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部 躊躇滿志 第八十一章 虎視眈眈

田諾在山海關終于有確切消息傳回,在對外擴張上,皇太極遠遠超過了他的前輩。剛剛迎來他即汗位後的第一年,就派大貝勒阿敏、貝勒濟爾哈朗、阿濟格等統大軍征朝鮮,在朝鮮土地上點燃了兩國的戰火。他提出此戰,一征朝鮮,二討毛文龍,說是「兩圖之」。朝鮮責問後金無故興兵,遭到阿敏的反駁,並列了朝鮮不遣使吊努爾哈赤之死等七大罪狀。

在後金兵的武力進攻之下,朝鮮國王李倧棄京城,帶著妻子逃到了江華島,派其弟原昌君與後金講和,訂立了「江都之盟」。後金與朝鮮結為兄弟之國,大掠三日而返。後金從這次勝利中,打破了朝鮮與明朝的同盟關系,緩和了它今後出兵可能出現的後顧之憂,又從納貢和開市中獲得了一定的物資利益。

而孱弱的李朝政府居然宣布我大明統治,從此不再向我大明稱臣納貢。可惡啊,這個三姓家奴,一點骨氣也沒?那天日本打過去,估計他還得和皇太極斷交。哎,這狗也看主人,主人落魄就要換,想想也不完全怪他們,皇太極都打到家門口了,大明朝又暫時無力插手,那他不投靠皇太極難道等著滅國啊。

然而由于袁崇煥的存在,加上朱顯波及以前的皇上不斷向東北邊關,努爾哈赤是在寧遠吃了敗仗不久死去的,皇太極即位時,皇太極一上台就曾致函寧遠巡撫袁崇煥,表示希望「彼此和好」。袁崇煥絕不示弱,回信提出,既然希望和好,就應說明後金如何從佔領的遼東地區退出。實際上雙方都沒有多大誠意講和,後金想爭取時間用兵朝鮮,明朝則時時不忘恢復一統天下。

後金有一名漢人生員岳起鸞,力主與明朝議和,說不議和,人民就會逃亡殆盡,若和好,就應速行放還漢人,或歸其紳士。他的奏疏上達以後,皇太極就把他殺了。我們也並非坐等後金退兵,而是一邊要地,一邊修築塔山、大小凌河城及錦州城,加緊備戰。而徐光啟等人鑄造的火炮,朱顯波源源不斷的送往東北邊關。

繼征朝鮮之後,皇太極親率大軍征明。這時大明的忠臣袁崇煥正在實施「恢復之計」,即「以遼人守遼土,以遼土養遼人」。他修城屯田,以屯養戰,以「守為正著,戰為奇著」。他總結交戰以來的經驗教訓,築起了一道寧錦防線。皇太極想及早發動進攻,旨在使袁氏的防御體系付諸東流。他一上去就是四面合圍。後金兵先打外圍,企圖迫使錦州城內的明軍不戰而降。但是平遼總兵趙率教和副將左輔、朱梅等堅守不屈。

皇太極下令攻城,整整打了一天,自己傷亡慘重,城卻屹立未動。繼續又攻十幾天,依然無成。後金只得分出部分兵圍攻錦州,主力由皇太極率領轉攻寧遠(今遼寧興城)。守寧遠的正是袁崇煥,他命令滿桂、尤世祿、祖大壽出城拒戰。皇太極督代善、阿敏、莽古爾泰、阿濟格等進擊。明兵吶喊抵抗。袁崇煥坐鎮指揮,放大炮,後金兵一排排倒下,游擊覺羅拜山、備御巴希等被射死,貝勒濟爾哈朗、薩哈廉、瓦克達俱傷。

大明將滿桂也負重傷,士兵死傷大半。寧遠不下,皇太極又返回錦州,再次攻城,城既不下,又趕上暑天來臨,將士中暑很多,皇太極知不可久留,第二天下令退兵,毀大小凌河二城。

寧錦苦戰,不勝而歸,皇太極遇到了新問題。這個問題就是,遼西不能攻取,便不能進山海關,如果要奪取北京,只有另找出路。但是不管走不走遼西這條路,這條路線卻非投入相當兵力不可,否則明朝就要從這里反攻上來。再則,改變進攻路線,又不得不掃清前進路上的障礙。

皇太極在總的戰略上要與我大明爭衡,這是不可改變的。但在遼西受阻,一時不得不另找出路。他決定向蒙古進軍,一必須制服這個勁敵。

喀喇沁部落蘇布地杜稜古英等致書皇太極,報告「察哈爾根本動搖,可乘此機,秣馬肥壯,及草青時,同女敕阿霸垓、喀喇沁、土默特興師取之」。隨即後金既打擊了大敵察哈爾,也進一步鞏固了對已歸服的諸部蒙古的統治。不久,皇太極派阿什達爾漢到這些地方宣敕,以後如征察哈爾,凡管旗諸貝勒年七十以下,十三以上,俱從征,違者罰馬駝,不至約會之地者也罰馬。

皇太極從此改變了進攻明朝的策略和路線。他要大力利用蒙古了,並且繞過山海關,從長城各口入邊。從此雁門關一帶經常有金兵騷擾。

皇太極明確提出,征伐大明新的部署是︰一、此次行師不能獨往,要諸蒙古合師並舉;二、為保證供應,必先采木造舟;三、滿漢蒙古凡有善謀,各以所見入告,擇善而從。大軍出發前又遣使諭蒙古諸貝勒率所部兵來會。後金兵攻佔遵化。皇太極一直在遼西派一部分兵力以守為攻,不斷騷擾,明朝不敢絲毫放松警惕,大兵皆集于寧遠,山海關以西很空虛。此時為保衛北京,只得調邊兵入援。連袁崇煥、祖大壽也需要領兵進山海關入援了。

很快,皇太極可以騷擾北京了,李承宗和劉立洋等人雖然在直隸訓練新兵,但防不勝防,于是朝中有大臣建議撤換袁崇煥,理由有是,袁崇煥在東北守城不力,導致皇太極輕松繞過蒙古直襲我大明北方月復地。

不得不說皇太極的策略是高明的,袁崇煥守城其實功勞甚大,要說有什麼過的話,也就是听任皇太極攻陷朝鮮,失去了犄角聯盟的優勢。這些當然不能足以治袁崇煥之罪,朱顯波也深知袁崇煥的重要。既然皇太極怕袁崇煥,那麼干脆,皇太極在哪里,就讓袁崇煥出現在哪里。

于是吧李承宗找來,說明了自己的想法,並讓他致信袁崇煥,問問他的意思,對待這種武行出身的將軍,不能向文人那樣,萬一鬧起別扭來不是鬧著玩的,袁崇煥其實對京中有人參他早有耳聞,對于皇上的信任還是十分感激,提出以祖大壽為山海關總兵,接替他守東北。

建貞二年七月,袁崇煥調任大同總兵,駐開平衛。袁崇煥的內撤,外加中央不斷的增兵軍訓,北京的危險算是暫時解除了。但東北的滿清已經是養虎為患了,而且這只老虎的胃口越來越大,正朝著虛弱的大明和他們年輕的皇上虎視眈眈。還好這個少年皇帝不是別人,死朱顯波,只要掐住了皇太極的命門,大明朝的勝算還是比較大的。

但朱顯波心里清楚眼下不是決戰的時候,必須先穩定政局,必須先剿滅各地農民起義軍,而穩定政局推行新政贏取民心更是刻不容緩。老一代的臣子已經迂腐透頂,想要推行新政,選拔新人也是必須的。

(下周響應縱橫新政策徹底爆發,準備三十萬字,請各位毫不猶豫的收藏吧,給點動力吧。)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