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世忠得知,心懷不平,對向秦檜詰問岳飛的罪過。秦檜答道︰「岳飛兒子岳雲寫信給張憲,雖然沒有得到實據,恐怕是莫須有的的事情。」韓世忠忿然說道︰「莫須有三字,何以服天下?丞相必須審慎為是。」秦檜卻不再搭理韓世忠。
韓世忠回到家里,還帶著怒容,夫人梁紅玉見他這樣,連忙問出了什麼事。韓世忠就講了岳飛的冤案。梁夫人說道︰「奸臣當道,還有何話可說?妾為相公打算,不如見機而作,明哲保身算了!」韓世忠說道︰「我也早有此意,只是因為受國厚恩,不忍心突然離去,現在朝局更加紊亂,白白死去也沒有什麼用,也只能歸休了。」
韓世忠隨即上書辭職,趙構剛開始還裝模作樣地不肯答應。等韓世忠再上表乞休,趙構就順勢罷韓世忠為醴泉觀使,封福國公。從此以後,韓世忠杜門謝客,絕口不談兵事,有時跨驢攜酒,帶著一二個僕童,游覽西湖,在家與梁夫人小飲談心,自得其樂,真所謂優游卒歲,安享余生了。
只是岳飛從紹興十一年十月被捕,遷延到年底,還沒有結案。十二月二十九日,秦檜和妻子王氏在東窗下,圍著火爐喝酒。忽然門卒傳來一書信,秦檜一瞧書面,知道是萬俟送來。他打開細看,卻是由建州布衣劉允升召集士民,上訟岳飛之冤。萬俟怕久懸未決,反而生變,特請示辦法。
秦檜眉頭一皺,愁煩不已。王氏驚問何故?秦檜將原書信遞交王氏,王氏看完,笑著說道︰「這有什麼要緊?索性滅了他,免得多口。」秦檜尚在沉吟,王氏又說道︰「縛虎容易縱虎難。」 秦檜于是上奏趙構。此時大理寺丞李若樸、何彥猷認為岳飛無罪,與萬俟竭力爭議,于是都被秦檜罷官,劉允升也被下大理寺處死。
紹興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趙構下達命令︰「岳飛特賜死。張憲、岳雲並依軍法施行,令楊沂中監斬,仍多差兵將防護。」秦檜接旨,當即取過紙筆,寫了幾句,派遣干練的僕人秘密交給獄吏。這夜,就有人報說岳飛已死。有人說是被獄吏勒死風波亭,有人說是獄吏假裝請岳飛沐浴,拉脅而殂,享年三十九歲。岳雲和張憲同時死去。獄卒隗順哀痛岳飛無罪致死,背著岳飛的遺體出來,安葬在棲霞嶺下。
岳飛的供狀上只留下八個絕筆字︰「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岳飛的死訊傳出,百姓都為之哭泣。消息傳到金國,金國大臣們為此酌酒慶賀,並說道︰「和議自此堅矣!」
岳飛從不納妾,也不要女使侍奉。吳玠的一個屬官與吳玠談及此事,吳玠于是花錢兩千貫買了一個士家姑娘送給岳飛。見面時,岳飛對她說道︰「我家的人穿布衣,吃家常便飯,女娘子倘能同甘苦,就請留下。否則,我不敢留。」姑娘只是在屏風後面吃吃地發笑,表示不相信。岳飛于是鄭重地說道︰「既然如此,則不可留。」于是他把那姑娘連同嫁奩全退了回去。有些部將勸其把此女留下,以結好吳玠,岳飛
說道︰「如今國恥未雪,豈是大將安樂時?」吳玠听說後,對岳飛愈加敬重。
張俊在解除兵權家居以後,歲收租米六十萬斛,所佔有的土地當不下六七十萬畝。楊存中僅在楚州寶應縣就有田近四萬畝。劉光世駐守淮東時,掠奪民間膏腴良田,光上報的即達三萬畝。岳飛遇害之後,被沒收的田產共有水田七百多畝,旱田一千一百多畝,在諸將當中田地最少。被抄沒的家產總值有約九千貫,並無一件金玉珍寶,其中一部分資產還是為貼補軍用而預備的。冤獄平反時,岳家財產經統計被歸還,宋孝宗也「惻然嘆其貧」。
有人曾問岳飛︰「天下何時太平?」岳飛回答︰「文官不愛錢,武官不惜命,則太平矣。」趙構曾經想替岳飛建造宅院,岳飛推辭,並說道︰「金虜未滅,何以家為?」除了自己儉樸淡泊,刻苦勵志外,岳飛對子女教育很嚴。要求他們每天做完功課後,必須下地勞作。除非節日,不得飲酒。
那時有「任子恩例」,官員品級越高,子女可享受的官階越高,次數越多。岳飛勉勵兒子們「自立勛勞」,僅用了一次「恩例」,還是為張所之子張宗本而用。岳雲屢立殊勛,岳飛卻多次隱瞞不報。為此張浚說道︰「岳侯避寵榮一至此,廉則廉也,然未得為公也!」岳飛答道︰「父之教子,怎可責以近功?」又說︰「正己而後可以正物,自治而後可以治人,若使臣男受無功之賞,則是臣已不能正己而自治,何以率人乎?」
岳飛把母親姚氏接到軍營中後,侍奉唯恐不周,每晚處理好軍務,便到母親處問安。母親生病時,岳飛親嘗湯藥,跪送榻前,連走路都微聲屏氣而行,生恐怕吵擾了母親的休息。凡遇率軍出征,必先囑咐妻子李娃,好好侍奉母親。岳母于紹興六年三月病故。岳飛與長子岳雲赤足親扶靈柩近千里,自鄂州歸葬于江州廬山。岳飛認為︰「若內不能克事親之道,外豈復有愛主之忠?」
岳飛雖是武將,但是他文采橫溢,有儒將風範。他滿腔抱負,無人賞識,「欲將心事付瑤琴」,卻無奈,「知音少,弦斷有誰听?」他寫的《滿江紅》豪情萬丈︰
怒發沖冠,憑欄處、瀟瀟雨歇。
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
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里路雲和月。
莫等閑、白了少年頭,空悲切。
靖康恥,猶未雪。
臣子恨,何時滅!駕長車,踏破賀蘭山缺。
壯志饑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
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
杜充降金後,岳飛開始獨立成軍。岳飛收復六郡後,岳家軍移屯鄂州。經過數次擴編,到了紹興五年,岳家軍的規模擴大到十萬人左右。岳家軍以後也維持十萬人左右的數量,直到岳飛被趙構和秦檜所害。
岳家軍至少有
十二統制「軍」,這十二軍共由二十二名統制、五名統領和分別率領,其中有正將、副將和準備將。王貴任中軍統制,張憲任前軍統制,這二人是岳飛的副手,可代替岳飛指揮其他統制,主持岳家軍全軍的事務;徐慶、牛皋和董先三人最為善戰,他們五人是岳家軍的中堅人物。
岳飛嚴于治軍、善于治軍。「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是岳家軍的口號,也是真實的寫照。損壞莊稼,妨礙農作,買賣不公……斬!岳家軍所到之處,民眾無不歡欣圍觀,「舉手加額,感慕至泣」。
岳飛與將士同甘苦,待人以恩,常與士卒最下者同食。士卒傷病,岳飛親自撫問;士卒家庭困難,讓相關機構多贈銀帛;將士犧牲,厚加撫恤。他的夫人李娃,也時常慰問將士遺孀。因此岳家軍戰斗力非常強,「皆可以一當百」,金人也贊嘆道︰「撼山易,撼岳家軍難!」
紹興三十二年,宋孝宗趙即位,岳飛冤獄終于平反。隗順之子告以前情,乃將岳飛以禮改葬在西湖棲霞嶺。淳熙五年,岳飛被追贈謚號為武穆。宋寧宗時追封為鄂王,宋理宗時改謚忠武。
岳飛被害死後,秦檜寫信報告了金兀朮。金兀朮大喜,酌酒相賀,于是派遣宋使莫將先回,接著令審議使蕭毅、邢具瞻同到臨安。蕭毅等面見趙構,商議以淮水為界,索要割讓唐、鄧二州以及陝西之地,還要趙構向金國稱臣,歲納銀幣等物。趙構讓他們和秦檜商議,秦檜全部答應。金使則答應送回梓宮以及韋太後。
宋金議定和約,共有四條。 一是東以淮水、西以商州為兩國界,北為金地,南為宋地。二是宋每年進貢銀絹各二十五萬。三是宋主接受金國封。 四是趙佶的梓宮和韋太後歸宋。
和議談成,趙構命何鑄為簽書樞密院事,充當金國報謝使,帶著奉誓表。趙構還令秦檜祭告天地社稷,即日派遣何鑄和金使北行。蕭毅等入朝告辭,趙構說道︰「如果今年太後果然回來,自當遵守誓約。如果逾期,這誓文也就等于虛設。」蕭毅樂得答應,來到汴梁。何鑄與金兀朮相見,金兀朮索要誓表。
表文寫著︰臣只此一字,已把宋祖宋宗的威靈,掃地無余。趙構聲稱︰現在劃定邊疆,以淮水中流為界。西有唐、鄧州,割給上國。自鄧州西南屬光化軍,為敝邑沿邊州城。既蒙恩造,許備藩方。世世子孫,謹守臣節。每年皇帝生辰並正旦,遣使稱賀不絕。歲貢銀絹二十五萬匹,從壬戌年開始。每歲春季,搬送至泗州交納。有渝此盟,明神是殛。墜命亡氏,踣其國家。臣今既進誓表,伏望上國早降誓詔,庶使敝邑,永為憑焉。
金兀朮看完,自然大喜。他當即令何鑄和蕭毅等,齊去會寧。金主看過誓表,即發檄文給金兀朮向宋割地。金兀朮貪得無厭,還派遣人要求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秦檜也不管什麼,金人如何說,他就如何做。于是秦檜把商州及和尚、方山二原,盡行割讓,退到大散關為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