」陳景俊應命回來,先告訴了陳自強。陳自強卻要他不要多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