亮出大唐旗幟,當然不止朱圉山大營一處。
洛門川口西岸營寨換旗舉動,令對岸吐蕃大營歡聲笑語。
伏羌千戶在此處布置了精銳家兵五百人,其中護帳精兵一百,奴兵八百余。
真正的奴兵僅三百身強力壯的,另五百也是民壯中精選出來的。
家兵盔甲齊全,護帳精兵更是人人身著雙重大唐制作的鎧甲。
就是那些奴兵,也只是缺馬匹、盔甲而已,手中兵器一應俱全。
如此強兵對上二三百來路不明的唐軍,還有吃敗仗的可能?
因而家兵摩拳擦掌,急于拿下對岸營寨,轉向朱圉山去助戰。
奴兵們也暗自慶幸撿了軟柿子,捏罷可以去濟父兄之困,解家眷為奴之虞。
帶隊的吐蕃將領明顯老到,制止部下立即攻擊的請求。
不斷派人密切注視對岸動靜的同時,布置了攻防兩手準備。
八百奴兵被遣出大營,部署到臨河樹林中隱蔽待命。
五百家兵人不解甲馬不卸鞍,營內待命禁止走動。
意在隨時接應前出奴兵,兼顧大營防守。
「呵呵,這個吐蕃將領有點本事!可惜就要死嘍!」
李卓遠率部躲在距離吐蕃大營幾里地外的山溝里,正啃著硬邦邦的咸面餅。
听著斥候的報告不禁贊嘆對手,還帶點惋惜。
黎明的時候,親自帶著斥候隊將附近的吐蕃鋪哨(類似潛伏哨,天亮時分換班)模掉,把這兒變成出擊陣地。
之所以不利用最後點夜色襲擊敵營,為的是不使大部敵軍溜走。
打成擊潰戰,還能有希望拿伏羌?
伏羌糧草場弄來的那麼點青稞酒,早在掃鄣縣外圍時就喝光了。
現在每個人酒囊里的半壺,還是搶了本屬索多嘟嚕部的資財。
再要想喝個夠,要麼等麥收後自釀的新酒,要麼拿下伏羌把酒續上。
因此,動員的口號就是「拿下伏羌,酒囊灌滿。」
拿不下呢?喝西北風都沒有,現在乃春夏之際,學牛羊吃草去!
口號雖缺乏自己那時代有志青年們的乾坤大轉氣魄,忒酒囊飯袋了些。
但戰略意圖與戰術欺詐,直到現在情形來看,還沒有被識破。
西岸唐軍營寨舉動,令吐蕃兵看不懂。
都換旗了居然還悠悠哉營門大開,幾十個赤著胳膊的還蹲在岸邊洗野菜。
只是將領說了,唐人善于掩飾,越是表面清閑,越說明正在醞釀大動作。
果然,隨著一陣急促的鑼聲響起。
那幾十個洗菜的人,敏捷地跳上岸邊停泊的船只,使勁將連成一排的船陣撐離河岸。
水流作用下,那些用厚實木料連結的船陣開始飄動。
一頭還在對岸,一頭已經向東岸撲來。
船上的壯漢一待船陣卡在兩岸橫在河面上,立即拿著大錘躍起,跳下船來。
跑到東岸河灘,掄錘拼命地立樁,試圖固定船陣。
是浮橋!監視的吐蕃家兵很肯定。
早在這些人制作這些的時候,將領就帶人悄悄觀察過。
說這物什是浮橋,只是擺放位置不對。
現在位置對了,吐蕃將領的心也明朗了︰不就是想出其不意突然過河偷襲麼?
距離河灘不到兩箭地的樹林里,那八百奴兵如同青草叢中竄出的兔子,直沖浮橋去。
正忙活著架橋的幾十個壯漢,不以為這群不聲不響地沖過來的人是兔子。
不約而同丟下手里的大錘、木樁,跑得像見了狼似的兔子。
邊跑還邊喊︰「快跑,讓吐蕃兵發現了!快關門,快關門!」
營寨的大門沒能如願關上,感覺自己真變成狼的奴兵們喊殺喊打,早沖過浮橋闖入營。
有的掀帳篷,有的砍倒旗幟。
只見那些紛亂的人群,驚恐地四散奔逃,避之惟恐不及。
那五百吐蕃家兵隔岸看得真切,一聲吶喊翻身上馬,爭先恐後揮舞刀槍沖出營門。
都知道那浮橋不寬,並排過不了三匹馬,怕去晚了撈不到祭刀的。
「拿下伏羌,酒囊灌滿!」
也不知道是哪個先喊的,反正李卓遠部所在山溝歡呼雷動。
李卓遠跳上馬,第一個沖出山谷,沖向吐蕃營寨。
絲毫沒有覺得自己帶著群酒囊飯袋,該有點羞恥感。
還覺得自己距離灌滿一皮囊酒,喝得胃暖暖的機會越來越近。
確實也沒什麼值得羞恥的,那度數不高的水酒喝著不上頭。
嚼吧著寡淡的干糧喝個微醺,何樂而不為?
反正到了地頭,該喊「降者不殺」的時候,不會喊成「拿酒給我」就行。
首先暴喝「降者不殺」的不是東岸,而是西岸唐軍營寨內。
那些奴兵氣勢洶洶地闖入營內,確實掀翻不少營帳、砍掉不少旗幟。
也看到不少人來回奔走,可就是沒傷著一個人。
等他們覺得異樣,已經晚了!
站立處盡是厚厚的干柴草,還有濃郁的香油味。
往回跑?營門處早著塞了密實的、滿載干草的大車。
四散突圍?除了雙重圍柵,還有圍柵外邊手持弓弩的綠衣唐軍。
更可怕的是有些唐軍揮舞著火把,看情形只要有反抗者,這兒就是一片火海。
指望吐蕃家兵接應?他們連浮橋都沒來得及踏上,就火燒眉毛般撥馬回去了。
何況吐蕃家兵們處境更不妙!
為了防止敵方滲透,整個吐蕃大營把東岸這一段便于人馬通行處全涵蓋在內。
該塞的塞,能堵的堵,現在知道什麼叫作繭自縛。
抄襲後路的唐軍迅速佔據了這些地方,架起弓弩也不急于射擊。
而是貓戲老鼠般喊︰「下馬受降,違者處死!」
這叫什麼事,處理叛軍?
有自持箭術高超的吐蕃將領、悍兵,覺得是可忍孰不可忍。
馳騁間摘弓在手,只等一進射程就還以顏色。
箭矢破空聲響連綿,但凡張弓搭箭者紛紛落馬。
李卓遠放出一箭,回手將弩倒立,踩住踏環雙手拉弦,掛好鉤了再裝羽箭。
接著查看,哪個不要命的還張狂。
這是蹶張弩!剿滅索多嘟嚕部得來的,一共一百一十把。
記得清點繳獲的時候,李卓遠暗念阿彌陀佛,感謝佛祖保佑。
自己沒有像原時代智者青年們熱衷的那樣突啊突、沖呀沖。
否則自己那三百來號人,還不夠人家點名!
感謝罷佛祖,立即向佛祖借了些銅佛像、銅鐵之類的鐘磬。
或鍛打成護甲,或鑄成頭盔。我佛慈悲,香油也全借了。
還有今天朱圉山那鼓,也是借的。
以至于鄣縣等處吐蕃千戶查看損失的時候,確信實乃索多嘟嚕部手筆。
並言之鑿鑿地向探听消息的伏羌等地千戶保證︰肯定是索多嘟嚕那廝,如假包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