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浩勸張浚道︰「明公決意用兵,此實是忠義之心。然不量力而圖之,是徒慕名爾。宜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乃上計也。」張浚以我年紀大了等不及了作回答。史浩繼續勸道︰「晉平吳,歸功于羊怙。明公先立規模,使後人藉是有成,亦明公之功,何必身自為之?」張浚默然。史浩又說「先為備守,是謂良規,議戰議和,在彼不在此」。
張浚在第二天上書孝宗,說道︰「史浩的想法不可以改變了,臣恐怕失去一個良好的機會,懇請皇上作出英明決斷。」面對如此有利的局勢,作為太祖的子孫,被恢復中原的巨大道義力量所振奮。孝宗立即召見張浚,問他恢復的計劃。張浚請孝宗即日下詔,進駐建康,鼓舞將士北伐。此時的孝宗正是初生牛犢,銳氣十足,雖然他曾一度在史浩的阻攔下有所猶豫,但在張浚的鼓勵和支持之下,又堅定了決心。
孝宗于是對張浚說道︰「魏公既然銳意恢復,朕難道獨會甘心偷安一隅嗎?」張浚拜謝而退。李顯忠當時在朝,兼任淮西招撫使,也請求出兵,並表示願為前部。建康都統邵宏淵,也獻上了直搗虹縣、靈壁的計策。孝宗于是決意興兵,對陳俊卿說道︰「朕倚魏公如長城,不容浮言動搖。」當下把兵馬大權,付給張浚。
張浚來到建康,派遣李顯忠出濠州,直奔靈壁。邵宏淵出泗州,直逼虹縣。這次出兵的旨意,並不是由三省樞密院決議。在相府中的史浩忽然得知宏淵出兵的命令,方才知道皇上越過三省,直接給諸將下命令了。他便對陳康伯說道︰「我們都兼右相,但出兵不跟我們說,還要我們做什麼用!不辭去還等什麼?」于是請求辭相。當時御史王十朋也論述史浩八條罪狀,就是︰懷奸、誤國、植黨、盜權、忌言、蔽賢、欺君、訕上。孝宗就此罷免了史浩,支持張浚出兵。史浩曾住在瓜洲,太府丞史正志前往看他,史正志也與張浚論辯主和。說起來史正志與史浩是同族,史浩祖上史惟則有一弟叫史懷則,他就是史正志的祖上。
于是王十朋說史正志拜于史浩門下,並像對父親一樣侍奉他,陰險奸邪,望風使舵以求升取,應該予以廢黜,以嚴肅典章刑法。那個林安宅也常出入史浩門下,狐假虎威,作威作福,也應論其罪,將他們一起罷免。孝宗都一一同意了。
李顯忠從濠梁渡過淮河,直接抵達陡溝。金軍右翼都統蕭琦,用拐子馬來抗拒。李顯忠率眾猛攻,蕭琦大敗而逃,于是李顯忠攻克靈壁。只是邵宏淵圍攻虹縣,多日不能攻下。李顯忠便派遣靈壁的金國降兵,到虹縣勸降。金守將蒲察徒穆、大周仁于是全部投降,連蕭琦也情願投誠。
可是邵宏淵自覺得自己無功,感到恥辱,因此非常妒忌李顯忠。剛好李顯忠的降將,向李顯忠,說他被邵宏淵的部下奪去了佩刀。李顯忠立即向邵宏淵索得此人,問明屬實,就喝令
斬首。邵宏淵因此更加痛恨。李顯忠乘勝殺到宿州,大敗金兵,追趕了二十多里。等他收軍回營,才看見邵宏淵到來。
兩人相見,邵宏淵微笑著說道︰「招撫真關西將軍呢。」李顯忠卻道︰「你既然遠來,請閉營休息,明日合力攻城。」邵宏淵默然不語。李顯忠知道邵宏淵不可依恃,于是在次日單獨誓眾攻城。宋軍發起猛烈攻擊,金兵頑強抵抗。李顯忠麾下將領王珙攻城時戰死,將領楊椿率兵登上城牆打開北門,宋軍攻入城中。
邵宏淵看到城門洞開,怕李顯忠奪得全功,方率部渡過護城河登城。宋軍在巷戰中殲敵數千,俘虜八十多人,收復宿州。宿州倉庫中,還有黃金三千余兩,白銀四萬余兩,絹一萬二千匹,錢五萬緡,米、豆糧食共六萬余石,布袋十七萬條,衣絛、棗、羊各一庫,酒三庫。李顯忠放縱親信部屬,恣意搬取,所剩下的才用來犒賞將士。三個士兵共獎賞一貫錢。由于封賞不厚,士兵們氣憤地說道︰攻下宿州獎賞三百文錢,攻下南京必須要獎賞四百文錢。邵宏淵要開倉犒賞將士,李顯忠卻不同意。士卒們不滿,李顯忠與邵宏淵的矛盾也愈深。
捷報到了臨安,孝宗大喜,親書御詔嘉獎︰「近日邊報,中外鼓舞,十年來無此克捷!」孝宗升李顯忠為淮南、京東、河北招討使,邵宏淵為副使。他恥居李下,向張浚表示拒絕李顯忠的節制。張浚遷就了他的無理要求,改命邵宏淵與李顯忠分統所部。因此,造成軍無統帥,各自為戰的局面。
此時李顯忠已被眼前的勝利沖昏了頭腦,產生輕敵情緒。佔領宿州之後的連續幾天里,整日與一幫親信及金降將括里、八等置酒高會。得知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帶領萬名精兵自睢陽日夜趕來宿州的情報,李顯忠卻說道︰「區區萬人,怕他什麼?我可以令十人抓捕一人。」括里提醒他︰這個紇石烈志寧是金兀術最為器重的部將兼愛婿,智勇雙全,絕非浪得虛名,不可小覷,李卻顯忠不以為意。
紇石烈志寧趕到宿州,對兵力作了周密的部署︰在宿州城的西面遍布旌旗,設為疑兵;三猛安兵駐扎在宿州城的南面;自領大軍駐扎在宿州城的東南面,阻隔其歸路。張浚以盛夏人易疲乏為由,急召李顯忠等班師。李顯忠接到命令時,正與紇石烈志寧交戰,一時無法月兌身。
到了次日一早,金兵蜂擁而來。李顯忠上城遠遠一看,差不多有十萬人。李顯忠大驚道︰「這何止是一萬人?」接著探馬來報,來將是金國元帥索撤。他從汴京率領步騎十萬,前來攻城。
李顯忠于是對邵宏淵說,要兩人合力出擊。邵宏淵卻說道︰「敵人氣勢正盛,不如退守。」李顯忠勃然大怒道︰「我只知有進,不知有退。」于是他親自率領部屬,出南門迎戰。交戰沒有幾個回合,統制李福、統領李保突然倒退。李顯忠大怒,沖到二李面前,拔
刀坎去 他左斬右劈,二李頭顱當即落地。李顯忠喝道︰「將士們瞧著!如果不肯前進,請看此二人的下場。」諸將大驚失色,只得拚死向前,擊退了孛撤。
次日,孛撤又增兵進攻。李顯忠駐軍在城外,用克敵弓射退了敵軍。當時是在盛夏,烈日當空,軍士們大多解甲喘息,汗出不停。邵宏淵過來巡視,對大眾說道︰「這天實在太熱,搖著扇子還不涼快,何況在大日頭下披甲苦戰呢!」于是,軍心潰散,無復斗志。當天夜里,邵宏淵部中軍統制周宏自為鼓噪,揚言金軍來攻。他與邵世雍、劉侁等,率部下逃去。
接著統制左士淵,統領李彥孚也跟著逃跑,李顯忠急忙移軍入城,統制張訓通、張師顏、荔澤、張淵又一起跑了。金人乘虛攻城,李顯忠依然竭力抵御,斬殺了二千多金兵。忽然他看見東北角上,有敵人架梯登城。李顯忠急忙自己拿著長斧,砍斷雲梯。梯上的數十人墜下,全部斃命,敵人這才退了下去。
李顯忠嘆息一聲,說道︰「如果諸軍能夠作為犄角之勢,從城外攻擊,可以盡殲敵兵,生擒敵帥。無奈離心離德,失去了機會。」邵宏淵听到,竟然收軍自去。他臨行時,還去對李顯忠說道︰「听說敵人又增添了生力軍二十萬,來此攻城。如果我們再不退兵,恐怕變生不測。」李顯忠正欲想回答,邵宏淵早已轉身去了。
李顯忠仰天長嘆道︰「蒼天蒼天,還不想讓我們恢復中原嗎?為什麼如此阻撓!」無奈之下,他當夜放棄宿州,從北城撤出。金左副元帥紇石烈志寧復取宿州,派萬戶夾谷清臣、張師忠等跟蹤追擊。追到符離的時候,宋軍大敗。金人乘勝斬首四千余級,獲甲三萬。
張浚見了李顯忠,得知符離兵敗,所有軍資器械被拋棄殆盡,免不得撫膺嘆息。他于是改命劉寶為鎮江軍都統制,渡過淮河金入泗州,招撫將士。接著又退回揚州,上疏彈劾自己。朝廷的一群主和之人紛紛議論張浚。孝宗不為所動,還賜給張浚手書說道︰「今日邊事,朕倚你為重,你不可畏懼人言,朕當與你全始全終。」
張浚得了手書,于是令魏勝守海州,陳敬守泗州,戚方守濠州,又在淮陰聚集水軍,在壽春駐屯馬軍,大修兩淮的戰備。孝宗又召李張浚的兒子張栻,詢問守御的情形。張浚附上奏折,說道︰「自古明良交會,必協謀同志,借成治功。今臣孤蹤外寄,動輒掣肘,陛下也無可用臣,臣願意乞骸骨歸里。」孝宗看了,對張栻說道︰「朕信任魏公,不會令他離職。」
因為符離兵敗,很多大臣又倡導和議,湯思退趁機聯合尹穡上奏彈劾張浚。孝宗也有些動搖,竟然降張浚為特進樞密使,宣撫江、淮東西路,貶李顯忠為果州團練副使,安置于潭州。邵宏淵雖降官階,仍任建康都統制。湯思退卻得以進任尚書右僕射,兼樞密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