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85章 割四州宋朝乞和

不料金國將領徒單克寧帶了數萬生力軍,又從斜刺里殺到。眼見眾寡不敵,主客懸殊,魏勝還是率眾死戰。直到箭盡力疲,魏勝自知必死,于是對親兵說道︰「我當死于此地,你們如果能得月兌南歸,可上報天子。」說完,他命令步兵在前,騎兵殿後,邊戰邊走。到了淮陰東十八里,魏勝中箭身亡,楚州于是被攻破。

魏勝一死, 江、淮又自然大震,幸虧楊存中星夜率軍趕到。他發檄文調遣諸將,令他們互相救援,邊防得以稍微穩固。可是金兵卻得寸進尺,先攻入濠州,又拔取了滁州。都統制王彥再次南逃,朝廷于是想放棄淮河渡過長江。但是楊存中堅持認為,這不可以。他還要追究兩淮守備的責任,認為他們無端撤退,才導致這樣的變故。

孝宗這時才後悔听了湯思退的話,諫官們揣摩導孝宗的心意,于是紛紛彈劾湯思退。湯思退因此獲罪被免職,謫居永州。太學生張觀等七十二人,又伏闕上書,說道︰「湯思退以及王之望、尹穡二人,奸邪誤國,招致敵人,乞求迅速誅殺他們,以謝天下!」孝宗雖然沒有答應,但是這消息已傳達遠方。湯思退走到信州,听到這個消息,頓時臉色大變,發顫了好幾日,當即死了。

孝宗又召陳康伯為尚書左僕射,進升錢端禮簽書樞密院事,虞允文同簽書樞密院事。同時他命王之望勞師江上,王之望卻是湯思退的爪牙,當然奉傳了他的衣缽,專門以割地啖金為榮。錢端禮與王之望同謀,還是上奏要派遣國信所大通事,去金軍議和。王之望更是發檄命令諸將,不得妄進。等到言官彈劾罷免了王之望的時候,朝廷已得到金國元帥的回書,核準和議了。

這次和議的大綱,共有三條。一是兩國的境界按照此前的盟約。 二是宋朝按照叔父的禮儀侍奉金國,宋朝的國主可以自稱皇帝。三是歲納銀幣,按照原約各自減少五萬,也就是銀二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和議談成之後,孝宗進升錢端禮為參知政事並兼知樞密院事,虞允文同知樞密院事,王剛中簽書院事。

孝宗因為南北已經修和,于是改元乾道,又罷了江、淮都督府,授楊存中為寧遠、昭慶節度使,還撤銷了兩淮及陝西、河東宣撫招討使。不久陳康伯病死,賜謚文恭。孝宗罷免湯思退之後,就重新起用了因病出朝的陳康伯。孝宗任命陳康伯為左相,支持大局。當時陳康伯的病比較嚴重,他的親故們知道他又要再次入朝,紛紛來勸導不要出相,要他上書請求辭去相位。

陳康伯卻義正嚴詞地說道︰「不然。吾大臣也,今國家危,當輿疾就道,幸上哀而歸之爾。」雖然陳康伯出任宰相,意味著主戰派再一次的勝利,但是終久無力回天,戰爭最後以宋軍失敗議和告終。乾道元年二月,他向孝宗稟告事情之後退去,走到官員值宿的房舍突然發病,用轎子抬到家中,就去

世了,享年六十九歲,歸葬于弋陽縣新政鄉九龍崗。

孝宗贈授他太師之餃,定謚號為「文恭」,親筆為他書寫「旌忠顯得之碑」的碑文,立碑在他的墓前。慶元初,「配享孝宗廟庭,改謚號文正。」陳康伯為人剛正不阿。在國家危難之際,能不顧個人安危,臨危赴任,挺身抗擊金兵的入侵。身為孝宗之臣子,身為宋朝之臣民,「以經濟自任,臨事明斷」受到當時君臣百姓的尊敬與愛戴。孝宗曾經對大臣們說「陳康伯有氣量,朕伴隨太上皇帝在金陵時,他遇事從容不迫的氣度,可以和東晉的謝安相比。」

陳康伯一死,一時缺乏繼任宰相之人。孝宗于是命虞允文參知政事,王剛中同知樞密院事。宋廷遣使向金國議和的時候,一意主和的宰相湯思退想要放棄掌控的唐、鄧、海、泗四州,虞允文五次上疏力爭,拒絕放棄所轄的唐、鄧二州。湯思退大怒,誣稱其「大言誤國,以邀美名」,又假意請召他回朝,其實有排擠之意。虞允文交還印綬,乞請致仕,仍堅持認為不能放棄四州,被孝宗改授他為顯謨閣學士、知平江府。

湯思退獲罪貶謫,孝宗追悔不听虞允文的進言。被召回的名臣陳俊卿也舉薦虞允文才堪大用,孝宗于是召他入朝,拜端明殿學士、同簽書樞密院事,又改授同知樞密院事兼權參知政事。後來虞允文被正授為參知政事,仍同知樞密院事。同年秋,金國所派的使臣完顏仲「偃蹇不敬」,虞允文請求將其斬首,朝議意見不一,此事于是被擱置。宰相錢端禮收受官員李宏的玉帶,此事被發現之後,牽連到了虞允文,使其遭到御史章服的彈劾,于是在同年八月被罷相,外出為宮觀官。

不久王剛中又病死,孝宗擢升洪適為簽書樞密院事。到了晚春的時候,魏杞從金國回來,入朝拜見孝宗,說是已和金修正了國禮。之前魏杞到燕山,金國館伴張恭愈,見國書上寫著大宋字樣,便威脅魏杞要除去大字。魏杞毅然說道︰「南朝天子,不愧聖神,現在豪杰並起,共思敵愾,北朝用兵,能保必勝嗎?不過為生靈計,能彼此息兵安民,方能免于涂炭,所以命我前來修好。如果北朝能答應實踐盟約,就不要再加指責,強人所難。」

張恭愈于是去稟告完顏雍,完顏雍于是上殿召見魏杞,魏杞仍然像之前那樣表明意思。完顏雍這才說道︰「朕的願望也是在安民,所以下令息兵,此後應當各照新約,固守不變,朕也不再苛求了。」魏杞這才稱謝,于是彼此簽定和約,既不要送回叛人,也沒有再受冊封和再上誓表。只是海、泗、唐、鄧四州,以及大散關外新得的地方,一律割讓給了金國。

魏杞告別南回,孝宗听了他的詳報,自然心喜,慰藉甚厚。完顏雍召回僕散忠義等人,只留下六萬人戍守邊境,還把宋國的歲幣,分賞給諸軍。僕散忠義先回,被拜為左丞相。接著完顏雍召

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進見,授平章政事,令他回鎮南京。僕散忠義次年病死,紇石烈志寧又過十年才死。

宋朝自從議和之後,國家沒有什麼大事,孝宗于是立鄧王趙為皇太子。趙初名趙愉,宋孝宗的嫡長子,母親是成穆皇後郭氏。宋孝宗做皇子時,趙任蘄州防御使。宋孝宗受禪即位後,任趙為少保、永興軍節度使,封為鄧王。按照慣例皇子出宮,封王兼任兩鎮節度使,然後加任司空。

乾道元年,趙被立為皇太子。孝宗冊封趙的妻子廣國夫人錢氏為太子妃。詔令增加東宮侍衛人員,太子趙謙讓。趙上奏捐獻每月應領雜物,孝宗表示同意。趙賢惠厚道,宋孝宗非常喜愛他。

孝宗又立賢妃夏氏為皇後,夏氏是袁州宜春人。她的曾祖夏令吉,曾經當過吉水縣主簿。夏氏出生的時候,有奇異的光芒穿過房間。她的父親夏協感到非常奇怪。等她長大後,以資貌入選後宮。夏氏剛入宮時,為憲聖太後閣中的侍御。普安郡王夫人郭氏去世後,太後將夏氏賜與齊安郡王,封齊安郡夫人。孝宗即位,她進升賢妃。逾次年,孝宗立夏賢妃為皇後。

趙成了皇儲,他的妻子錢氏自然就是太子妃,錢氏又是參政錢端禮的女兒。錢端禮倚仗著自己是貴戚,早已窺覬相位。這時因為相位空虛,女兒更加顯貴,滿以為宰相一職,在自己掌握之中。偏偏侍御史唐堯封上奏,說錢端禮是皇帝姻親,不應執政。

孝宗于是下詔遷堯封為太常少卿,朝廷大嘩。吏部侍郎陳俊卿,又當面陳上奏道︰「本朝故事,從沒有听說過帝戚為相,願陛下謹守家法!」孝宗頗以為然。錢端禮暗中懷怨,把陳俊卿外放知建寧府,自己也上奏請求避嫌。不料孝宗已批答出來,罷錢端禮為資政殿大學士,兼提舉萬壽觀使。錢端禮無法可施,只好怏怏受命。

又過了數月,孝宗令洪適為右僕射,兼樞密使。洪適從中書舍人,半年內四次升遷,驟然之間,登上右相之位,廷臣自然不免有異議。洪適也無所建樹,自己也不安于位。到了乾道二年春季,他以霪雨為由引咎乞求退休,孝宗于是命參政葉為左僕射,魏杞為右僕射,蔣芾參知政事,陳俊卿同知樞密院事。

葉字子昂,是興化軍仙游人。紹興元年,他考中進士,擔任廣州南海縣主薄、代理縣尉。當時發生了搶劫事件,州里命令巡檢、縣尉捕獲強盜。巡檢捕獲了十幾個盜賊,要把功勞歸給葉。葉說道︰「搶別人的功勞,欺騙皇帝,貪求獎賞,以上三件事情,都是罪過,我不忍心這麼做。」元帥曾開非常贊賞他。

賀允中向朝廷推薦葉,稱他靜肅謙遜,趙構于是召見了他。葉談及國仇未報,中原百姓每天企盼皇上返回舊都,他的話非常懇切,趙構假裝高興地接受,任命他為將作監簿。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