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80章 趙構禪位給孝宗

魏勝回到城中,金兵又乘夜攻城,圍了數層。魏勝竭力守御,且派人向李寶告急。李寶緊急上奏,趙構命鎮江都統張子蓋去增援。張子蓋發兵來到石湫堰,見河東列著敵陣,立即率領精騎沖擊。統制張氾奮勇當先,沖入敵陣,結果被流矢射中要害,死于馬下。

張子蓋大叫道︰「張統制已經殉難了,此仇豈可不報?」話音未落,他已躍馬直前,麾下將士一並跟隨而上。他們縱橫馳驟,銳不可當。金兵正在苦苦支撐。魏勝又統軍殺來,他們也似生龍活虎一般。金兵招架不住,頓時奔潰。可是金兵後面有石湫河,急切之間,無從逃避,多半沖入河中。能泅水的,還僥幸逃生,不能泅水的,自然當場斃命。海州自此解圍,魏勝收軍回城,張子蓋也帶兵回鎮。

李顯忠听說海州圍解,金兵又被打敗,于是想乘勢收復中原,上奏請求出師向西,從宿、亳直奔汴京,直通關、陝。關、陝只要打通,鄜延一路,素知他的名聲,必然響應,然後他招集部曲,轉取河東。哪知趙構非但不從,反而下詔撤銷三招討使,召李顯忠回朝主管侍衛軍馬司,成閔主管殿前衙司,吳拱主管侍衛步軍司。李顯忠不得已,只能奉命回朝。途次接得內禪詔旨,急忙去賀新主了。

當完顏亮入寇時,群臣多勸趙構逃跑避敵,皇子趙瑗不勝忿怒,面見趙構,表示願意率軍御敵。但經老師史浩的提醒,趙瑗為了避免趙構疑心,再次上書,請求在趙構親征時隨駕保護,以表孝心與忠心。趙構尷尬不已,只得下詔親征。趙瑗一路隨行,等回到臨安,趙構就以年老為由,想要禪位。陳康伯大力贊同,乞求先正其名,因此趙構立趙瑗為太子,更名為趙,又追封太子父趙子偁為秀王。

不久,趙構下詔,令太子即皇帝位,自稱太上皇帝,皇後稱太上皇後,退居德壽宮。太子固辭不敢接受,趙構再三勸諭,又親臨紫宸殿,面諭群臣,接著進去,令侍臣擁太子出殿,到御座旁,太子依然不敢上坐。侍臣扶了七八次,太子這才就座。宰相率百官拜賀,太子又立即起身。群臣固請,太子愀然不悅地說道︰「君父有命,本是獨斷。自己恐怕無德,不能當此大位。」群臣自然是恭維不已。于是草草成禮,片刻退班。

趙構移駐德壽宮,太子自整袍履,出了祥曦門,冒雨扶車隨行。離宮門不遠,太子還是沒停步,趙構一再讓他退下,令左右扶他進去,對群臣道︰「付托得人,我無憂了。」次日,頒詔大赦。即位禮成,又告祭天地宗廟社稷,也就是孝宗皇帝。孝宗定下五日一次,朝見德壽宮。可是趙構不答應,于是改為每月四朝。

孝宗早就听說過張浚的大名,即位之後,立刻召張浚入朝。張浚來到,拜見之後,孝宗賜他在身旁坐下,改容對他說道︰「久聞你忠勇過人,現在朝廷所能依恃的人只有你一人,請不吝賜教。」張浚從容答道︰「人主所恃,以心為本,一心

合天,何事不濟能成功?古人所謂天即是理,秉理處事,使清明在躬,自然賞罰舉措,無有不當,人心盡歸,敵仇也會臣服。」孝宗悚然道︰「朕不會忘記你的話!」于是加張浚為少傅,封魏國公,宣撫江淮。

張浚一再覲見,極力上奏道︰「和議不是好的計策,請派遣水師,從海路直攻山東。同時命諸將出兵以為犄角之勢,從而進取中原。」孝宗很是贊成。可孝宗當親王時候的老師史浩,當時擔任樞密,意見和張浚不同。

史浩字直翁,明州鄞縣人。史浩從少好讀書,曾求學到桃源書院,結識了汪思溫、鄭覃、魏杞、袁燮等人。桃源書院是慶歷五學士之一王致所創辦,史浩曾祖父史冀當年曾從王致學。史浩繼承家風,克盡孝道,對弟弟更是疼愛有加。一次史浩和弟弟乘坐牛車玩耍,正當兩人玩得十分高興時,拉車的牛卻忽然發狂起來,又跑又跳地往前奔,整台牛車完全控制不住了。

他的弟弟嚇得哭了起來,史浩自己雖然也很害怕,但還是趕緊一邊控制牛繩,一邊安慰弟弟,眼看牛車快要撕散,兄弟倆害怕得不知該如何是好,一邊的路人也都替兄弟倆著急,這一情景讓幾位壯漢看見了,他們挺身而出,一起來追逐發狂的牛,費了好大功夫終于追上牛車。史浩見有人來相救,不顧自己的生命危險,大聲叫道︰「快救弟弟,快救弟弟。」

幾位壯漢听了,趕緊將史浩的弟弟救下車。救完弟弟後,眼看牛車就要被發狂的牛拖得四分五裂,在這千鈞一發之際,大家趕緊再跑向前,最終將史浩也救下了車。事後,大家都贊美史浩,在最危急時,盡管自己已被嚇得淚流滿面,仍第一顧及弟弟的安全,這份手足之情是難得可貴的。

史浩的父親師仲逝世,當時史浩才十九歲。師仲臨終告訴他,作為長子、長孫要承擔起孝順祖父的責任。之後數年,史浩一直陪伴在祖父史詔身邊。金人攻陷明州,史浩不得不扶著祖父史詔逃難。一路上他不怕自已受辱,使一家人避于海,免于難。然而七十四歲的祖父史詔,終因經受不起戰火的驚嚇和奔波的勞累,回家不久就去世了。史浩為之守孝三年,因為財物盡為金人所掠,所以當時家境日處貧困,但史浩卻謝絕了叔父的接濟。

為了隨母親的心願,史浩攜母親洪氏投靠天童街親友錢氏。青年史浩就隱居鄮峰讀書,自號真隱居士,這里距離天童寺、育王寺很近,史浩就常陪母親到天童、育王進香。他在這里曾經題詩︰「迸雲佛塔金千尋,傍聳滴翠玲瓏岑。春供萬象當遠目,響答兩地紛鳴禽。風搖野幘去復去,雨浥乳竇深復深。寄聲俊逸鮑夫子,蓮社不掛淵明心。」

當時天童寺主持是宏智正覺禪師,他倡導「默照禪」,弘揚曹洞宗風,並建禪堂,擴大山門,築寶閣,奉千佛。天童禪寺得以中興,成了當時的一個禪學中心,宏智正覺被人稱為「天童和尚」。正覺說法有兩

個特點,一是以圓相為禪機,藉以開悟听眾,作為禪機,旨在獲得听眾的心靈默契,但也要求說法者有穎慧之心。二是文采豐富,常常出口就是詩句,如「風月寒清過渡頭,夜船撥轉琉璃地,凍雞未報家林曉,隱隱行人過雪山。」句中往往清空靈動,既富有禪家的理趣,也能傳達出超遠的意境。史浩深受感染,對學詩自然很有啟發。

紹興十四年,正值其母六十歲生日。因為家里貧窮,史浩便到天童街親友處借來坊錢為母親祝壽。出于對母親的一片孝心,史浩安排禮節十分隆重,卻因此欠下了一筆數目不小的債。坊錢是浙江常平司,到了秋天,因為還不了坊錢的本金利息,史浩十分苦惱,不得不暫避紹興,住在一個姓湯的賣餅婆家里。

這時一年一度的鄉試快要到來,史浩不能回到家里,因而郁郁悵望。賣餅婆問他道︰「秀才為何懼怕官府?」史浩就將事情的經過說給賣餅婆听了。第二天,賣餅婆將兒子們召集在一起商量說道︰「我已積了一千錢,準備作後事用,現在想全部借給秀才用于還坊錢本金利息,好讓他一心去應試,一旦鄉試結束,秀才會馬上來還的,你們不要擔心。」史浩這才回到明州,報名參加了鄉試,果然金榜題名,登劉章榜進士前十名。史浩信守承諾,馬上將錢如數歸還給賣餅婆,那年史浩三十九歲。

史浩中舉後,調余姚任縣尉,當時地方上盜賊出沒無常,偷竊民舍,民怨心載道。史浩就設計將為首的九人捉拿案歸。史浩立了功,卻不說是自己的功勞,對此縣令十分奇怪,史浩卻說捕賊是我作縣尉的本職,這九個人應該處分懲辦。如果讓我一個人領賞,實在于心難安。縣令大為贊嘆。

第二年三月十五日,史浩和鄱陽程休甫一起游普陀。他們一早到達潮音洞,洞內很冷清,沒有什麼可看的。史浩便炷香供茶,只見盞浮花瑞。兩人回寺吃飯後,又來到洞門,見亂石累累,興盡後正想返回,卻有一僧人過來指著說道︰岩頂有一空,可以從哪兒往下看到奇景。

史浩便攀緣而上,瞻顧之際,忽現大士瑞相,金色照耀,眉目了然。兩人同時看到了,而史浩還看到大士的雙齒潔白如玉,心情十分愉快,就在壁上題詞。當天夜里有一僧人來訪說,公當為太師,比文潞公,但官家用兵,須切諫,二十年後,將與公會于紹興。後來史浩知紹興,果來一個道人自稱與史浩有舊,守衛拒不接納。他便索筆寫了︰黑頭潞相,重添萬里風光,碧眼胡僧,曾共一宵清話。然後就走了。史浩讀了,便回憶起當年普陀的事,知道長者僧及道人都是大士示現相,就馬上去追趕,但已經來不及了。

余姚任滿後,史浩到臨安待命。秦檜想籠絡他,派給事中林一飛致意右諫議大夫史才說道︰「已留國子監書庫官擬令矣。」史浩對叔父說道︰「秦檜這人似乎很難與他同處。我省試在前十名,按規定現在應當任教官,可不安分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