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218.第二百一十八章

桓容告辭桓石秀和桓嗣等,啟程離開尋陽郡,在新蔡郡登船,沿水道東行。船至歷陽靠岸改行陸路,希望能在月底前回到盱眙。

船隊在歷陽郡靠岸時,正遇上歷陽郡太守攜家眷赴任。

新任歷陽太守是謝氏旁支郎君,同桓容曾有一面之緣。認出登岸之人是誰,當下面露笑容,邀請桓容暫留幾日,以方便他盡地主之誼。

桓容著急趕路,婉言謝絕。

謝太守略感遺憾,卻不好強求,只言他日桓容再至此地,務必要過府一敘。

「一定。」桓容笑著應諾。

謝太守沒能設宴款待,命人將家眷送回城內,親自送桓容北行。將千余人的隊伍送出十里,直至看不到武車的影子,方才掉頭返還。

回到城中後,謝太守不忙著接手政務、查閱卷宗和挑選職吏,而是安頓好家眷,馬上提筆寫成書信,著人盡速送去建康。

謝玄帶兵北上,現下已至隴西。有交換利益,陳郡謝氏和龍亢桓氏暫為盟友。他能成功選為歷陽太守,與此不無關系。

需知桓豁遙領揚州牧,桓氏在揚州的力量不比荊、江、幽三州,卻也不容小視。

之前有風聲,桓豁欲將揚州牧讓與謝安。

如果消息確實,陳郡謝氏在揚州的勢力增大,勢必會打破現有的平衡。

然事有利弊,既想得好處,就不能不擔負一定風險。

接到桓豁書信,確定對方出于實意,謝安仔細考量一番,開始著手布局。將謝氏子安排到歷陽,既能卡住水道,又方便同幽州聯系,說是一舉兩得亦不為過。

謝太守出身旁支,能被謝安交托重任,足見其文韜武略、才干不凡。

遇上桓容過境,自然不會瞞下,而是第一時間報知謝安。

兩家現下交好,今後會如何還很難料。

他終究不是謝玄,不知道謝安的打算,也不曉得雙方就西域商路有利益劃分,出于謹慎考量,凡事只小心為上,以保全謝氏利益為先。

桓容剛到臨淮郡,謝太守的書信送已至謝安手上。

彼時,王坦之病入膏肓,藥石無醫,每天靠丹藥吊著,不過是飲鴆止渴,撐日子罷了。

朝堂上,郗愔權威日重,幾乎說一不二。諸事皆要他點頭,三省才能擬就詔書,請天子過目落印。

王坦之不在朝,太原王氏言行變得謹慎。只要不傷及家族利益,輕易不會同郗愔為難。

陳郡謝氏和瑯琊王氏的目光被他事吸引。

尤其是陳郡謝氏,正忙著暗中布局,待桓豁上表之後,順利接手揚州牧。一時之間,同樣無暇和郗愔爭鋒。

故而,郗愔在朝中的權柄一日高過一日,幾乎超過當年的桓大司馬。

桓溫坐鎮姑孰,生前並未接受丞相之職。

郗愔則不然,司馬曜登基後就官至丞相,手握北府軍,又掌控建康東側門戶,就表面來看,對建康的威脅性絲毫不亞于桓溫,甚至高出兩三分。

不知何時,建康城內傳出流-言,將郗愔同王導作比,更隱隱指向王敦。

僅是王導也就罷了,王敦可是曾發動-叛-亂,險些改朝換代!這和說他要造反幾乎沒什麼兩樣。

仔細深想,流言表面是說郗愔權重,恐有不軌之心,事實上,背後還帶著王謝士族。不小心應對,雙方都會被帶進溝里,濺上一身泥點。

流言愈演愈烈,建康之外都有耳聞。

提起郗愔就會提到王導王敦,提到後者就避不開「王與馬共天下」。每每提出這句話,勢必會讓人聯想到皇權衰微,士族權重,將天子視為傀儡。

如果不慎重處理,結果恐不好收拾。

這種損人不利己的事,絕非王謝士族所為。他們腦子發抽才會給自己挖坑。

為弄個清楚明白,陳郡謝氏、瑯琊王氏和太原王氏派人暗中去查,幾經輾轉,線索隱隱指向城內的吳姓士族。

查出這個結果,既在預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

自元帝渡江,吳姓士族的權柄不斷被僑姓蠶食。從當年指著王導的鼻子罵「傖人」,到如今被朝廷邊緣化,雙方的矛盾幾乎不可調和。

以雙方的關系,抓住機會落井下石並不奇怪。

得到健僕回報,謝安和王彪之不由得深鎖眉心。這樣的布局和之前的手段大為迥異,他們實在想不出,吳姓之中誰有如此手段。

謝安等人無解,卻也不能直接找上門,讓吳姓士族派出的人閉嘴。

為今之計,只能以不變應萬變,沉默一段時日,等著流-言自己消失。

歸根結底,防民之口甚于防川。

這句話用在這里並不十分合適,但同樣能說明問題。

有些事越解釋越黑,反而不如不解釋。更何況,流言主要攻-訐郗愔,自己跳出來辯白,豈不是此地無銀三百兩,更讓世人覺得不對,為流言推波助瀾。

台城內,司馬曜听人回報,頓時大感痛快。

他實在憋屈得太狠,難過得時間太長,心理已有幾分扭曲。對他來說,縱然得不到實質性的好處,能讓郗愔謝安等人吃癟,也足夠暢快一回。

司馬道子入宮覲見,正遇上司馬曜拊掌大笑,命人送上佳釀,要借興頭暢飲。

「阿兄。」司馬道子行禮,被喚起身,坐到司馬曜對面。

見司馬曜仍笑個不停,神態中竟有幾分瘋癲,司馬道子心生疑惑,皺眉問道︰「阿兄因何事高興?」

「何事?」司馬曜端起羽觴,仰頭一飲而盡,大叫一聲痛快,笑道,「城中流言,阿弟可曾听聞?」

「確有耳聞。」司馬道子點頭,道,「阿兄是為這事高興?」

「不該高興嗎?」司馬曜呵呵笑道,「自登基以來,我過的都是什麼日子?這憋屈的滋味也該讓他們嘗嘗!」

司馬道子先是一愣,繼而仔細打量著司馬曜。

自到封地赴任,他學到很多東西,看清了許多之前看不清的事。

流言起得實在奇怪,王、謝士族追查源頭,他也曾派人查探。哪怕手段不如前者,知道得不多,依掌握的線索推測,總曉得此事同城內吳姓月兌不開干系。

從司馬曜興奮的神態,司馬道子看出幾分端倪,卻又不敢輕易相信。

須知元帝當初過江,費了好大的力氣才壓下吳姓高門氣焰,最終在建康站穩腳跟。現如今,司馬曜真會冒如此大的風險,尋求吳姓支持?

「阿兄,你可知流言是吳姓高門所為?」

「知道。」

「那……」

「阿弟不用猜,我可以實話告訴你,這事我從最開始就知道。」司馬曜的笑容漸漸變冷,又端起羽觴,冷笑著送到嘴邊。

辛辣的酒水沿著喉嚨流進胃里,瞬間像燃燒一般。

「阿兄,你有意招攬吳姓?」司馬道子終于問出口。

「是又如何?」司馬曜放下羽觴,觴底重重磕在桌上,發出一聲鈍響。

「阿兄,你這是與虎謀皮!」司馬道子大聲道。他真相撬開司馬曜的腦袋看看,里面裝的到底都是什麼!

招攬吳姓,虧他能想得出來!

「與虎謀皮?」司馬曜又笑了,「事情再壞又能壞到哪里去?」

司馬道子張張嘴,望見司馬曜的神情,實在不知該說些什麼。

「阿弟人在臨海,整日逍遙自在,過得順心遂意。我困坐台城,內要敬奉囚困親母的王太後,外要在群臣面前強裝笑臉,老老實實的做個傀儡。」

說到這里,司馬曜徹底爆發。

「你可曉得,我過的都是什麼日子?!」

「朝政不能插-手,聖旨非由我下,元服之禮,滿朝上下都在看笑話!」

「到如今,連大婚都要由人擺布!」

「你知我的妻子是誰?王法慧!她是哀靖皇後的佷女!哀靖如果活著,尚要喚我一聲叔父,如今我竟要娶她的佷女!」

說到這里,司馬曜雙眼通紅,五官近乎扭曲。

「阿弟,你說,你來告訴我,我能怎麼做,我還能怎麼做?」

「阿兄,你招攬吳姓,未必能達成所願。」

司馬道子聲音微啞,看了看左右,確定宦者和宮婢早被遣出門外,殿中沒有旁人,壓低聲音道︰「若是繼續下去,早晚會露出馬腳。到時候,阿兄想做個傀儡都不可能。」

高門士族表面風光霽月,真下了狠心,絕不會有半點手軟!

司馬曜壓根听不進去,只是一味的喝酒搖頭。

司馬道子勸了又勸,見對方壓根不听,難免有幾分泄氣。

「阿弟,我記得你上次離開建康,曾同我商議,欲將幽州納入掌中,怎麼,改變主意了?」

司馬曜突然提出此事,司馬道子愣在當場,思量片刻,立刻覺得不對。

「阿兄!」聲音瞬間提高,又馬上壓制下去。司馬道子表情中打帶著驚慌,指尖都開始顫抖,「阿兄,你不是、不是……」

「不是什麼?」司馬曜笑容扭曲,隱約現出幾分猙獰,「我六月大婚,日前已給南康那老婦送去書信,‘請’她往建康觀禮。」

「阿兄!」司馬道子猛地站起身。

他不能繼續听下去,他得離開,必須離開!

他不想陪著司馬曜一起死!

「坐下!」司馬曜聲音冰冷,「阿弟,你既然開口問,為兄總要解釋清楚。」

司馬道子臉色煞白,愣愣的看著司馬曜,仿佛不認識他。

「不怕你知道,天子金印不在我手,我找了許久,始終沒有半點線索。唯一的可能,就是被人帶出台城。」

「父皇病重之時,新安幾次入宮,那之後,金印就不見蹤影!」

「她不回封地,留在盱眙,必定有所儀仗。很可能,金印就在她手!」

司馬曜並不蠢笨,事實上,他的確有幾分聰明。

登基這些時日,他想過多種可能,更找來服侍司馬昱的宦者詢問,逐漸掌握線索,矛頭直指司馬道福。

可惜後者奔喪後就離開建康,連姑孰都沒去,直接移居盱眙。

想要動她,完全不可能。

司馬曜打算借大婚將南康和新安引來建康。

桓容同行更好,不來也沒關系。

只要困住南康公主,九成能讓他投鼠忌器,不敢輕舉妄動!屆時,逼他辭官交印,乖乖回建康做個人質,將桓氏交給桓沖或桓豁,後者總該記住他這份「恩情」。

如果桓容不顧及南康公主,休想再有今日的好名聲!

「阿兄,如此行事,天下人又會如何看你?」司馬道子干巴巴道。

听完司馬曜的計劃,他腦子里只剩下四個字︰異想天開!

當南康和桓容是傻子嗎?

「如何看我?」司馬曜哈哈大笑,仿佛听到十分好笑的笑話,「我還有什麼名聲可言?如何看我又有何妨?」

司馬道子愣在當場。

他不知道該說些什麼,又該怎麼勸司馬曜打消這個會將晉室拖向深淵的主意。他後悔回建康,後悔來見司馬曜,更後悔……事到如今,說什麼都晚了。

司馬曜瘋了,全然瘋了。

妄圖用這種可笑的手段對付手掌兵權的桓容,簡直是可笑到極點!

他難道沒有想過,事情不成,他退位不說,晉室的顏面都將被踩進泥里。

到了那時,若有人舉兵造反,天下人未必會斥其不義,反而會拍手稱快。連王謝士族都未必會站到晉室一邊。

司馬曜招攬吳姓士族,放任其傳播流言,實是犯了大忌!被別人挖牆角和自己揮鍬斬斷根基,完全就是兩碼事!

想到這里,司馬曜道子不由得打了個哆嗦,心中生出一個可怕的念頭,難不成,從最開始就有人張開大網,引司馬曜走上死路,而後者渾然不知,還當是自己聰明?

不,不可能!

司馬道子連忙搖頭。

奈何念頭既起,再無法徹底消去,更在腦中生根發芽,直讓他全身發冷,恨不能立刻離開台城,奔出建康,遠遠的跑會封地,再也不回來。

青溪里,周氏宅中,賈秉同周氏家主相對而坐,面前擺設一張棋盤,各執黑白,在棋盤上絞殺。

這局棋足足下了半個時辰,最終,賈秉以三子勝出。

周氏家主撫須笑道︰「賈舍人白龍之智,處自愧不如。」

「周公過譽。」賈秉笑道,「事能成多仰仗周公,官家愛行小慧,自作聰明,周公布局精妙,自讓其落入甕中。」

兩人說話時,有婢僕來報,東海王離開台城,沒有直接回府,而是轉頭趕往烏衣巷。

「東海王倒是聰明。」周處笑道,「只不過,事成定居,非其能夠撼動。」

「周公,秉以為東海王或非此意。」

「哦?」

「周公也贊他有幾分聰明,此時往烏衣巷,是尋條生路亦未可知。」

沉吟片刻,周公頷首,道︰「此言有理。」

稍後,賈秉起身告辭。

離開周府之時,抬頭望向台城方向,笑意浸入眼底,卻莫名帶著一絲殘酷的味道。

「按照信中所言,明公該到盱眙了吧?」坐在車內,賈秉半合雙眼,手指一下接一下敲著膝蓋,十分有規律。

棋子落定,大網已經張開,只能桓容下令,就是徹底收網的那一刻。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