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88章 朱熹嚴刑拷打嚴蕊

朱熹又尋訪民間隱士,在境內境內輕車簡從,所經之處,往往是屬吏所不知。郡縣有司,大多忌憚他,不敢為非作歹。才過半年,很有政績。于是孝宗進升了他,朱熹入直微猷閣。次年,朱熹按行到台州,剛好知州是唐仲友。唐仲友字與政,是金華人,紹興年間的進士。當時恰好有台州士民告狀,稱知州唐仲友催稅嚴苛,不公不法。唐仲友所在學派與朱熹的學派對立,故而朱熹趁機上奏彈劾何唐仲友。為了扳倒唐仲友,朱熹連上六疏,其中第三、第四道便提到了唐仲友與嚴蕊的風化之罪。

嚴蕊原姓周,字幼芳。她出身低微,自小習樂禮詩書,後淪為台州青樓女子,改名嚴蕊。她在在台州的時候,唐仲友听說了她的名號,便請她在宴會上助興。在宴會上,唐仲友一時興起,讓嚴蕊填一手詞。嚴蕊略加思索,寫下了一首《如夢令》︰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白白與紅紅,別是東風情味。曾記,曾記,人在武陵微醉。

唐仲友大喜,覺得嚴蕊這樣的才女做青樓女子,實在太可惜了,就自己出錢,讓她從良,回家照顧母親。朱熹听說唐仲友出資讓嚴蕊從良時,就認為認這是攻擊唐仲友的一把利器。當時朝廷有規定,官員請青樓女子陪宴可以,卻不能留她們過夜。于是,他以此為由,彈劾唐仲友違反朝規。

在得到朝廷的同意後,朱熹著手處理唐仲友。首先,他就把嚴蕊抓了起來,希望嚴蕊招供。可是,嚴蕊沒朱熹想得那麼簡單,她對這件事一口否認。朱熹于是決定用大刑伺候。在嚴刑折磨之下,嚴蕊生不如死。盡管如此,她依然矢口否認與唐仲友有什麼不光彩的事。她甚至表示︰「就算唐仲友因為我違反了朝規,我也罪不至死,我又何苦為了一個不至于喪命的罪行承受你們的嚴刑拷打?還不是因為我不想用假話來誣陷君子麼?」

唐仲友本身也不是一個很正直的人,他因為喜歡某個青樓女子就帶回家的事,也不是沒發生過。嚴蕊如此地堅決,似乎在對她時,唐仲友沒有做見不得人的事。這件事很快被孝宗知道了,他也覺得對一個女人如此嚴酷,實在有些過分。于是,他將朱熹召回,並改派岳飛的孫子岳霖去審理。

岳霖到了後,直接釋放了嚴蕊。經過了殘酷的刑訊逼供後,嚴蕊終于重見天日。對于嚴蕊,岳霖是非常同情的。他不僅是簡單地釋放了她,安排她從了良,並且殷勤關照,問她下一步的打算。嚴蕊此時對人情冷暖已經絕望了,她只是留下了一首《卜算子》作為答復︰

不是愛風塵,似被前緣誤。花落花開自有時,總賴東君主。

去也終須去,住又如何住?若得山花插滿頭,莫問奴歸處!

隆興初年,陳亮上中興五論,卻沒得到答復。

陳亮字同

甫,婺州永、康人,陳亮出生于婺州永、康一個沒落的士人家庭。剛開始被取名為汝能,孝宗初年方才改名為陳亮。據說陳亮是漢魏名門潁川陳氏的後代,他曾經自己說︰「陳氏以財豪于鄉,舊矣,首五世而子孫散落,往往失其所庇依。」陳氏在其祖父代,家境富裕,人丁興旺。「當時聚會,動則數百人」,「其後數年,死生困頓,何所不有」,從此便沒落下來。

陳亮生而目有光芒、為人才氣超邁,喜談兵,議論風生,下筆數千言立就。從青少年開始,就顯示了他的聰穎精明、才華橫溢和志量非凡。在十八歲時,他考查了歷代古人用兵成敗的事跡,寫出《酌古論》二十篇,討論了十九位歷史人物。當時的婺州守臣周葵看了這部書,對他十分賞識,贊譽為「他日國士也」,並「請為上客」。周葵期望把這位有希望的青年,納入道德性命之學的軌範中去。

孝宗隆興元年,周葵任參知政事,聘陳亮為其幕賓,「朝士白事,必指令揖亮,因得交一時豪俊,盡其議論」。周葵授以《中庸》《大學》,曰︰「讀此可精性命之說。」陳亮對此不感興趣,他後來說道︰「紹興辛已、壬午之間,余以極論兵事,為一時明公巨臣之所許,而反授《中庸》《大學》之旨,余不能識也,而復以古文自詭于時,道德性命之學也漸開矣。」

陳亮認為,那種空談心性的道德性命之學無補于實際,更不能解決抗金統一事業,所以沒有按照周葵為他設計的道路去實行,而是繼續研究前人的歷史,並且又撰著了《英豪錄》和《中興遺傳》兩部著作,冀圖從歷史的經驗和教訓中總結出中興復國的借鑒。二十四歲的陳亮改易其名,「首貢于鄉,旋入太學」。次年,朝廷與金人媾和,「天下欣然,幸得蘇息」,唯獨陳亮認為不可,他以布衣身分,連上五疏,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中興五論》。朝廷置之不理,陳亮回鄉教書講學。

陳亮在青壯年時期,曾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未能得中。淳熙五年,陳亮連續三次上書,慷慨激昂地批判了自秦檜以來,朝廷苟安東南一隅的國策,以及儒生、學士拱手端坐空言性命的不良風氣。她他的上書感動了孝宗,孝宗「欲榜朝堂以勵群臣,用種放故事,詔令上殿,將擢用之」,但被陳亮拒絕。這是因為孝宗的寵臣曾覿想搶在孝宗召見之前攏絡陳亮,此事為陳亮所知,「逾牆而逃」。

由于陳亮的奏疏直言不諱,遭到了有權勢者的忌恨。回鄉之後,就有人向刑部控告了他,刑部侍郎何澹素來忌恨陳亮,就以「言涉犯上」之罪,逮捕了他,並施以酷刑,打得陳亮體無完膚。此事被孝宗得知,下詔免死。陳亮回鄉後,又發生了家僮殺人的事,被仇家控告為陳亮所指使,陳亮之父被囚于州獄,本人被下大理獄。這次蒙難,因宰相王淮和好友辛棄疾等人的營救,又得免死。回家後的三年中,他同朱熹又展開了「王霸義利

之辨」的交鋒。

淳熙十五年,陳亮親自到建康京口觀察地形,作詞《念奴嬌•登多景樓》,對京口描寫道︰「一水橫陳,連罔三兩,做出爭雄勢。六朝何事?只成門戶私計」,「正好長驅,不須反顧,尋取中流誓。」他主張不要把長江天險僅僅當做是隔斷南疆的門戶,而要把它作為北伐中原,恢復失地的跳板。他再次上疏,建議孝宗「由太子監軍,駐節建康,以示天下銳意恢復」。但是此次上書不但沒有到孝宗的手里,反而因其內容指陳時弊,觸怒了許多達官。

陳亮回鄉,一次參加鄉人宴會。主人在陳亮湯羹中放了胡椒末,同座的人回家之後,猝然死去,他的家人誣告是陳亮下毒謀害, 陳亮因此再吃官司,下了大理寺獄。後因少卿鄭汝諧在皇帝面前求情,才免于死。陳亮出獄後說道︰「亮濫膺無須之禍,初欲以人殘其命,後欲以受賂殘其軀,拒獄反端,搜尋竟不得一筆之罪……可謂吹毛求疵之極矣。」

陳亮竭憂于國事,為國家的復興盡瘁憂夢。他在多次上書中,向朝廷提出了很多好建議,雖也曾得到孝宗的賞識,但終未被任用。紹熙四年,陳亮五十一歲時,參加禮部的進士考試,其策論深得光宗賞識,御批第一,自此得中狀元。

他在給宋光宗的謝恩詩中說道︰「復仇自是平生志,勿謂儒臣鬢發蒼。」又在《告祖考文》中說︰「親不能報,報君勿替。七十年間,大責有歸,非畢大事,心實恥之。」狀元及第後,陳亮被授職簽書建康軍判官廳公事,但因長期「憂患困折,精澤內耗,形體外高」,于紹熙五年溘然長逝,享年五十二歲。後來,經吏部侍郎葉適請求,朝廷特授陳亮一個兒子為官。陳亮死後,他的好友辛棄疾作《祭陳同父文》以紀念。

再說趙構自從退居德壽宮之後,不聞朝政。孝宗始終侍奉,沒有失禮,這個昏君倒也優游自適,樂享天年。淳熙十四年間,他已享壽八十一歲。秋季遇疾,孝宗停朝去服侍。次月,昏君趙構總算是死了。孝宗號哭不已,二日沒有吃飯,並下諭給宰相王淮道︰「從前晉孝武、魏孝文二主,均實行三年喪服,素衣听政。司馬光通鑒中,紀載很詳細,朕也欲遵行此制呢。」

王淮答道︰「晉孝武雖有此意,只是在宮中,也只用深衣練冠。」孝宗說道︰「當時群臣不能順上美意,所以被後世譏諷。」王淮不便再說,孝宗于是下詔道︰大行太上皇帝,奄奄至養,朕當穿哀服三年,群臣自遵易月之令。

趙構在位期間,兩次改元,共三十六年。內禪之後,安居德壽宮,又活了二十五年。翰林學士洪邁請求給趙構廟號為世祖。直學士院尤袤也說漢光武帝是長沙王之後,布衣崛起,所以稱祖無沒有什麼問題。上皇中興,雖同光武,實繼徽宗正號,以子繼父,不是漢光武帝可以相比,于是定號高宗。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