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83章 湯思退一味主和

湯思退本來就是秦檜的同伙,他當然主和。湯思退是青田縣城西門人,少年的時候在處州南明山寺僧房讀書。二十八歲中進士,任政和縣縣令。後來應殿試,中博學鴻詞科第一名,任秘書省正字。紹興二十五年,由禮部侍郎升端明殿學士,兼參知政事。湯思退為人圓滑,善于察言觀色,依附秦檜而青雲直上。秦檜病時,召參知政事董德元和湯思退至榻前,托付後事,各贈黃金千兩。湯思退卻以為秦檜是在試探他,因此不敢接受秦檜的贈金。

昏庸的趙構卻因此認為湯思退不是秦檜一伙,仍然寵信他,還升他為尚書僕射。秦檜一死,舉國上下人心大快,推薦湯思退為丞相,本來是希望他振興宋室,能支持北上抗金,收復失地。但是湯思退執政之後,不思進取,秉承秦檜之前的做法,認為不宜戰爭,大力推行議和投降的政策,使地有志于抗金的愛國將士都大失所望。

湯思退為了私利,又排擠右相、力主抗金的將領張浚。昏君趙構听信他的讒言,將張浚革職,謫居永州。紹興三十年,金兵三十余萬大舉南侵,長驅直入。湯思退被侍中御使陳俊卿所彈劾,這才被罷去相位。宋孝宗即位之後,起用主戰派張浚,出兵北伐抗金。但是符離兵敗之後,主和派群起攻擊張浚。宋孝宗抗金的決心動搖,又任命湯思退為相兼任樞密院事。

只有陳俊卿上疏抗爭,說和議決不可行,張浚應當重用。陳俊卿字應求,莆田人,生于政和三年,為人嚴肅持重,不苟言笑。父親陳銑去世時,他像成年人一樣操持喪事。 紹興八年,陳俊卿高中了進士第二名,也就是榜眼,被任命為泉州觀察推官。

陳俊卿做事兢兢業業,同僚邀請他參加宴會,他總是婉言謝絕。一日,郡中失火,郡守汪藻前來巡視。眾官員正在別處飲酒作樂,陳俊卿將自己的轎夫借給別人,自己像以往一樣因遲到而被詰問,陳俊卿只是深表歉意。不久後,眾人得知了實情,向陳俊卿詢問原因,他說道︰「我不能阻止同僚的行為,又借給他們僕人,怎麼能說沒有過錯。當時汪公正在氣頭上,他能容忍我為自己開月兌,而加重別人的罪過嗎?」汪藻得知後,因而非常佩服陳俊卿,認為自己比不上他。

陳俊卿任滿後,適逢秦檜當權,秦檜因他不依附自己,任其為南外睦宗院教授。不久,他被任命為南劍州通判,還沒上任。秦檜死了,陳俊卿便以校書郎之職被召回。趙構挑選敦厚、穩重的人輔佐普安郡王趙瑗,陳俊卿被任命為著作郎兼普安郡王教授。

陳俊卿給趙瑗上課時,很嚴肅地站著。趙瑗喜歡玩蹴鞠,陳俊卿就朗讀韓愈勸諫張建封的信來勸諷他,趙瑗恭敬地听取了他的勸告。陳俊卿後來歷遷監察御史、殿中侍御史。他創議道︰「君主以兼听為美德,必然從根本上處事公正;人臣以不欺騙君主為忠誠,必然

對大事通達。駕馭下屬的辦法,應該是恩威並施,抑制驕將,振作士氣,那麼綱紀端正而號令得以通行。」

陳俊卿彈劾韓仲通以冤陷無辜來附會秦檜,秦檜同伙已經全部被逐出,而韓仲通卻被單獨留下;劉寶總領京口,任意毆打、克扣士兵,抗拒命令不分兵戍防。二人于是各自獲罪被罰。湯思退專權的時候,陳俊卿說道︰「冬天沒雲而雷鳴,是指責宰相上不合天意、下不滿足人望。」趙構這才下詔罷免了湯思退。

當時金國毀盟入侵之勢態,已經非常明顯。陳俊卿上疏舉薦被閑置的張浚,但奏疏沒得到回音,他于是請求入宮召對,向趙構竭力陳說利弊。趙構才開始醒悟,派張浚出守建康府。陳俊卿又說道︰「內侍張去為暗中阻止出兵,並陳述躲避敵人的計謀,動搖已定下的計劃,請按軍法應該論處。」趙構對陳俊卿說道︰「你可以說是仁者中的勇者了。」旋即被任命為兵部侍郎。

完顏亮率軍渡過淮河,陳俊卿受命整頓浙西水軍,李寶憑借浙西水軍的力量取得了陳家島海戰的勝利。完顏亮死後,趙構命陳俊卿治理淮東堡砦的屯田,對所過之處的流民加以安撫。完顏雍剛即位時,派使者向宋議和,朝臣多附會同意和議。陳俊卿上奏說道︰「和議,本是不得已的事情。如果把得到過去的疆土當作實利,那麼得到了也未必能夠守住,這也只是一紙空文。如今不如先端正名份,名份正那麼國家威強,歲幣就可以減少。」陳俊卿于是陳述選將練兵、屯田減租的策略,建議挑選文臣中有膽略的人為參佐,讓他們考察軍政,學習軍務以儲備將才。

孝宗即位後,陳俊卿便上書說道︰「治國的要領有三方面︰用人、賞功、罰罪,這些方面之所以能推行下去,就在于公正而已,希望陛下留意。」當時孝宗立志收復失地,把天下大事交付張浚。因為陳俊卿忠誠正直、沉穩有謀,孝宗派他充任江、淮宣撫判官兼管建康府事。

陳俊卿上奏說道︰「吳璘孤軍深入,敵人全軍抵御,以致久久不能攻下,這是危險的策略。兩淮的形勢已很危急,應分別派遣水師直搗山東,金人必然回師自救,吳璘就可以乘勝奪下關中。我軍等金軍未到,先擊潰其月復心力量,這是非凡的功勞。」可是這時主和的呼聲很高,孝宗命吳璘班師,也召回陳俊卿。陳俊卿上奏十事︰制定規劃,振興綱紀,勸勉風俗,嚴明賞罰,重視名份,遵從祖宗之法,蠲免無名之賦。

隆興元年,孝宗建立都督府,陳俊卿被拜為禮部侍郎、參贊軍事。張浚計劃大舉北伐,陳俊卿不同意。正遇諜報說金軍聚糧于邊境,諸將認為金軍在冬季一定進軍,應在金軍行動前發兵,張浚便向朝廷請求北伐,宋軍初戰告捷,相繼攻克靈壁、虹縣等地,但不久便在符離之戰中大敗,陳俊卿也退守揚州。

張浚上疏待罪,陳俊

卿也請求一同受罪,孝宗下詔將其各降二級。諫官尹穡附會宰相湯思退,認為應罷除張浚的都督之職,改為宣撫使,管理揚州。陳俊卿上奏說道︰「張浚果真不可以用,那麼就應該另選賢將。如果想責令他以後建立功績,就請降他的官級以示懲罰。今天削去他的都督重權,置于揚州死地。如果他請求拜見皇上,台諫官加以阻攔,張浚所有的人情都失去了,還有什麼後效可圖?提出這個建議的人只知道厭惡張浚而想殺掉他,不是為恢復國家大業考慮。希望陛下下詔警告內外將領協調一致,使張浚自建成效。」

陳俊卿多次上疏,孝宗醒悟,于是仍令張浚都督江、淮軍馬。不久,又得到金國元帥紇石烈志寧的來書,意思仍和之前一樣。湯思退大力勸孝宗和金國議和,參政趙葵也附和湯思退的意見。工部侍郎張闡奮進道︰「敵人來議和,怕我們呢,還是愛我們呢?恐怕是款我們呢?臣認為決不能和。」

孝宗說道︰「朕意也是如此。不如隨機應付,再作計較。」于是派遣盧仲賢到金營,遞交回書。盧仲賢辭別後,孝宗下令給海、泗、唐、鄧各州,不許他們輕易動兵,盧仲賢應命而出。可湯思退私下對仲賢道︰「如果能夠講和,四州也不妨答應給金國。」

這時金都元帥僕散忠義已經進據宿州,盧仲賢趕到宿州,進見僕散忠義。金兵一呼喊,盧仲賢就被嚇得不敢說話,只是答應回去稟告。僕散忠義于是再給文書,要求宋朝答應四件事︰一是南北的通書,改稱叔佷;二是割讓海、泗、唐、鄧四州;三是歲納銀幣如舊額;四是必須送交叛臣,以及送回中原歸附的人民。盧仲賢匆匆回朝,把來書獻入。

孝宗非常後悔派遣了盧仲賢,張浚也派遣兒子張栻上奏,說盧仲賢辱國無狀。孝宗于是把盧仲賢打入大獄,責備他擅自答應割讓四州的罪狀。把他貶職,押去郴州。可是湯思退依然急于求和,又上奏派王之望充當金國通問使,龍大淵為副。他暗中囑咐王之望,可以答應割讓四州,只要求減少歲幣。

王之望等人走後,右正言這才得知,急忙上奏道︰「朝議還沒有決議,王之望急于上路,恐怕辱國不只是盧仲賢了。應當追回王之望,先派遣一個使者去商議,改了原來的約定,然後通問不遲。」張浚也上奏道︰「金國不可和,請車駕到建康,銳意進兵。」孝宗于是詔令王之望在邊境待命,不可急忙趕去。

孝宗又改命胡昉為金國通問所審議官,一面命群臣會議和金的得失。陳康伯說道︰「金人要求答應的四件事,最重大的條件,便是想得到四州。我朝因為祖宗陵寢,以及欽宗梓宮為由,因此沒有決定,乞求召張浚回朝,悉心咨詢。」湯思退等人都說和為上計。時虞允文已調任湖北京西宣諭使,胡銓已召回為起居郎,還有監察御史閻安中,都大力反對和議。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