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81章 史浩主守誤孝宗

不久史浩出任溫州教授,當時郡守是張九成,他是紹興二年趙構自親提名的狀元,趙構對他非常器重。張九成在朝也恪盡職守,並平反了一些誣告案件,但卻因反對宋金議和及拒絕秦檜拉攏,被誣為趙鼎一伙,屢遭陷害,貶謫南安軍長達十四年。秦檜死後,趙構又起用張九成知溫州,宗杲出任鄞縣育王寺方丈,兩人互有來往。史浩有時也替這兩位老人傳遞一些信息,深得他們信任。史浩任滿三年教授後,張九成就將他推薦給趙構。史浩到京都,任太學正,升國子博士,開始與趙構有了接觸。

趙構因為沒有生育能力,群臣要求立嗣的呼聲越來越響,于是決定立嗣。趙構之前曾選了兩個趙匡胤的後人養在後宮,其中一個是趙伯琮。史浩提議說到︰"普安、恩平二王應該擇其一,以系天下所望。"趙構很是嘉許,就命史浩為王府教授。事後,趙構就命二王寫《蘭亭序》五百本。史浩知道,這是對二王的考驗,就勸二王道︰「君父之命不可不敬從。」數日後,普安王寫了七百本進獻。恩平王卻一個字沒有寫。

紹興三十年,趙構封普安王趙瑗為建王,下詔給建王府配直講、贊讀各一名,史浩被任命為建王府教授兼直講。後來史浩遷宗正少卿,踫到金人侵犯邊境,投降派紛紛要求退守,皇子積極主張抗戰,上書請求親自作前鋒抗敵。無形中犯了趙構大忌,幸虧史浩出計,竭力勸說皇子,使皇子避免了一場大禍。

不久,殿中侍御史吳芾請求讓皇子為元帥,先去視察軍隊。史浩上書說道︰「建王一直生活在深宮之中,不曾與諸將接觸,怎麼能辦這事。」 趙構就令建王遍識諸將,隨他去建康。孝宗繼位後,馬上升史浩為中書舍人遷翰林學士、知制誥,重用主戰派領袖張浚。

史浩得知張浚的建議後,卻上奏道︰「官軍西討,向東不可越過寶雞,向北不可過德順。如果離蜀地太遠,恐怕導致敵人偷襲,保蜀反而亡蜀。」孝宗竟然也被他迷惑,于是打算放棄秦隴三路。虞允文勸諫不從,反而把他罷為知夔州,並詔令吳璘班師。

當時吳璘猜測金軍一定會再來爭奪德順軍,立刻馳馬奔赴城下。金將完顏悉烈等果然統領號稱十數萬的大軍來攻;金國萬戶豁豁又率領精兵從鳳翔到達。吳璘命吳挺率軍于城東將其擊退。德順城北有北嶺,東有東山,兩山地勢相接,互為犄角。吳璘于是進據北嶺,吳挺佔據東山,深溝高壘,嚴陣以待。

徒單合喜命陝西都統完顏璋、副都統完顏習尼列率兵兩萬,又攻德順軍。兩軍激戰于城東,接戰數次,宋軍稍稍退卻,金軍追至城下。吳璘命北嶺兵與城中守軍,用弓弩夾射,擊退金軍。徒單合喜派遣統軍都監泥河領兵七千,與完顏璋合兵,企圖攻取東山。吳璘令軍依險列陣,環列劍盾、拒馬,多次擊退金兵進攻。北嶺宋軍已

扼金軍退路,奪其糧餉。徒單合喜率兵四萬來援,吳璘分兵襲擊,雙方傷亡甚眾。由于宋軍控扼東山、北嶺,金軍難以攻克。于是金軍移師德順軍東南水洛城,企圖切斷宋軍糧道。

正在此時,宋孝宗下詔要求吳璘撤軍。他的幕僚中有人勸諫道︰「將在外,君令有所不受。此舉所關甚重,為什麼要退兵?」吳璘慨然說道︰「我豈能不知此!但是主上新繼位,我遠握重兵。如果不肯遵詔,豈非是目無君上嗎?」為了避免朝廷對他的猜疑,吳璘只得倉促撤軍。  金軍尾隨其後面進攻,宋軍死傷兩萬余人,此前收復三路、十三州、三軍又被金軍佔有。

後來虞允文從川、陝回朝,入宮回答皇上提問。虞允文說史浩一直主張棄地求和,等他升為右丞相後,就立即實施他的主和政策。史浩在親自為孝宗擬定的詔書有這樣的詞句︰「丟棄雞肋一類沒有多大意味的東西,可以消除金人的貪婪之心。"虞允文說道︰「現在有八條理由,說明可以繼續對金作戰。"孝宗問到棄地的問題時,虞允文用朝見時所執手板在地上畫,力陳喪失土地的利害。孝宗听了,後悔不已,說道︰「史浩誤我!」于是又下詔令吳璘便宜行事,讓吳璘自己決定進止,然而為時已晚。

孝宗于紹興三十二年六月即位,次年改元隆興。他進升史浩為尚書右僕射,同平章事,兼樞密使。他下詔宰執以下,各自上奏應敵定論。群臣多半主戰,只有史浩主守。張浚急圖恢復,屢次上奏,欲取山東。史浩肯定了張浚"大仇未復,決意用兵"的忠義之心,但堅決反對急于用兵,張浚上奏請求御駕親征,史浩則向孝宗陳述三條理由加以阻止。一是:下詔親征,就會無故招致敵兵,何以應付。二是如果以"巡邊犒師"之名,去歲曾有一次,州縣供奉甚臣,朝廷需要用緡線一千四百萬,國庫無以負擔。三是若為"移蹕",又無行宮,陛下自行,萬一有一騎沖突,行都騷動,如何是好?總之,他極力反對出兵。

張浚進位樞密使後,就都督江淮兵馬,開督府于建康,北伐也就正式提上了日程。史浩則認為,北伐勞師費財,宋朝又兵弱將庸,主動出兵是冒險之舉,退守長江以北,靜觀金人之變,才是最穩妥之計。史浩還提出了修築瓜洲、采石兩處的城防,以保長江的主張。張浚卻認為這是自動向敵人示弱,要築城防也應築在淮河上的泗州。

正在此時,金國將領紇石烈志寧送信給張浚,要求割讓海、泗、唐、鄧、商等已經被宋朝收復的州郡,並增加入貢歲幣,這些理所當然地遭到了張浚的拒絕。于是紇石烈志寧在邊界調動兵力,宋金前線形勢惡化了,和戰問題就到了必須解決的地步。

原來完顏雍稱帝以後,本來已下詔停止南征,只派遣右副元帥謀衍等,去討伐西北的叛亂。當時薩巴已為部下移剌窩干所殺,老和

尚也被縛。移剌窩干自稱都元帥,接著自稱皇帝,改元天正,兵勢頗強。謀衍等人師久無功,因此完顏雍派遣其他的將領僕散忠義、紇石烈志寧去代替謀衍。兩將驅兵深入,接連打敗移剌窩干。移剌窩干向北逃去沙陀,被麾下拿住,獻給了金軍,隨即被斬首,余部很快被平定。

完顏雍于是進封僕散忠義為都元帥,赴汴京節制諸軍。紇石烈志寧為副元帥,駐軍淮陽,為南攻作準備。紇石烈志寧發書給張浚,要求宋朝遵守以前的盟約,還派遣蒲察徒穆、大周仁駐扎虹縣,蕭琦屯兵靈壁,積糧修城,準備出發。張浚就把金國的來書呈上,又極力主戰,勸孝宗駕臨建康,以鼓動士氣,不要中了敵人的詐謀。

孝宗看完,就下手詔召張浚進朝商議。張浚回朝,見到孝宗,仍然堅持之前的建議,還請求要乘敵人還沒有出發,先佔據虹縣及靈壁。孝宗點頭會意,但是史浩卻極力反對。孝宗干脆下詔,讓大臣們來討論如何對付金人。洪遵、金安節、唐文若等相繼發表了意見,只有宰執沒有上奏章。

孝宗因此問史浩,史浩上奏說道︰「先作好充分準備,這才是良策。不要听目光短淺謀士的話,用沒有經過訓練的軍隊去作戰。這些沒有良好素質的軍隊,到敵人離去時,就來論賞邀功。到敵人來進攻時,就丟棄武器逃得無影無蹤。這樣做恢復可能實現嗎?」 他還上書道︰「靖康之禍,誰不痛心疾首?悼二帝之蒙塵,悲六宮之遠沒,確實應枕戈待旦,思報大恥。陛下初立,應以自治先行,方可圖遠。如今內乏謀臣,外無良將,貿然動干戈以攻大敵,誰能保其必勝?如能僥幸獲勝,自當痛快若然不勝,則重辱社稷,以資外侮,後果那堪設想!」史浩覺得不能僥幸獲勝,非到有把握時才能進攻。

這時李顯忠、邵宏淵又上奏請求引兵進取,史浩也上奏說道︰「二將動不動就來請戰,難道督府命令可以不行嗎?」張浚又請求即日下詔進建康。皇上問史浩,史浩陳述理由,說不可以。退朝後,史浩又用詰問口氣對張浚說道︰「帝王的軍隊,應當萬無一失時,才可以出,豈可嘗試以圖僥幸。」之後他與張浚又在殿堂上反復辨論,張浚說道︰「中原淪陷已很久了,現在我們如果不取,豪杰一定會爭著去收取。」史浩卻說道︰「中原決然沒有什麼豪杰的,如果有豪杰的話,他們為什麼不起來亡金?」

張浚答道︰「那兒民間沒有武器,因而不能自起。等到我軍一到,他們一定會積極作內應的。」史浩說道︰「陳勝、吳廣用鉏櫌棘矜亡秦,他們一定要等我部隊到了才會起事,這就不是豪杰了。」 在上面的辯論里,兩人都走了極端,張浚強調民心可用,良機難得,他看到了希望。史浩看到的是武備不修,取勝艱難,反對冒險,他認為張浚心存僥幸。張浚與史浩的一場廷辯,反復五日之久。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