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61章 秦檜受寵欺群臣

曲端坐在帳內,追問延州失守的情況,最後帶著嘲弄的口吻問道︰「節制,你只知愛你的身家性命,怎麼不知道愛護天子的城池?你平安地回來了,而延州城呢?」王庶冷笑著答道︰「我多次命令你救援延州,你怕死不服從,這能說明你不愛自己的身家性命?」曲端見被問住,勃然大怒,陰謀在軍中殺死王庶而奪取兵權。

但曲端感到自己勢單力薄,連夜去寧州,見到謝亮說︰「延州是五路咽喉,給丟失了。請你協助我,誅殺王庶。」謝亮說道︰「做什麼事情都要有上面的指令,我們作為朝廷的大臣,擅自在外誅殺大臣,這是跋扈的行為,我不敢這樣做,你自己去干吧!」曲端踫了一鼻子灰,沮喪而歸。他氣恨不過,于是奪取了王庶的節制使印信,並拘留了他的下屬。這時朝廷下詔書命王庶回京防守,王庶趕回京城後,向朝廷自我檢討了失掉延州的罪責。朝廷也未追究其責任。

張浚從富平敗歸,想起當初王庶及曲端的有些建言合理可用,于是召見他們。王庶居地離得近,首先趕到。他向張浚極力陳述安撫陝西保障四川的策略,勸說張浚收集熙河、秦鳳的兵馬,扼守關中、隴右,以作下一步攻金打算,張浚不願采納。王庶見良策不用,要求回家為母親守三年喪,卻沒有得到批準,只授于參議官令他在帳下听用。後來張浚想起曲端與王庶猶如二虎,同放在帳下必然互不相容。在曲端未到之前,改派王庶去駐守恭州。臨走前,王庶對張浚說道︰「曲端有反叛之心。」張浚也畏懼曲端善得文人之心,就萌生了殺曲端的念頭。

紹興五年,朝廷起用王庶任興元府知府、利夔路制置使。王庶看到這里兵士比較少,難以防守金兵入侵,便征籍興、洋幾個城內及三泉縣強壯人丁,二人取一人,三人取二人,組建了軍隊。大家稱這些人為「義士」。每天在縣內操練,每月在州里會操一次。對表現好的,予以獎勵犒賞。不到半年,能上戰場的兵士達數萬人。

張浚將王庶的政績報告了朝廷,朝廷提升王庶為徽猷閣直學士。有人對張浚進讒言,又調王庶任成都知府,未到任時又改知嘉州。第二年張浚又彈劾王庶做事輕率而又喜歡冒險,所以朝廷免去了王庶的職務,在家奉祀宗祠。不久,朝廷又起用王庶知遂寧府。他感到朝廷奸臣當道,良言不听,難以有所作為,一再申請辭官不就,朝廷也就同意了。

紹興六年末,朝廷又任王庶為湖北安撫使,知鄂州。他去朝廷覲見,趙構設宴接見他。王庶道︰「陛下如果只想保住江南,我就無什麼可說的;如果要恢復大宋的基業,以荊州為皇都比較好。荊州左面是東吳,右邊是西蜀,都是很好的屏障,而且南海可以供給財物。要防守,前面是長江天險、漢水阻隔;要進攻,可以出三川、涉大河,圖取中原,這正是當年曹操畏懼關羽的根本原因。」趙構對這個意見很感興趣

,又任王庶為顯謨閣待制,、荊南府知府、湖北經略安撫使,後又升為顯謨閣直學士。

紹興七年十月,王庶以兵部侍郎職務被趙構召入朝內。第二年春天,上朝議事。趙構說道︰「召你入朝任職的時候,恰是張浚已去職,趙鼎還未來之時,是我親自提拔你的,並非什麼人建議。」王庶聞言,慌忙叩頭謝恩,感激涕零。因此上奏說道︰「恢復我大宋北部半壁河山的大功,十年未就,失誤在于偏听偏信。在于性急,欲速則不達;在于輕易賜爵封賞,是非、邪正混淆。真正能做到有功就賞,有罪必罰,誰人不服?過去漢光武帝以武力能奪取天下,是因為他不到萬分緊急時,不會掠奪百姓。不懂軍事的人,不令其帶兵打仗。」他又口陳手畫陝西、四川兩省的重要性,請派重臣予以防守。趙構大喜,當天就提升王庶為兵部尚書,過了月余,又拜他為樞密副使。

朝廷商議要派一名重臣巡視邊疆防務,趙構于是命王庶措置江、淮邊防。京、湖宣撫使岳飛听到王庶巡視邊防,就送書信說道︰「若不叫我出師北伐,那麼我就要交回宣撫使的節印,歸家賦閑去了。」王庶深為岳飛的壯志感動,巡邊回朝後,極力論說金人狡詐,私自背棄盟約;又匯報了岳飛要求出師北伐,否則便交回節印之言。

秦檜再任丞相,以與金人議和為朝廷的要務,而且金國還派來了使臣烏陵思謀,因此才請趙構下詔催促王庶還朝。王庶極力論說和議的錯誤,請求朝廷誅殺金國使臣,其言十分懇切。金國派使南來,許願只要議和,可以割讓土地,歸還趙佶的靈樞和太後。王庶說道︰「和議的事情,我不知有什麼好處,金人的許願,我也不敢相信。」他因與秦檜意見不合,累次上疏請求離職,于是被罷為資政殿大學士,出知潭州。李綱在福州,張浚在永州,也先後上疏,請求拒絕和議,但都沒有得到回報。

當時岳飛已經奉詔回到鄂州,上奏說道︰「金人不足信,和議不足恃,相臣謀國不臧,恐怕貽譏後世。」這話自然是指斥秦檜,秦檜當然痛恨不已。紹興九年正月,和議已經談成。趙構下詔大赦,赦文到了鄂州,岳飛又上疏力諫,說道︰「願策全勝,收地兩河,唾手燕、雲,終欲復仇報國,誓心天地,尚令稽首稱藩!」秦檜見了,更加憤恨,于是視岳飛為仇。趙構升岳飛開府儀同三司,岳飛極力推辭。趙構獎勉再三,岳飛方才受命。

史館校勘範如珪,見金人已歸還河南之地,于是上疏請求速派謁陵使,上慰祖靈。趙構便派遣判大宗正事趙士褒,以及兵部侍郎張燾,赴河南修奉陵寢。秦檜因為範如珪沒有先告訴自己,將他罷免,命王倫為東京留守,周聿為陝西宣諭使,方庭實為三京宣諭使。

王倫至汴,金人歸還了河南、陝西地,由王倫接收。方庭實到了西京,看見先朝陵寢,都被發掘,哲宗陵更是已暴露。方庭實于是解衣覆蓋

,回來告訴了趙構。秦檜因此也嫉妒方庭實,另派路允迪為南京留守,孟庾兼東京留守,李利用權留守西京。權吏部尚書晏敦復,反對秦檜。秦檜以利祿為餌,晏敦復卻說道︰「性同姜桂,到老愈辣,請你不要再說了。」秦檜被拒絕,就在趙構面前進讒言,將他出知衢州。

岳飛因為趙士褒拜謁皇陵,路過鄂州。岳飛于是請求親自率領輕騎,隨從趙士褒掃陵。秦檜估計岳飛另有他謀,請趙構下旨駁斥。趙士褒到了蔡潁,河南百姓夾道歡迎,又喜又泣道︰「久隔王化,不圖今日,復為宋民。」趙士褒沿途慰諭。到到後,向諸陵一一祭謁,禮畢才還。

張燾也隨行返回入朝復命,面奏趙構道︰「金人入寇,禍及山陵。就算是他日能滅掉金國,依然不足以雪此仇恥,願陛下不要因為有了和議,于是忘了國仇。」趙構詢問諸陵寢,有無損壞。張燾只磕頭,沒有回答,還說萬世不可忘記此仇,趙構卻默然不理。秦檜又恨他激直,把張燾轉知成都府。

這時吳玠死于蜀,李綱死于福州,都被追贈為少師。仙人關之戰後,朝廷授吳玠為檢校少師,遷為奉寧、保靜兩鎮節度使。在岳飛出師收復襄陽六郡時,趙構令吳玠從旁策應。吳玠派川陝宣撫司統制官楊從儀率軍進攻偽齊,在臘家城破敵。

紹興五年,趙構改神武軍為行營護軍,吳玠所部改稱行營右護軍。次年,吳玠兼任營田大使,改授保平、靜難兩鎮節度使。紹興七年,吳玠派裨將馬希仲進攻熙州。馬希仲兵敗熙州,丟失鞏州,吳玠將其斬殺。

吳玠與敵對壘近十年,盡其畢生精力,率領秦隴、涇原、階、成諸州和家鄉德順軍子弟兵,扼守秦鳳要塞,牽制金人對東南的壓力,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視蜀地。為了減輕民眾負擔,幾次淘汰冗員,緊縮開支,實行屯田,開發水利,深得蜀民擁戴。

宋金和議達成,趙構因為吳玠功高,授他開府儀同三司、四川宣撫使。由于長期鞍馬之勞,吳玠此時已經重病纏身,上疏請求解職,趙構不允。六月二十一日,吳玠在仙人關病逝,年僅四十七歲。趙構為其輟朝兩日,特贈少師,後來謚號「武安」。九月吳玠葬于德順軍水洛城,因次年金國敗盟入侵,吳玠只得葬于天河池。趙構听說吳玠家「頗貧」,于是賜其家錢三萬緡。

吳玠行軍作戰時,遵從孫武、吳起的戰法,只談遠略,不求小利,因此他能每戰必勝。他統御部下嚴明而有恩惠,常常虛心詢問、接受意見。吳玠雖身為大將,但能听取最下層士卒的想法,因此士卒們都樂意為他拼死效命。吳玠選用將佐時,只視其功勞高低,不為親朋故舊或權貴而徇私情。

吳玠還喜讀史書,每次看到從前可以學習的事時,都將其一一記錄,置于座右。時間一久,牆壁上都是吳玠記下的格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