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五部 逐鹿亞洲 第322章 中央軍委

「有了科倫波與卡里亥特兩個支持,加即將建成的加爾各答。大明即將在印度洋站穩腳跟,諸位愛卿也以為目標努力!」朱顯波也想盡量用科倫波海戰的勝利沖淡朝堂之的尷尬氣氛,畢竟他已經有很長時間沒有坐在寶座發號施令了。

「父皇英明!」朱朝陽不合時宜的站出來喊了一句,很顯然,他還是沒沉住氣,王承恩是反對對印度用兵的,如今父皇大勝歸來,他怎會放過這樣一個打擊王承恩的機會。

朱顯波立刻用眼神制止了朱朝陽。

「不過奪取印度大陸的兩個港口並不意味著萬事大吉,歐洲諸強一定不會善罷甘休的。大明一定要未雨綢繆,不斷加強水師的力量,加強大明在印度洋的軍事存在。為了實現大明真正控制航運、和海貿易線的目標,今後一段時間里朕打算堅定不移的大力發展水師。

單純的艦隊作戰已經不能勝任當前的形勢需要。為此朕和戚宏亮等人在馬六甲時也曾有商量過。朕的打算是將兵部從政務院獨立出來,畢竟兵部要管的事情也越來越多,同時兵部長官將與錦衣衛一樣升格。為了確保疆域內的穩定和海貿易線不收干擾。是時候做出改變了。

當然諸位愛卿覺得為了今後的發展,那些部門需要升格的都可以在這段時間內醞釀下。另外今天朕也不打算對著半年來的朝中大小事務一一了解,各部回去之後認真梳理。認真應對即將到來的年關,如果在這過去的半年之中認為皇後娘娘以及漢王殿下、相等有處理不盡人意的地方,可在朝會之後陸續奏來。

「徐相,王相,兵部劉大人,戶部、吏部尚留下,其余各位愛卿今天暫且退去。」朱顯波向按照他在馬六甲與戚宏亮等人商議好的,回到京城後即刻改組兵部,提高水師的地位。當然那朱朝陽在朱顯波的示意下也留了下來,既然要培養他,那麼朝中大事應該讓他知道了。

「諸位愛卿,相信科倫波戰事,你們已經從各種渠道了解了。不得不說,除了四國聯軍愚蠢之外,我大名還有運氣的成分在里面,尤其是偷襲卡里亥特。大明帝國想要穩定在印度洋的果實就必須加強水師力量。請各位不要懷疑水師給大明帶來的好處。

當年陝西、河南鬧起義軍的時候,京城周圍餓殍遍野的時候大家不要忘了,我們就是閉關鎖國,缺少錢財來源。如今我們廣開財路,但是如果沒有強大水師做保證,敵人就會將我們的果實奪走。

沒錯,建水師的代價是很大,甚至在某一段時間內是沒有增加國庫收入的。但是如果不將歐洲列強抗拒在我們的勢力範圍內,敵人勢必會千方百計破壞我們的商貿船隊。不是朕要堅持窮兵黷武,大明有一萬萬子民,需要地盤過活。無論爪哇國東南的大陸,還是歐洲發現的新大陸,都地廣人稀,是生活的好地方。

大明應該在死守錫蘭一線,不讓歐洲諸強染指東亞的同時,一邊積極的開拓這些空白地。

所以朕想了想,必須提高水師的地位,對兵部進行必要的改組,朕的初步打算是將大明的軍事力量分成水陸兩個軍種,陸軍自然是守衛大明現有的陸地疆域。水師正是更名為海軍,海軍主要負責守衛大明的及千里海域,及大明在各疏果的駐軍。

成立陸軍司令部與海軍司令部以及總參謀部與裝備後勤部,陸軍中央大營仍設置的京師周圍,海軍中央大營設置在天津。

平時兩個司令部負責兩軍日常訓練與各屬地布防,裝備後勤部負責兵馬、糧草與武器彈藥的采集、保管與配置,總參謀部負責大明陸地疆域和海域的布防規劃以及戰時將帥選拔配備與戰爭總體調度。

陸軍司令部設中央作訓司負責日常訓練;設禁衛司拱衛京城;設邊防司統轄各省兵馬。

海軍司令並設中央作訓司負責日常訓練;設近衛司守衛大明陸地各沿海港口;設七大艦隊,負責大明海疆以外各海域的巡防。

裝備後勤部設裝備司,負責海陸兩軍的裝備的鑄造、采購、分配;設後勤司負責海陸兩軍的糧草籌集、將官家屬安置,設新兵司專門負責新兵征募工作。

總參謀部設憲兵司負責海陸兩軍及各部軍人軍容軍紀督查;設戰略司,負責海陸兩軍的布防結構編制;設軍情司負責搜集各主要敵人的海陸各軍種的配備與發展情況;設作戰司,負責對外作戰的策劃、指揮。

各司長官,各艦隊總指揮官階三品。各總督、各艦隊總指揮以及各總兵及海港守備處有權在遭受敵人來犯時組織防御,但必須第一時間報總參謀部,對于敵人的還擊與否以及還擊力度則需要總參謀部做出。

海陸兩軍司令以及裝備後勤部長與總參謀長隸屬中央軍事委員會,官階二品。中央軍事委員會長官由朕兼任,設委員若干,官階一品。」

朱顯波完全結合和諧盛世的模式在改組明代兵部,听得幾位大臣一愣一愣的,心想,這皇考慮改組兵部不是一天兩天了,許多人想努力記下朱顯波說的這些新名詞,但無奈朱顯波說得太快,一個個茫然的看著皇。朱顯波似乎也意識到了自己太心急了。

「這樣,明日各位再來一樣,朕今晚會安排人將兵部改組的大致機構圖畫出來,各位愛卿閑時多考慮下各部、各司一下還需要哪些常設機構,以及各部、各司的長官人選問題。」

朱顯波如此大幅度的改制兵部,其他各部的很多功能被兼並。自然會損害其他各部的利益,好在空出來官職不少,應該是各部各派翹首以盼的。先不說中央軍委委員,就海陸兩軍司令、參謀總部部長、裝備後勤部長,一下多出來四個二品官,三品更多,這是當官的人喜歡的。

朱顯波知道隨著大明疆域和實際控制海域的不斷擴大,必須拿出來更多的利益供高層分配,這樣才能確保中央的重臣們和諧共存。各派系之間又要互相推薦自己的屬下了,這也是一種變相的安慰與巴結群臣的辦法。朱顯波久居海外,回京後自然要盡快彌補自己與群臣只見的縫隙。

這也是朱顯波暫且按下諸位重臣之間分歧不說,先替改組兵部的另外一個原因。當然這麼做的另一個弊端就是盡管讓大明的軍事行為更加慎密和合理化日常管理更加高效化卻容易導致貽誤戰機,這些只能等進一步增強軍事實力後再授予主要將領臨機決斷權。

當然大臣們如果自己審視的話,很快就會發現改制後除了增加皇的兵權之外,兵部尚和原中央將軍等人的權力將進一步被弱化。而各總督和總兵則完全根據需要領兵。兵部尚和侍郎的權力將平分在兩部與兩軍司令身。

當然收益最大的就是七大艦隊的總指揮,雖然暫時大明還只有五支艦隊,但正三品就意味著與以前的兵部侍郎平職,這在這個君為臣綱的年代,實屬一大飛躍。而做為封疆大吏的總督權力似乎有所減弱,這也是朱顯波早就考慮的,不得已才設置總督,今後軍政還是陸續分離。

至于軍事委員會委員相當于一個集體決斷機構,在皇權得到保障的情況下,其實還是朱顯波說了算,不過對于那些德高望重的將軍沒有合適的地方去,那中央軍委也許能解決。官階夠高,權力卻不明確。

兩軍司令的權力僅限于日常管理,而參謀部和裝備後勤部一個實權派,一個是肥缺。如何安排人選,其實朱顯波心里也不是完全有低,至少前兵部侍郎、漢王朱朝陽,就不知道安排在何處。

于是人員再次精簡,接著朱顯波只留下了徐光啟與劉立洋,毫無疑問,這兩人是中央軍委的最佳候補,也是朝中能左右局勢的重臣。

「兩位愛卿,這樣改制兵部妥當嗎?」

「吾皇高瞻遠矚,微臣佩服。當今大明無論是陸地還是海疆都在不斷擴大,此次改制能夠適應當下時勢力。幾位艦隊指揮為大明朝廷立下漢馬功勞,理當升遷。比如姚啟聖姚將軍,他在陸軍時就早已是四品,可是到水師之後卻要听命于同樣四品的艦隊指揮,如今多下卡利亥特港,立下奇功,仍舊只是一個四品,不和制度啊。改制以後此類事情就能迎刃而解,微臣贊同!」

徐光啟雖然是文官,但朱顯波急于改制的苦心他何嘗不知道。一些文官在朝中碌碌無為,卻用不了幾年從一個地方官升至三品甚至二品大員,而一名艦隊總指揮常年漂泊于大海之,跋山涉水,卻被先前的官制所禁錮,確實不公。

「劉愛卿,你認為呢?」

「微臣記得皇曾經說過,大明要做陸權強國,更要做一個海權強國。此次改制是一個機會,相信通過此次改制一定實現皇宏願。」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