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羽立刻發令向巨鹿進擊。
十來天後已到達巨鹿縣南的黃河——漳水。
他首先以二萬精兵組成先鋒隊,由英布和蒲將軍率領,渡過河,援救巨鹿。
英布渡過漳水直達巨鹿,朝著重重包圍巨鹿城的秦軍猛攻。
秦名將章邯、王離所率四十萬秦軍主力,敵眾我寡,英布被困巨鹿城外樹林,趙國國相張耳、大將陳餘也被迫退進巨鹿城。陳餘將剩余主力駐扎在巨鹿城北邊,被稱為河北軍,完全被包圍。
被困巨鹿城外的刎勁之交,同為大將與其共立趙王歇的張耳置信責怪陳餘不講信義、不顧兄弟死活。
陳餘只好多次派兵突圍,最多一次派陳澤率五千精兵去解救,竟全軍覆沒。
听到秦軍將救兵一網打盡的訊息,諸侯聯軍更沒有人敢前去迎戰,盡管諸侯國的軍隊有營壘十多座。
消息速度傳到項羽耳朵,當晚他施令自己余下的部隊跟著他渡過漳水,並立即下令擊沉所有的船只,敲破所有釜鍋,燒掉所有行軍帳篷,每個人只留下三天的干糧——破釜沉舟,以示不勝則死的決心。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
這樣斷了退路,大家只能拼死一搏,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直奔巨鹿。
項羽按範增的建議,部署戰術。
首先,自己帶起事的三千子弟兵將秦兵的糧食補給線截斷,擊敗章邯部保護甬道的秦軍,斷絕王離部的糧道,包圍了王離軍隊。
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振奮,以一當十,越戰越勇,喊殺聲驚天動地。
這次戰爭,諸侯軍被這種緊張的情勢震懾得不知所措,將領都在營壘上觀戰-——作壁上觀,不敢前去幫忙。
突擊,後退,再突擊,又後退,經過九次激烈戰斗終于打退章邯,活捉了王離,項羽當頭一擊殺死了秦將蘇角,秦將涉間舉火**,其他的秦軍將士有被殺的,也有四散潰逃的,圍困巨鹿的秦軍就這樣土崩瓦解了。
打敗秦軍後,項羽便召見諸侯軍將領。這些將領們進入轅門時,沒有一個不是跪著前行的,誰也不敢仰視——膝行而前,莫敢仰視。
秦將章邯于巨鹿敗退後,軍隊駐扎在棘原,項羽的聯軍駐扎在漳河南,兩軍隔著漳水對峙,相持未戰。
已是秦二世三年。
趙高除掉李斯後,下一個目標便對準了大將章邯,因為章邯具有調動一切兵馬的軍權。章邯戰功顯赫,兵權在握,顯然,趙高想只手遮天或者把秦二世作為傀儡,在一定程度上要提防章邯。所以,他處處找機會解除這個潛在的危險。
秦軍在巨鹿大敗的消息,很快地傳到咸陽。
由于秦軍屢屢退卻,丞相趙高乘機向二世進讒言,道︰「陛下,關東抗秦力量多為烏合之眾,極易蕩平,可章邯擁兵自重,圖謀不軌。」
秦二世在趙高的暗使下,派使者來詰難章邯。
章邯害怕了,派長史司馬欣回朝廷去請求將功贖罪的機會。
司馬欣回到咸陽,被滯留在宮外的司馬門呆了三天,趙高竟不接見,心有不信任之意。
機警的長史司馬欣非常害怕,趕快奔回棘原軍中,都沒敢順原路走,趙高果然派人追趕,沒有追上。
司馬欣回到軍中,向章邯報告說︰「趙高在朝廷中獨攬大權,下面的人不可能有什麼作為。如今仗能打勝,趙高必定嫉妒我們的戰功;打不勝,我們更免不了一死。希望您三思而行!」
這時,陳餘給章邯寄來勸降信。
《致中車少府章邯》
秦國大將白起,南征攻陷了楚都鄢郢,北征屠滅了‘紙上談兵’的馬服君趙括的軍隊,打下的城池,奪取的土地,數也數不清,最後還是慘遭賜死。
秦國大將蒙恬,北面趕跑了匈奴,在榆中開闢了幾千里的土地,最終也被殺害于陽周。
這是為什麼呢?
就是因為他們戰功太多,秦朝廷不可能每個人都予以封賞,所以就從法律上找藉口殺了他們。
如今將軍您的處境比他們更加糟糕。
您做秦將已三年了,士卒傷亡損失以十萬計,而各地諸侯卻越來越多。
閹人趙高一向阿庚奉承,時日已久,如今形勢危急,他也害怕秦二世殺他,所以想從秦律上找藉口,殺了將軍來推卸罪責,讓別人來代替將軍以免去他自己的災禍。
將軍您在外時間長久,朝廷里跟您有嫌隙的人就多,有功也是被殺,無功也是被殺,都難逃厄運。
而且,上天要滅秦,不管是誰,如何拼命為秦效力奮戰,都是苟延殘喘,這點將軍應該甚為明白。
現在將軍您在內不能直言進諫,在外已成亡國之將,孤自一人支撐著卻想維持長久,難道不可悲嗎?
將軍您不如率兵掉轉回頭,與諸侯聯合,訂立和約一起攻秦,共分秦地,各自為王,南面稱孤,這跟身受刑誅,妻兒被殺相比,哪個上算呢?
我想,將軍比我們任何人都清楚該怎麼做了!
章邯猶疑不決,秘密派軍候始成,到項羽那里去,想要訂立和約。
和約沒有成功。
項羽命令蒲將軍日夜不停地率兵渡過三戶津,在漳河之南駐扎下來,項羽率領全部軍兵在污水攻擊秦軍,把秦軍打得大敗。
章邯又派人來求見項羽,想再次訂和約。
項羽召集軍官們商議說︰「我軍糧草不多,我想答應他們來訂約。」
軍官們都說︰「听上~將軍決斷。」
項羽就和章邯約好日期在洹水南岸的殷墟上會晤。
訂完了盟約,章邯見了項羽,禁不住淚流滿滿,向項羽述說了趙高的種種劣行。
于是,項羽為情所動,自封統帥,封章邯為雍丘王,安置在項羽的軍中,命司馬欣為上~將軍,統率秦軍擔當先頭部隊進軍咸陽。
巨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中國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斗爭勝利的基礎,經此一戰,秦朝已名存實亡。而項羽破釜沉舟,在各諸侯軍龜縮于壁壘中時帶頭以楚軍猛攻秦軍,帶動諸侯聯軍殲滅秦將主力,如此的戰果令無數後世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進軍咸陽的部隊到了新安——中原通往大西北的交通要道的一個小村。
多半諸侯軍的官兵來自民間,曾經是被秦朝征徭役,駐守邊塞,路過秦中時,秦中官兵很多人對待他們不像樣子。
而今,秦軍投降,諸侯軍的官兵很多人就借著勝利的威勢,象對待奴隸一樣地使喚他們,隨意侮辱。
秦軍官兵很多人私下議論︰「章將軍騙我們投降了諸侯軍,如果能入關滅秦,倒是很好;如果不能,諸侯軍俘虜我們退回關東,秦朝廷必定會把我們父母妻兒全部殺掉。」
吳中子弟兵將這些議論報告了項羽。
項羽召集範增、英布、蒲將軍密令道︰「秦軍官兵人數很多,听流言他們並未誠心歸順,眼看就要出函谷關了,如果到了關中不听指揮,調轉矛頭,取勝就非常困難,我決定只留章邯、長史司馬欣、都尉董翳三人,把其他人全部殺掉,不留一個活口。這事就交給英布主導完成。」
英布︰「得令!」
範增不以為然,道︰「羽兒,二十萬可不是小數量,萬一走漏風聲,恐怕會難以控制!」
項羽︰「嗯,亞父說得對,不知有何高見?」
範增說︰「五十四年前,距離這里百里之外的長平之戰,秦將白起坑殺40萬趙軍,大家知道怎麼做到的嗎?」
剩下幾個幾乎是異口同聲︰「不知道!」
範增不緊不慢地說︰「呵呵,當時的情況是秦軍包圍了趙軍,趙**隊統帥趙括也死于亂軍之中,趙軍彈盡糧絕,群龍無首,援軍又無法進行有效的補給,只好投降了秦軍,投降後,白起命令降卒統一上繳兵器,此時降卒為了活命只能上繳,並許諾說準備把降兵中身體強健的帶回秦國,而年老體弱傷殘幼小的會放歸趙國。趙人不疑。夜晚,白起決定殺掉所有降卒以絕後患,為了區分秦軍和趙軍,令所有秦軍都在肩膀或頭上上戴上白布,並宣告道‘凡無白布者,即系趙人,當盡殺之。’,于是晚上開始殺降,趙國降卒不曾準備,又無器械,束手就戮,所有沒有白布的士兵都被殺死了,趙國的降卒里只有240名小孩留下來被秦軍放歸趙國以散布恐慌,,震懾山東六國,40萬趙軍,一夜俱盡。血流淙淙有聲,楊谷之水皆變為丹,至今號為丹水。尸體就埋在了長平。」
英布道︰「恐怕不能效仿,畢竟很多人都知道歷史了!倘若投降的秦兵事先知道大難來臨,恐怕沒有人會甘心束手就擒。要殺20萬手持武器的兵士,難度可想而知。」
項羽道︰「在坑殺秦兵降卒之前,應該是設計了一套計謀來蒙蔽兵士。」
範增笑笑說︰「挖坑!」
一直默不作聲的蒲將軍疑問道︰「挖坑?」
沉思的項羽終于舒展了皺眉,說︰「亞父說得對,降兵必須首先被集中起來,去做一件事,挖坑是投資成本最低最快的辦法。而且,前無古人。」
殺人如麻的項羽,骨子里始終燃燒著征服的**,面對不服氣的降兵,他不可能再賦予其兵器,與自己的軍隊重新來一場廝殺,唯一的方法是讓他們徹底滅亡。
于是,第二天,在新安古城西南方向大片的郊野里,秦兵降卒被六國的兵士驅逐著挖坑。
當然,他們並沒有意識到危險的來臨,被勝利之軍欺負慣了而逆來順受的秦軍降兵,忍氣吞聲的按照楚軍的吩咐,開挖大坑。
當大坑開挖到兵士無法攀爬的高度,那些原本監督他們干活的六國士兵,在項羽的「不留一個活口」一聲令下,突然變得猙獰起來。
無數的長矛鐵槍對準坑內的軀體,瘋狂地刺殺,鮮血和泥土、哀號和悲鳴、尸骨和鐵矛、求饒和怒罵交織著,一場慘絕人寰的殺戮,蔓延開來,結成了歷史的疤痕。
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新安殺降」。
「不留一個活口」,這個事件激起了秦人的極大憤慨,項羽所到之處,都遭到秦人拼命的抵抗,所以這大大拖延了他進關的時間。
不久,消息也傳到我的耳朵,我想起了我曾經看到過報道︰1913年,修建隴海鐵路的工人在李杏灣村施工時,深入地下的鐵鎬卻從土中挖出了累累白骨。由于當時軍閥混戰,遺址並沒有得到繼續挖掘或保存。七十年代農民在坑內平整土地時,也常常挖出大量人骨。後來,考古把它稱作「楚坑」或「萬人坑」。
那怎麼會報道呢?據說,夏日寧靜、晴朗的夜晚,在「萬人坑」上會燃起讓人心驚肉跳的徐徐鬼火在地面隨著風吹飄移,當然,我們知道,那是從腐爛的尸骨中分解出來的氣體,因為含磷高,白磷在一定高溫會自然而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