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99章,趙佶沉迷于道術

天祚帝生氣地對蕭奉先說道︰「完顏阿骨打意氣豪邁,顧盼之間不同于常人,可以借口邊境事務誅殺他。否則,必定會留下後患。" 蕭奉先不敢答應,就說道︰「他是一個粗人,不懂什麼禮義,況且又沒犯什麼大罪,我們無故殺他,會造成極壞的影響,打擊女真諸部向化的熱情。如果阿骨打膽敢叛逆,他那蕞爾小國能有什麼作為?」天祚帝這才作罷。

再說童貫鎮守西面邊疆已經很久,稍稍得志于西羌,于是以為遼國也可以圖謀。童貫因此上表請求擔任遼使,借以觀察遼國虛實。當時趙佶剛剛改元政和,正想出點風頭,點綴國慶,便派遣端明殿學士鄭允中充當慶賀遼主的生辰使,童貫為副。

兩人出了蘆溝,遇到了遼國人馬植。馬植自稱曾任遼國的光祿卿,專門管理祭祀、朝會和皇帝生活用品,後來辭官做了馬販子。馬植說自己本是漢人之後,祖居燕山,想到契丹人佔著燕山心感愧疚。現在遼帝天祚荒于,大權旁落于大舅哥蕭奉先手中,遼國已是外強中干,人心渙散,滅亡是遲早的事情,于是他不得不來歸順宋朝。童貫和他交談之後,極為欣賞。

馬植確是做過光祿卿,是燕京人。他做事干練,雖然身在遼國,卻希望自己的家鄉能歸宋朝,可謂身在遼國心在宋。不過由于他品行卑污,因此不齒于人。童貫卻視他為奇才,等到進賀禮完畢,童貫就帶著馬植一起回來。童貫令他改姓名為李良嗣,並舉薦他為官,又令他獻上滅燕策略。

馬植于是說道︰「現在遼國的東北面有一女真人,他們對遼國通鷹路、打女真的做法非常不滿,正在醞釀一場大的反抗。宋朝應當以買馬為名,暗中遣使渡海,與女真人聯合圖遼,南北夾擊,燕雲十六州何愁收不回呢?」童貫是個聰明人,連呼好計,並稟告了趙佶。

趙佶令重臣們商議,有反對的,有贊同的,彼此爭論不休。于是趙佶又召馬植入朝,由趙佶親自詢問計劃。馬植答道︰「遼國必定會滅亡,陛下如果代天征討,以治攻亂,肯定是王師一出,遼人必簞食壺漿來迎接。如此一來,既可以拯救遼民于困苦之中,又可以恢復中國的舊疆。這樣的機會,一旦錯過,恐怕會讓女真得手,他們先行進入了遼國,情勢便與現在不同了。」趙佶很是高興,就面授他為秘書丞,並賜姓趙,因此京城中人都叫他為趙良嗣。不久,趙佶又擢升他為右文殿修撰,非常寵信。

童貫與蔡京一直關系密切、私交甚好。蔡京得以當上宰相,大半是出于童貫之力。童貫自從遼國歸回朝,又極力幫助蔡京,勸趙佶召回蔡京輔政。趙佶本來就是一個沒有主見、隨東到東、隨西到西的人。他听了童貫話,又記念起蔡京的好處,當即派遣使者把蔡京召回。

蔡京兼程入京,趙佶听說蔡京到了j京城,當日就召見。趙佶就在內苑太清樓,特賜宴飲,

仍恢復了蔡京從前所有官爵,又賜給他京師府邸。蔡京再廢再進,更加獻媚阿諛,無微不至。趙佶因此大加寵愛,比以前更加優待。趙佶還令蔡京三日才來一次朝堂,商議國政。

蔡京恐怕諫官們又來攻擊,特別想出一個辦法,所有的密議,一概請趙佶親書詔命,稱御筆手詔。從前詔敕下達,必定先令中書門下議定,再命學士草制,蓋璽而行。至到了熙寧的時候,有詔旨,就不由中書門下共議。蔡京特別請來御筆,一經趙佶寫好,立即特詔頒行。如果有封駁等情況,就治他違制的罪名,群臣自然不敢反對。

蔡京又恐怕趙佶看出他的陰謀,又被貶斥,于是想出一個盅惑方法,令趙佶墮入其中,愈溺愈迷。自從趙佶繼位後,剛開始寵愛郭天信,接著又信魏漢津。郭天信被排斥,魏漢津老死了,內廷這才沒有了道士的蹤跡。

剛好這時太僕卿王亶,舉薦了一個術士王老志,趙佶就下旨召他入京。王老志是濮州臨泉人,因為孝順父母而聞名。他曾經做過轉運小吏,不接受賄賂。他曾經遇到一位奇人,自稱是鐘離先生,給王老志丹藥。他吃了後,就丟棄妻子,在田間蓋一草房,時常替人算吉凶。

他被召到京城之後,安排在蔡京府中。他曾給趙佶寫了一封信,趙佶打開一讀,竟然是他去年中秋時同喬、劉二妃的燕好之語。由此趙佶才稍微相信他的奇異,封他為洞微先生。朝官都向他求卜,開始像是無法解釋,後來應驗的有十分之八九,故此他的門庭若市。

蔡京擔心他做的太過分,就告誡他;王老志也很謹慎,就奏請禁止。王老志曾獻乾坤鑒法,趙佶當即命令鑄造。乾坤鑒鑄成後,他說皇上與皇後以後都有災難,讓他們經常坐在鑒下,想那些應該警惕戒備能消災的事。

他又勸蔡京急流勇退,不要貪戀權位,蔡京自然不從。王老志見時政日非,漸漸萌生退志。他留在京城一年,就借口遇到師父責罵,不應當沉溺于富貴,于是向朝廷請求歸家。還沒得到批準,他就得了重病,才許他歸去。他步行出朝,到了住處,病就好了。回到濮州,就去世了。趙佶下詔賜金安葬他,贈官為正議大夫。

當初,王黼沒任宰相時,王黼的父親是臨泉縣令,問他王黼能做多大官,他就寫了「太平宰相」四個字。很快又用墨涂去,說道︰「恐怕泄漏天機。」王黼遭貶後,人們才明白其中的緣故。

蔡京的本意,是想借王老志來蒙蔽趙佶。就是王老志獨有見解,反而將清心寡欲的宗旨,作為勸導,當然與蔡京不合。蔡京于是舍了王老志,另外舉薦了王仔昔。王仃昔是洪州人。他最初學習儒學,自稱遇到許遜,得到《大洞》、《隱書》豁落七元之法,出家游歷嵩山,能說出人的未來。政和中期,趙佶召見了他,賜他號為沖隱處士。

趙佶因為天旱祈雨,每每派小黃門拿著

紙去求王仔昔的畫,看他的意見。一天,小黃門又來求畫,王仔昔很快畫好篆符,並認真地寫上「焚此篆符做成湯,用它澆和洗」。

趙佶為妃子治眼病而在默祝,王仔昔叫太監持符入呈,並說道︰「此湯洗目疾,可立愈。」太監因為沒有奉旨,不敢接受。王仔昔笑道︰「如果皇上加責,有我坐罪,你何妨直達?」太監于是持湯返報。趙佶說道︰「朕早晨赴壇,曾為妃疾默禱求痊,王仔昔怎能得知?他既有此神奇,何妨一試。」于是命寵妃用符水洗眼楮。不消數刻,果然好了。趙佶于是進封王仔昔為通妙先生。從此後,趙佶更加信奉道教,便在福寧殿東,創造玉清和陽宮,奉安道像,日夜頂禮膜拜。

政和三年長至節,祭祀天圜丘。趙佶用了道士百人,執杖在前面開道,還命蔡攸為執綏官。車駕出了南薰門,趙佶向東眺望,不覺大聲稱異。蔡攸問道︰「陛下所看見的,是否東方雲氣?」趙佶道︰「朕不只是看見有雲氣,隱隱之中還有樓台,這是什麼緣故呢?」蔡攸答道︰「待臣去仔細看來。」

蔡攸說完,就下了車,立即面向東方,找了一個空曠之地,凝神眺汪片刻,便回來稟告趙佶道︰「臣去玉津園東面,仔細查看雲中之物,果然有樓殿台閣,差不多有數里之長。而且都離地有數十丈,大約是上界仙府。」趙佶問道︰「有沒有人呢?」蔡攸當即答道︰「有一些人,有的是道人,有的是童子,都是手持幢幡節蓋,出入于雲間,眉目歷歷可辨。想是因為皇帝聖德感動了上天,因此有神明下降。」

趙佶大喜,等郊天禮完畢,就以天神降臨,詔告百官,就在雲氣表見處,建築道宮,取名迎真。他還親筆御寫天真降靈示現記,刊碑勒石,豎立在宮中,並下敕尋求道教仙經于天下。

次年,趙佶又設置道家官階,有先生、處士等名稱,俸祿堪比中大夫,下至將仕郎,共二十六級。接著又添設道官二十六等,有諸殿、侍宸、校籍、授經等官餃,與待制修撰直閣相似。于是黃冠羽客,相繼引進,勢力還在朝臣之上。王仔昔尤得恩寵,甚至由趙佶特命,在禁中建了一個圓象徽調閣,給他居住。一些卑瑣齷齪的官僚,常常奔走伺候,托他代通關節,以便得到寵榮。

中丞王安中看不下去,上疏趙佶勸諫道︰「從今以後,招延術士,應該責所屬切實出具保書。宣召進入後,必須察可他的行徑,不得與臣民交通。」結尾,他又說了蔡京引用匪人,欺君害民的數十事。趙佶頗為嘉許。王安中再上疏蔡京之罪,趙佶只答了「知道」二字。此事已被蔡京知道,于是令兒子蔡攸在趙佶面前哭泣,說是王安中污蔑彈劾他。

趙佶卻遷王安中為翰林學士,不久,又命他為承旨。王安中工于駢文,所以趙佶特別器重他,沒有遠斥。但是趙佶因此猜疑王仔昔,漸漸和他疏遠。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