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87章 朱重修白鹿洞書院

到燕山了後,範成大秘密地草擬奏章,具體論述受書儀式,把它放入懷中。範成大首次呈進國書的時候,言詞慷慨。金國君臣正認真傾听,範成大忽然上奏道︰「兩朝已經結為叔佷關系,而受書禮儀沒有確定,我這里有奏章。」于是把插在腰上的手板拿出。金世宗大吃一驚,說︰「這難道是獻國書的地方?」金朝群臣用手板擊他要他起來,範成大跪立不動,一定要把國書送上。

金太子國完顏允恭侍完顏雍身側,稟告道︰「宋使無禮,應加死罪。」金主完顏雍不從,令回到住所,听候處理。範成大一直跪著要獻上國書,金國朝臣議論紛紛。最終,範成大得以保全氣節而歸。範成大返宋,完顏雍回書拒宋所請,只許奉遷陵寢,同意歸還宋欽宗梓宮。

孝宗還是不死心,又派遣中書舍人趙雄往賀完顏雍的生辰,仍然申說前請。完顏雍還是不肯答應,到趙雄辭別的時候,他對趙雄說道︰「你們為什麼舍棄欽宗,專門請鞏、洛山陵呢?如果你們不想讓不欽宗歸櫬,我當為你們國代葬。」趙雄不便回答,只說要稟告之後,再做定奪。完顏雍等了一年,杳無音信,于是用一品的禮儀,安葬欽宗于鞏、洛。

孝宗的太子死後,慶王趙愷按照次序應該被立為太子。但是孝宗因為第三個兒子趙惇,英武類似自己,于是越過順序立他為太子。紹興十七年九月,趙惇生于孝宗的藩邸,他的母親是成穆皇後郭氏。紹興二十年,被賜名趙惇,授右監門衛率府副率,轉榮州刺史。宋孝宗即位後,趙惇拜鎮洮軍節度使、開府儀同三司,封恭王。

虞允文為相時,請求趁早確立皇太子。乾道七年,趙惇被立為太子。 孝宗進封趙愷為魏王,判寧國府,又命宰相設宴玉津園。酒宴完畢,送趙愷上車。趙愷對虞允文說道︰「還望相公保全!」虞允文自然勸慰不已,趙愷這才帶著家眷去了。

不久吳太後的妹夫張說,攀援親屬,竟然被擢升為簽書樞密院事。詔命下達後,朝臣大嘩。左司員外郎兼侍講于是上疏勸諫,還跑到朝堂責備虞允文說道︰「宦官執政,是從京、黼開始。近親執政,是從相公開始的。」虞允文不禁慚愧,稟告了孝宗,孝宗于是收回成命。

到了乾道八年,孝宗改左右僕射為左右丞相,左相仍然是虞允文,右相是梁克家。接著又出張栻為知袁州,命張說進入樞密院。侍御史李衡,右正言王希呂,又上書勸諫。直學士院周必大,還不肯寫詔。給事中莫濟,封回了錄黃。孝宗將他們四人一齊罷免,京城人士卻稱他們為四賢。

虞允文因為諫院乏人,特別薦用李彥穎、林光朝、王質三人,孝宗沒有批準,反而任用了幸臣曾覿所舉薦的人員,于是虞允文請求離職。孝宗就調他宣撫四川,進封雍國公,又賜虞允文家廟祭器,以示寵遇。

虞允文陛辭之際,孝宗諭示他進兵收復失地的

方略,約定以某日會師于河南。虞允文說道︰「以後要防止朝廷內外不相呼應。」孝宗答道︰「如果西師出兵而朕還在猶豫,那是朕辜負你;如果朕已經行動而你仍在猶豫,那就是你負了朕。」又親臨正衙酌酒、賦詩,為他踐行。

乾道九年,虞允文抵達成都就任。當時四川宋軍每月領米一石五斗,不能養家。虞允文得訊後,捐出宣司錢三十萬換米,按照士卒家中人口增給米數。除此之外,他還訂立戶馬七條,搜括民馬,「奏選良家子」,以備將來的戰爭使用。

四川北部有一位名為寇鄰的首領,率領數萬人活動于商、虢二州間,在虞允文任相時歸順。到了虞允文鎮蜀時,他又派人向四川方面去信聯系,但虞允文未作回復,只是照舊羈縻而已。之後寇鄰的密謀泄露,被金國暗中逮捕。宰臣葉衡將此事奏報朝廷,虞允文上疏自辨,請求納祿,孝宗未批復。

孝宗曾對虞允文有共同洗雪「丙午之恥」、北伐中原的期許。但虞允文鎮蜀一年,並沒進兵計劃。孝宗下密詔催促,他卻稱軍需還沒有準備完備。 淳熙元年,虞允文因積勞成疾,不幸病逝,享年六十五歲 。孝宗聞訃訊,為之輟朝,追贈少師。

孝宗因虞允文鎮蜀時沒有實現北伐計劃,心中頗為餃恨。在虞允文死後,「凡宣撫使飾終之典,一切不用」。到虞允文舉薦的趙雄拜相之後,屢次為他申辯,稱其有志于恢復,但是不幸逝世,才無法完成使命。淳熙四年,孝宗在白石大規模閱軍,趙雄上奏稱軍中都是年少健壯之人。孝宗感嘆道︰「之前虞允文進行裁汰之法,如今才見成效。只談采石一事,也是奇絕。」次年,趙雄擬請加賜虞允文贈謚,孝宗同意,並刪去趙雄所擬寫的詔書中「久在相位,實著勛勞」八字,將所贈太師之官改為太傅,謚號「忠肅」 。

虞允文為左丞相時,受到御史蕭之敏彈劾,他上章待罪。宋孝宗前往德壽宮時,趙構說道︰「虞允文在采石立功時,蕭之敏在何處?不要听任虞允文去職。」孝宗于是將蕭之敏外調地方,又親自在扇面上題詩,以挽留虞允文。虞允文認為蕭之敏為人端莊正直,請求召他回朝,以開闢言路。孝宗認為虞允文所言寬厚,特命大臣曾懷將此事寫在《時政記》中。

為慶賀乾道八年的孝宗生辰 ,完顏雍派外戚烏林答天錫作為使臣來宋祝賀。烏林答天錫為人傲慢不恭,堅持要求孝宗下榻問候完顏雍的起居。孝宗不肯答應,他便長跪不起,一旁侍臣都驚愕失措。于是虞允文請求孝宗先回宮中,並命知閤門事王抃告訴烏林答天錫說道︰「大駕既已動身,便難以再度臨朝。使臣到來,且隨班向陛下祝壽。」烏林答天錫聞言,慚愧退下,次日隨群臣覲見孝宗。

梁克家外和內剛,自從虞允文去後,他獨自擔任宰相數月。他和張說論及外交,意見大多不合,于是也乞求

外調,出任建寧府知府。張說喜歡欺罔,漸漸被孝宗察覺,這才加以罷免。

乾道八年冬天,孝宗又擬想改元。元旦之時,改為淳熙元年。左相空缺不設置,右相也多有變更。曾懷、葉衡等人一會進、一回退,卻庸庸碌碌,沒有什麼建樹。葉衡還舉薦左司諫湯邦彥,為金國申議使。湯邦彥到了金國,被金拒絕。

過了很久才得以引見,只見兩旁列著衛士,統是控弦露刃,耀武揚威。嚇得湯邦彥心驚膽戰,一句話也不能發,竟然匆匆回來。孝宗恨他有辱使命,把他流戍新州。從此以後,申請陵寢的朝議,于是不再提及。

這年冬天,孝宗立貴妃謝氏為皇後。謝皇後本是丹陽人氏,幼年喪父,寄養在翟家,因而冒姓為翟。等她長大之後,長得極為美麗。她入宮侍奉吳太後,太後又把她轉賜給孝宗,被封為婉容。次年,晉封貴妃。淳熙三年,孝宗帶著嬪妃一起去德壽宮,謁見趙構。趙構見她端肅恭謹,因而說她可以繼位中宮。孝宗仰承親命,于是立她為皇後,恢復姓謝。孝宗不好漁色,宮闈里面,除謝後外,只有蔡、李兩妃。

惟當時有一位道學先生,遠承孔、孟,近而效法周、程,專講正心誠意的功夫,被稱為大儒。陳俊卿、胡銓、梁克家等,相繼舉薦他,卻屢征不來。孝宗又懷念起史浩,召他為醴泉觀使,兼侍講。

史浩想延攬名人,借以堵塞眾人之口,于是薦朱熹知南康軍。朱熹再三推辭,朝廷不許,沒奈何只得受命赴任。適逢南康大旱,災害嚴重。朱熹到任後,即著手興修水利,抗災救荒,奏乞蠲免星子縣稅錢,使災民得以生活。朱熹行視陂塘時,在樵夫的指點下找到白鹿洞書院的廢址。經朱熹的竭力倡導,到淳熙七年,白鹿洞書院很快修復。朱熹在南康軍任上,為白鹿洞書院殫精竭慮,不遺余力。他曾自兼洞主,延請名師,充實圖書,還請皇帝額,賜御書。還置辦學田,供養貧窮學子,並親自訂立學規,即著名的《白鹿洞書院教規》。

史浩又當上宰相,曾覿、甘等聯作黨援,招權納賄,任意黜陟。接著史浩被人彈劾,又被罷相。淳熙六年,夏日亢旱,孝宗下詔訪求直言,朱熹從南康上疏。孝宗看了,不禁大怒道︰「這是譏笑我為亡國之主。」幸好樞密使趙雄在側,上奏解道︰「士人多半好名,如果直諫被斥,反而增加了名譽,不如格外包容,因長錄用,看他措置,是否合宜,那時優劣自見了。」孝宗這才怒氣稍息,詔令朱熹提舉常平茶鹽。不久,他又被調任浙東。

此時浙東大饑,朱熹獨自進宮,向孝宗當面上奏災異由來,請孝宗修德任用人,還指出時弊共有七事。孝宗改容靜听,並褒獎他正直。朱熹于是陛辭回到浙江,一下車,即發書給其他的州郡,召募聚集米商,減少賦稅。米商齊集,百姓這才不擔心缺乏糧食。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