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421章 趙桓一心求和議

種師道听說弟弟戰死,悲傷過度,以致得病,于是稱病乞求回家。耿南仲接到敗報,驚懼萬分,建議不如放棄三鎮。李綱極力反對,趙桓于是任命李綱為宣撫使,去代替鐘師道。李綱奉命出發,查出是姚古沒有按期到達,是被統制焦安節所耽誤。

于是李綱把焦安節召來,歷數其罪正法,並上奏請謫貶姚古,撫恤種師中。趙桓于是贈種師中為少師,謫戍姚古到廣州,另授解潛為置制副使,代替姚古之職。李綱留河陽十余日,操練士卒,修修繕器械,進到懷州,大造戰車,誓師御敵。李綱派遣解潛屯威勝軍,幕官王以寧與都統制折可求、張思正等屯汾州,範瓊屯南北關,約好三道並進,共援太原。

可是耿南仲、唐恪等,暗中嫉妒李綱,又倡談和議,令解潛等人,仍然受朝廷指揮,不必遵守李綱的約束。徐處仁、許翰等主張速戰,促諸將速援太原。劉鞈恃勇率先進兵,金人盡力和他交戰。劉鞈不能抵擋,大敗而回。解潛繼進,攻到南關,也被金人擊敗。張思正等領兵十七萬,與張孝純的兒子張灝,連夜到了文水,襲擊金婁室營,得了一場小勝仗。次日再戰,竟然大敗而潰,喪兵數萬人。折可求一軍也被擊潰,退到了子夏山,所有威勝、隆德、汾、晉、澤、絳等地的百姓,聞風而逃,渡河南下,州縣都空了。

宋軍屢屢失利後,趙桓又換掉了李綱,由種師道接任。種師道在河陽遇到金國使者王汭,察言觀色判斷金兵一定會大舉南下,立即上疏請求皇帝臨幸長安躲避敵鋒。大臣彈劾種師道懼怕金兵,趙桓召回了種師道。

因為戰事屢敗,趙桓又用起主和派。太原最終淪陷,兩路金兵大舉南下。趙桓決心議和,主和派命令地方宋軍不許勤王,專心專意罷戰講和,李綱又被貶出京城。種師道悲憤交加,到京之後,已經病得無法入見,于十月份去世,終年七十六歲。趙桓親臨祭奠,為之慟哭,追贈開府儀同三司。

再說肅王趙樞去金國當人質,宋廷也留住了金使蕭仲恭,及副使趙倫。蕭、趙都是遼遼國的舊臣,投降金國兒得官。趙倫恐怕被扣留不會遣回,于是給對館伴邢倞道︰「我等是不得已降金,心中非常痛恨金人。假如有機會可圖金人,我們也想能夠恢復故土。如果貴國肯助我們一臂之力,我們回去,必定聯絡耶律余睹,除掉干離不、粘沒喝兩人。那時貴國就可以高枕無憂,我們也可興滅繼絕了。」

邢倞信為真情,忙去報知吳敏等人。吳敏等也信以為真,于是將蠟書付給趙倫,令他和蕭仲恭一起回到金國,轉告耶律余睹,令他為內應。這兩人回去,見到干離不,就把蠟書獻出。干離不轉告了金主,金主大怒,于是令粘沒喝為左副元帥,干離不為右副元帥,分路南侵。

粘沒喝于是急攻太原。城中早就沒有了糧食,軍民死傷已經十之七八,哪里還能固守得住。知府張孝純不能堅持,城池因此被攻陷

,張孝純被俘虜。粘沒喝認為他是忠臣,勸他投降金國,仍然當了城守副都總管。通判方笈、轉運使韓揆等三十人,一起被金兵害死。

金兵于是分兵攻破汾州,知州張克戩滿門徇死。朝廷的眾多大臣輔,接連得到警報,又惹起了一番議論。你要戰,我要和,徐處仁、許翰是主戰派,耿南仲、唐恪是主和派。就是吳敏,也附和耿、唐,反對徐處仁等人。徐處仁因為吳敏向來主戰,此次忽然又主和,反復無常,實在可恨,于是與他在朝堂大吵大鬧。

徐處仁字擇之,是應天府谷熟縣人。進士甲科及第,曾任永州東安縣令。蠻人反叛,徐處仁進入峒寨,施以恩惠,曉以信義,蠻人感動哭 泣,發誓不再反叛。他因為被推薦,趙佶召見他,問京東收成的情況,徐處仁用旱蝗來回答。趙佶又問他道︰「城鎮有盜賊嗎?」他回答道︰「有。」

趙佶認為徐處仁沒有欺騙他,于是任命他為宗正寺丞、太常博士,並代理開封府事。他裁斷判決如流,獄中囚犯常空。後來,他母親去世服喪。守孝期滿,他以資政殿學士為青州知州,改為永興軍知軍。童貫出使陝西,想要平抑物價,徐處仁認為不應當,說道︰「此令一傳,商人就不做生意。積藏貨物的人不拿出貨物來,名義上是平價,實際上是漲價。」

轉運使迎合童貫的意見,彈劾他阻 止德政,提倡異論,凌辱使臣。趙佶于是就下詔令徐 處仁回朝廷。過了很久,他才以顯謨閣直學士為潁昌知府。有得罪宮中人的百姓,雖然遇赦也不赦免,徐處仁卻替他們稟奏皇上。童貫趁機排擠他,徐處仁被削奪職位,掌管鴻慶宮。

趙佶詢問天下之事,徐處仁回答道︰「天下大勢在兵和民,現在除了水災旱災之外,賦役繁重,公家私家凋敝,兵民都很貧困,不趁現在謀劃,以後將有圖謀不完的事。」趙佶說道︰「如果不是你,我听不到這些話。」第二天,趙佶任他為侍讀。

講讀完,接著昨天的話題,徐處仁道︰「從前周讓冢宰掌握國家財政,在年末時,應當總合朝廷一年財用的數目,量入為出,節省不必要的開支,停止橫征暴斂,百姓富足,軍需儲備必定豐厚。」趙佶稱好,下詔設裕民局討論振兵富民的方法。

趙桓即位,金兵進犯京城,徐處仁儲存糧食作準備,聚集精兵上萬人為朝廷效勞;他還上奏乞求皇上下詔親征,以伸張國威。奏書到時,朝廷恰好下親征詔書,任命李綱為行營使。他立即把奏書轉給李綱,講述防御策略。

金人請求講和後回去,徐處仁上奏說應當在浚、滑埋伏軍隊,在敵人渡到河中間時襲擊他們。趙桓下詔徐處仁任中書侍郎。入朝見皇帝,趙桓問他割讓三鎮的事情,徐處仁說道︰「國家不強要受侵犯,況且定武是陛下的原王府,不應放棄。」吳敏推薦徐處仁可任宰相,趙桓于是授他為太宰兼門下侍郎。

耿南仲是開封

府人。明《易經》,有賢名。元豐五年與余深同年中進士。在國子監主簿任上,被翰林學士蔣之奇推薦為可做台閣清要官員的人材。政和元年三月,為侍講司門員外郎。二年,以禮部員外郎為太子右庶子,改為定王趙桓、嘉王趙楷的侍讀。宣和元年,趙桓奏稱耿南仲已講完《孟子》,請求讓耿南仲講《詩經》,獲準。耿南仲在東宮十年,為趙桓做了十五年的勸講官。後來,他父母也得到下敕追贈。

趙桓厭惡太傅王黼,王黼秘密謀劃讓得寵的皇子當時改封鄆王的趙楷奪嫡。趙桓兒子趙諶被任為節度使、封崇國公,王黼認為趙諶僅可當觀察使,對趙桓說「皇孫不同于皇子」,召耿南仲到府第,指使他代東宮起草代趙諶辭官的奏章,使得趙諶沒有被任官,意圖以此動搖趙桓的地位。

宣和七年十二月,趙佶要內禪給趙桓,趙桓堅決推辭,這時趙桓得了病,出臥福寧殿,宰相百官排隊等候,到了黃昏,也不敢退走。宰相李邦彥說道︰「皇太子素親耿南仲,可召之入。」耿南仲與門下侍郎吳敏到殿中侍疾,視趙桓就醫用藥至夜半,趙桓稍醒。次日一早,趙桓即位,拜耿南仲資政殿大學士、簽書樞密院事。靖康元年正月,免去簽書之職。因耿南仲是東宮舊臣,禮敬尊重他,賜宅一區。

金朝入侵,尚書右丞李綱、燕山府路提舉常平沈琯同赴東府去見樞密耿南仲、李等商議抗敵。前知嚴州李邈上御敵之策,趙光義以為然,但因耿南仲主和,就沒有了結果。二月,趙桓罷了主戰派李綱尚書右丞、親征行營使之職,太學生陳東率諸生數百人伏于宣德門下上書請求任用李綱、河北河東宣撫使種師道,在上書中稱「吳敏、耿南仲必與李綱共事」。

趙佶派吳敏、耿南仲 初,慰諭他們稱已宣旨召李綱。眾生要耿南仲幫忙進言,擔心耿南仲使詐,于是簇擁其馬,耿南仲直接入朝。太學生楊誨也上書請求主戰,說「以吳敏之煉達、耿南仲之老成,將欲建功,何有不濟!」耿南仲指稱陳東等為李綱所指使,建議逮捕涉事數人下御史府,欽宗不從。

三月,趙桓升耿南仲為尚書左丞。先前出逃的太上皇趙佶將要回京,宰相們在延和殿奏事時,耿南仲商議屏去李復左右。李綱說耿南仲不以堯、舜之道輔佐,是暗而多疑。趙桓只是笑,耿南仲憤怒。退朝後,趙桓召對耿南仲、李綱等于睿思殿,賜茶完畢,耿南仲突然起身說道︰「臣剛才在百官隊伍中看到了左司諫陳公輔,他是李綱結連士民伏闕上書之人,豈可為諫官?請求下御史獄對質。」

趙桓感到愕然,李綱說道︰「臣與南仲所論是國事,南仲卻說這話!願因陳公輔事被下吏問訊。」趙桓不認可耿南仲所奏,但耿南仲仍堅持。李綱因而請辭,趙桓不答應。四月,趙佶回京,在耿南仲建議下,趙佶左右內侍十人被貶黜。同月,趙桓以時任中大夫尚書左丞的耿南仲,為門下侍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