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鼎剛開始的時候,曾經說秦檜是奸邪之徒。後來秦檜進入了樞密院,惟趙鼎之言是從。趙鼎于是對他深信不疑,極力舉薦。秦檜如今既然已經和趙鼎並肩平級,原形畢露,當即改變了面目,與找鼎經常發生齟齬。不久,王倫和金國使者南下,趙構命吏部侍郎魏矼款待金使。
魏矼面見秦檜,極力說敵人狡獪,不應輕信。秦檜對他說道︰「你是以智謀看待敵人,秦檜以誠信對待敵人。」魏矼冷笑著說道︰「只是恐怕敵人不會以誠信隊待相公,如之奈何?」秦檜恨他太過耿直,竟然改命吳表臣為館伴,帶著金使來到臨安,並入見趙構。金國使者述說金國願意修好,以及歸還河南、陝西。趙構大喜,慰勞非常殷勤。
等金使退下後,趙構召來群臣說道︰「先帝梓宮,果然有希望回來,稍遲一些也沒有什麼關系。只是母後年歲已高,朕急著迎她回來。所以朕不怕自己受些委屈,期待談和能早日成功。」大多數群臣卻認為和議不妥,趙構居然動怒。
趙鼎上奏道︰「陛下與金人,所謂有君父之仇,不共戴天。現在想委屈自己去講和,無非是因為梓宮和太後的緣故。只是群臣憤慨不滿的言辭,也是由于他們愛君所致,不可認為他們有罪。陛下如果把此心意明白諭示,自然就會平息眾議了。」趙構听從了趙鼎的建議,下諭說明,群臣這才沒有異議。
趙鼎自然是不願意談和,他也知道趙構不過是狗以此為借口,掩飾他懼怕金國的面目而已。參知政事劉大中,也和趙鼎有同樣的心意。秦檜于是想排擠二人,因此特別舉薦蕭振為侍御史,令他彈劾劉大中。趙構對于那些反對和談的人 一向非常厭惡,竟然趁機把劉大中免職。
趙鼎對同僚說道︰「蕭振之意並不在劉大中,但只是借拿劉大中開手。」蕭振聞听到趙鼎的話之後,也對人道︰「趙丞相可謂識時務,不等我們彈劾,便自我反省去就,還真是一個聰明人」 不久,殿中侍御史張戒,彈劾給事中勾濤。勾濤上疏自辯,里面卻說張戒彈劾微臣,都是由趙鼎主使。除此之外,他還詆毀趙鼎在內勾結台諫、對外串聯諸將,圖謀不軌。趙鼎于是借口有病,請求罷職。趙構巴不得這個主戰派走人,立即答應了他的請求,命他為忠武軍節度使,出知紹興。秦檜率領一干僚屬去給趙鼎餞行。趙鼎也不回禮,只是揖手而去。
秦檜更加反感趙鼎,極力反對趙鼎的主張,決定一心一意求和。其實秦檜如此做,無非是受了撻懶的囑托而已。每當上朝,群臣都退走之後,秦檜獨自留下,曾經對趙構說道︰「群臣都首鼠兩端,不足以和他們商議。如果陛下真想講和,請專門與微臣商議就可以,不要讓群臣預先听說,免得麻煩。」
趙構大喜說道︰「朕把此時單獨委托給你,你認為何如?」秦檜卻故意推辭道︰「臣恐怕有所不便
,望陛下三思!」過了三日,秦又留身下奏對。趙構仍然主張之前的意見。秦檜依然有意推辭 想逼趙構亮出底牌。又過了三日,秦檜再次留下奏對,趙構求和之心更加迫切,始終不變初衷,並寫出文字,乞求和議。
中書舍人勾龍如淵見狀,向秦檜獻計說道︰「相公為天下大計,偏偏中外不明白你的苦心。為相公打算,為什麼不選擇合適的人當台諫,令他把持有異議的人全部趕走?那時眾人說法一致,和議自然可成了。」秦檜大喜,立即保薦勾龍如淵為中丞,遇到有異議之人,立立即上走彈劾。接著又讓孫近參知政事,孫近一一秉承秦檜的意願,差不多與孝子順孫一般無二。
不久,金主派遣張通古、蕭哲為江南招諭使,許答應歸還河南、陝西地,與王倫一起南下。這些人到了泗州,傳話給州縣,要當地官員出城拜見。知平江府向子諲不肯出拜,還上奏說不應議和。他卻沒有得到回復,便乞求離職。等張通古到了臨安,提出要求,說是要趙構待他以客禮,方才肯宣布國書。秦檜懷疑國書中有冊封的話語,依然力勸趙構接受委屈听命。
趙構裝模作樣地說道︰「朕繼承太祖、太宗基業,豈能夠接受金人的封冊?」秦檜知道他只是想表現一番,因此沉默不語。接著由勾龍如淵想了一法,和金使委婉商議,將金書放入宮中,免得宣布。給事中樓炤又舉了古人諒陰三年之事,推舉秦檜攝行冢宰,到驛館接受冊封,秦檜依計而行。
張通古還想要百官備禮去見,秦檜于是讓省吏穿著朝服到驛館,引著金使送書宮中,這才模模糊糊的蒙混混過去。秦檜接著又令禮部侍郎兼直學士院曾開,草寫國書,體制與藩屬相似。曾開卻不肯起草,秦檜對他說道︰「主上空虛執政之位等你,你盡可擬草。」
曾開答道︰「我只知有義,不知有利,敢問我朝對待金人,究竟采用什麼禮儀?」秦檜說道︰「像高麗對待本朝。」曾開正色說道︰「主上以盛德繼承大位,你應該強兵富國,尊主庇民。為什麼無恥到這樣的地步?」秦檜勃然怒道︰「聖上心意已定,你何必多說廢話!你自取盛名而去,我只是想息境安民,其他不是我所考慮的。」
曾開始終不肯寫詔,並自請罷職,和同僚張燾、晏敦復、魏矼、李彌遜、尹焞、梁汝嘉、樓炤、蘇符、薛徽言,御史方廷實,館職胡珵、朱松、張擴、凌景、夏常明、範如珪、馮時中、許忻、趙雍等,聯名上疏,極言不可求和。又有樞密院編修胡銓,還請求斬了王倫、秦檜、孫近等,言語激烈。連金人都出千金買稿,真是一篇極好的文章。
秦檜看到此奏,自然是觸目驚心,倍加忿恨。秦檜當即彈劾銓狂妄凶悖,煽動眾人,劫持輿論,應當加以重典。對于趙構而言,誰反對和議就是與他作對。趙構當然也不高興,于是立即下詔,除掉了胡銓的功名,
編管昭州。給舍台諫,很多人上章救解。秦檜也被輿論逼迫,于是改胡銓監廣州鹽倉。
宜興進士吳師古,傳播胡銓的上疏,被秦檜得知。秦檜就把他流袁州,曾開也因是此罷官。統制王庶也說不能和金國談和,連上七疏,還面陳了六次。接著他和秦檜辯論,笑著對秦檜說道︰「公不記得東都抗節,力存趙宗的時候嗎?」秦檜又怒又愧。
王庶字子尚,號當叟,慶陽人。崇寧五年,舉進士。曾任涇州保定縣知縣,通判懷德軍。遼國被金國侵犯,遼國以歸還宋朝原燕雲十六州的土地為籌碼向宋朝求援。朝廷下詔命種師道只接受歸還的燕雲之地,不派兵救援。王庶對種師道說道︰「我朝與遼國和平相處已有百年之久了,看著遼國敗亡而不救他,卻接收他們歸還的土地,這不是為下一步女真侵我大宋留下口實嗎?」他的真知灼見,朝廷並未采納。
宣和七年,金人果然入寇宋朝。李邦彥晚上召見王庶,征求對策。王庶說道︰「有豐富經驗的老將首推種師道,而且周邊國家也畏服他,應該派他率西部兵將增援邊疆。」李邦彥又用此話征求蔡攸意見,蔡攸並不贊同。王庶見意見不用,要求離開,朝廷派王庶為陝西轉運司通判兼制置解鹽的事務。
河東經略制置使王燮暗中已回朝廷,東京留守宗澤按照朝廷的意見授王庶為陝西制置使。適逢朝廷命謝亮作為使者西入潼關。王庶寫信給謝亮說道︰「西夏的邊患小而緩,金人之患大而緊迫。到了秋季草旺馬肥時,金人必然大舉侵犯,請您就持使節號召各軍積極行動,將其逐過黃河,再尋找機會恢復我們失地。」謝亮卻無能力號召各軍。到了秋季,金兵大舉進犯,王庶調兵沿黃河到馮翊之間據險固守。
但是沒想到,嚴寒早到,黃河一夜之間結了冰,金人乘機渡過黃河,侵犯晉寧、丹州,又渡過清水河,攻破潼關,秦、隴一帶人心惶惶。王庶傳檄各路軍兵,擬定時間共同討伐金兵。涇原統制曲端平時就不服從王庶領導,以未接到朝廷命令推辭。過了幾天,朝廷下了命令,但他又以其他原因推辭。
金人探知曲端與王庶不和,于是合兵侵犯富州、延州。王庶當時在坊州,聞訊連夜趕路,想在鄜、延兩州組織兵力阻止金兵的侵犯。金人並未直接攻打延安,而繞道攻陷了丹州。丹州在鄜、延之間,王庶只能親往延州防守其中一路。王庶多次督促統率涇原精兵強將的曲端進兵救援,但曲端卻按兵不動,金人于是又移軍攻陷了延州。
王庶听說延州受金兵圍攻,已到了十分危急的時候,親自收集各路散兵游勇去增援;觀察使王燮也將自己的部屬發往興元。王庶趕到甘泉時,延州已經失守。既然已經無所歸附,他就把自帶的軍隊交付王燮,僅帶百余騎趕到襄樂,既是慰勞其他駐軍,又想依靠曲端幫助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