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十二章 碧雲觀

()第十二章碧雲觀

明前並不知道王夫人和父親背後盤算事。尋找網站,請百度搜索看書網

月余後,于先生和雲老女官結束了教習,先後辭別範府。說是能教給範小姐都已經教給她了。

離別時,明前又喜又憂,還有些離別傷心。喜得是知道自己學業已經過關了,憂是不知道未來還有什麼等著她。傷心是五年間,她與兩位師傅結下了深厚感情。尤其是與女先生于秀姑,是亦師亦友,成了親厚密友。

于秀姑見她淚眼婆娑,拉著手不舍得放開。便笑說,自己住中原欽州,非是天邊,將來肯定還會再見面一天。明前才收拾了離愁情緒。而後日子,她如往常一樣自行看書習字。

***

清明時分。

是明前亡母王玉貞夫人祭日。範明前從年前就準備好了去京郊碧雲觀做一場小型法事,為亡母王玉貞敬香禮事。順便也讓李氏去京郊平民墳場去掃墓。

四月二日祭日當天,明前拜別父親範勉,帶了養娘李氏,兩個大丫環和幾個小丫環婆子嬤嬤們,又帶了二十多名家丁護院,足足近百人。由範府二管事率隊,拉著兩車祭品和布施等物,浩浩蕩蕩地去了京郊碧雲觀。

碧雲觀是京城附近有名道觀。相傳道家老祖「老子」騎牛出關前,曾這里起程。看到這片土地青丘連綿,碧空里盤桓著一團團綠雲,覆蓋大地。老子感慨地說,「碧雲連霄,祥雲蓋世。此乃福瑞之兆,該是我道家道場。」

他弟子,便此蓋起了一座巍峨大觀,起名「碧雲觀」。經過千載經營,觀宇連天,香火如炊,良田萬畝,道士千人。與京城東黃崗寺並稱為大明朝僧、道兩大道場。

元熹帝獨尊儒術,但對于能「修仙成神,長生不老」道術,也極為傾慕。天子之母董太後,是個專信長生術居士。經常來碧雲觀敬香。碧雲觀都成了董太後家觀。

範勉夫人王玉貞生下女兒四年後就病故了,年輕折亡,家人憐惜,便求得關系,把她香火牌位供奉董太後專寵碧雲觀道場。想借著太後恩寵,也享香火。

馬車駛出範府,穿過京城。明前和兩個丫環小雨、雪瓏,坐頭一輛馬車里,望著道路兩旁街景。她看著城中街坊市景,民間百態,便覺得心胸開闊。她本來就山野間長大,從小滿山遍野地亂跑,見慣了自然美景。這五年養相府,鎖深閨,得到了潑天富貴。卻也像囚禁入籠中小鳥,再沒有飛鳥入林自由。

小雨也睜著一雙黑桃般大眼楮,渴望地看著車窗外。這丫頭也憋壞了。

出城之際,路過午門,卻遇到了讓人震驚事。

午門前大街上,赫然跪滿了一片黑壓壓人群。男女老少都有,一個個身披麻衣,哭喊哀嚎聲震天動地。堵得整個午門附近水謝不通。哭喊人群,足足上千人之多,不斷地向皇城方向哭喊跪拜,亂成一團。午門前站滿了穿官服差役,把守大門,對著哭喊跪地千余人置之不理。四周街市,站滿了嚴陣以待軍卒們。驅趕著周圍看熱鬧人們。場面很混亂。

範府諸人都嚇了一跳。管事面色凝重地率領車隊速地通過午門,出城了。馬車里範明前等人極震驚和不解。

一路無話,又行了半個時辰路程,進入郊區。

官道頭,青丘之頂,綠樹紅花隱映間,座落著一座古樸巍峨道觀。氣象森嚴,連綿百里,正是碧雲觀。官道上都是去碧雲觀進香車馬和行人,擁擠稠密。

官道車流忽然停下,前方傳來了陣陣喧囂叫罵聲。碧雲觀山門處像趕集似擠得水泄不通。眾人望去,竟是很多穿儒服儒生和學子們,正聚集碧雲觀山門前吵鬧不休。旁邊還有很多官兵,跟儒生學子們推推搡搡相互叫罵著。

兩撥人堵住了碧雲觀官道和大門,使進香車馬行人阻滯官路上。

範府管事忙去打探消息,不多時趕回來回稟。

「大小姐,前面出了點麻煩。一群儒生學子們逃到了碧雲觀,刑部衙門差役們正緝拿他們。他們堵住碧雲觀大門,我們不能進碧雲觀燒香了。」

明前奇道︰「儒生們犯了什麼案子?」

管事見事情隱瞞不過,壓低聲音說︰「大小姐听我說。近日,朝堂上有不少人聯合寫匿名信告了掌印司禮大太監和御馬持符大太監一狀!告他們濫用職權,污殺忠良,圖謀造反。還告他們鼓動皇上與韃靼刺爾和親,丟了大明朝臉。要皇上查處東廠和太監們。這些人本事奇大,把匿名狀子直接遞到了御前書房。卻被宮里大太監劉瑾伍懷德中途截下。反咬一口,說他們謀反。現和刑部正滿城抓捕這些匿名告狀人。已經抓捕了一百多位官員下東廠詔獄,嚴刑拷打,要他們招供幕後主使,還打死了多名官員。咱們剛才經過午門時,看到那一千多人跪午門喊冤,就是這些官員家眷,求皇上放人。」

「皇上怎麼不管?」明前大驚。

「皇上恐怕還不知道此事呢。」管事苦笑︰「大太監們蒙蔽皇上,奏折都不往皇上跟前遞,皇上可能不知道。所以那些官員家眷學生才集合了千人齊跪午門,要把事弄大,求皇上管管。不然,這些被抓官員們就是被打死也是白死。」

「眼前儒生學子們就是那些官員門生們。官府也要抓他們,他們听到了風聲,就跑到碧雲觀了。這是董太後經常上香道觀,盼著能被董太後遇見庇護。但是衙門差役也追到這。碧雲觀道士們也不想惹麻煩,就緊閉山門。咱們今天沒法燒香了。」

明前目光微閃,臉色凝重。

本朝年號元熹,不復開國盛況。百余年來,法紀廢馳,朝綱日紊,已漸漸有了衰敗之態。無熹帝很信任宦官,喜歡任用太監們監國監官。太祖曾下令宦官不準干政,但過了百年,已成了一張廢紙。太監們結黨營私,把持朝政,還把持「東廠」,靠著偵緝百官世族權力,經常扣政敵們一頂叛逆帽子,就消滅政敵並且抄家滅門。早已成了朝堂大患。

本朝有五名權傾朝野、紅得發紫大太監。分別是劉瑾、伍懷德,張寧府,李 ,寧中則五人,深得皇上信任。人稱「五虎」太監。

明前身為一個相國千金。有時候也听父親說起朝堂政事,或者由女先生于秀姑之口,知道幾分時政。

一位貴族女子往往要嫁給大族或名臣,締結兩姓之好。多多少少都得了解些朝堂中事。起碼,你要知道自己家族政治傾向,父親施政方向,以及未來要嫁夫君政綱派系。

于秀姑先生是前朝名儒于太師後人,是個站朝堂外人。平常不跟明前多談這些齷齪凶殘朝堂政事。但時間久了,與明前半師半友。言談時便不經意得放松了警惕,露出了些口風。

她對這些手握重權太監們很不以為然。臉上不透風景地笑說︰「太監麼,本來就是低賤服侍人人,身體殘缺,心性自卑。也沒家族後代,只得把滿腔熱心都放黃白之物,功名利祿上了。所以,一旦爬上高位,能把持朝綱左右皇上了。那便是雞犬升天,轉眼就變成了天底下狂妄自大人。行事偏執,不可估量,而且極度仇視正常人。御馬大太監劉瑾曾因為一個宮妃啐他一句,便尋隙殺了她一族。一語殺千人,世人常稱他喪心病狂,不可理喻。」

「明前,如果以後遇到了掌權大太監或他身邊人,一定要小心再小心,不可露出一點輕視之意,否則會惹來殺身大禍。」

明前牢牢記住了秀姑先生話。

而她父親範勉是正統儒生,是強烈反對太監們干政清流黨派黨魁之一。與五虎太監暗斗多年,五年前把有救女大恩司禮掌印大太監伍懷德義子崔長侍拒之門外,不準他登堂入室。由此可見他多麼痛恨五虎。

因此,明前如何不知道自家站得是什麼立場?又如何不知道父親仕途行得艱難。想到這兒,她心頭泛起一股燥熱。命令回府不去敬香了。免得惹上麻煩。

管事指揮著奴僕們拉馬車拐彎。但此刻後方涌來車馬越來越多,一時間調不了頭。路堵得死死。

這時候,從官道後方又沖過來一隊官兵。旌旗招展,人強馬壯。有上千人。他們強行沖散了人群,包圍住碧雲觀大門眾儒生和學子。然後揚鞭痛打。

儒生學子們轟然大亂。

一個人眼尖,認出了來人,高喊︰「不好,東廠錦衣衛來了!」

***

人們大吃一驚。

養娘李余娘,正指揮著馬車拐彎,听到東廠錦衣衛幾個字,胖臉變得煞白,像被鷹抓著兔子一樣,驚恐地逃回了馬車。她對錦衣衛有種揮之不散恐懼感。

明前也小心地掀開竹簾望去,心里霍得一跳。

後面趕上來果然是一群凶神惡煞錦衣衛。那青綠色錦衣衛官服,像撲天蓋日旗幟,漫天撒來。

錦衣衛是皇家御林侍衛,跟東廠不是一個體系。但東廠辦案時,總喜歡從錦衣衛里抽人手幫忙,而錦衣衛們跟著東廠辦案也能撈到好處,也愛跟東廠混做一勢。後來人們一看到錦衣衛出動,就知道東廠也到了。

駐扎京城錦衣衛南北鎮撫司總衙門錦衣衛是鮮衣怒馬,氣勢昂然,囂張得不得了。沖進書生和平民群里,像惡狼沖進了羊群,攪得人群大亂。

後面稍遠處,騎馬奔馳過來一些錦衣衛官員。人群簇擁著是一個清秀俊美年輕人。那人一襲麒麟補子白色曳撒官服。白衣刺繡著補子,刺繡著「麒麟流風」圖案。穿千道褶子曳撒,寬如扇形。整個官服銀光流動,光彩奪目。

明典規定「麒麟補子」,只有公、侯、駙馬、伯才能穿著。戲稱為一品麒麟。後來擴大到皇上欽賜給三品以上近臣們穿著。這個人年紀極輕,卻能穿著麒麟官服,明白人都暗自心驚。而且,他官服不是文官大紅絲紗羅服,也不是武官青綠錦繡絹紗服,而是銀白色。襯得少年白衣勝雪,氣質高潔,通身風流氣派。

那個人長像是光彩奪目。面容俊美,長眉帶彩,一雙單鳳眼眼角微微上挑,冷煞煞星眸,天生帶著三分風流之意。長像涓秀,身形縴細,像一個風度翩翩,斯文秀氣大家公子。

但他氣勢很冷硬。面容冷漠,眼神銳利,嘴唇輕抿得如刀鋒。看人時,目光如火如荼,清冷冷得刺穿人心,又**辣得奪人心魄。身形筆挺得猶如一桿迎風飄擲旗。身後帶著許多武將軍卒,卻如同眾星捧月,一月獨掛天庭。輝輝然浩浩然得奪人雙目。壓迫得周圍風景皆退去,只余下一個人**于天地間。

明前睜大眼楮,心砰砰地狂跳起來。全身止不都止不住地輕輕打顫。

她認識這個人!這個人赫然正是五年前河南隴中府小隴縣救過她,千里迢迢護送她上京少年長侍——崔憫。

竟然這里又遇見了他!明前驚呆了。

多年不見,他長大了。上次看見他時,他還是個十五歲少年。人冷漠,行事狠辣,像一把冰冷犀利刀。那時他還沒月兌離少年模樣。她還記得他後憤怒地瞪視著自己惱火模樣。

但是,五年後今日,他就像變成了另外一個人。他長高了些,容顏退去了稚女敕,姿容盛,氣度恬靜,眼光超然,臉上帶著怡人暖意,周身充盈著一股溫馨。變成了一個溫文爾雅年輕人。雖然穿著錦衣衛官服,戴墨絹帽,腰懸繡春刀,腳蹬粉底靴,一派武人裝扮。卻顯得他文弱優雅,像一枝使人憐惜盛開幽雅君子蘭。

但是,只有明前心里知道,這個人是心性凶頑劊子手,是個冷血酷吏!

她剛回到範府時,還因為他姿容太美,幼稚地懷疑他是個太監。後來問于先生,才知道「長侍」是皇上御書房職務名。不是太監。是沒品階御書房侍從。

這個位置可大可小,可上可下。可以說是不入流端茶倒水小侍從,也可以說是深受皇上寵愛心月復近臣。他跟東廠錦衣衛一起,可能是被皇上指派到東廠監案,也可能是東廠借去辦差。但無論哪一點,能皇上身邊廝守,能被指到東廠,都不是個簡單人物。而當時皇帝御書房里叫「崔憫」崔長侍,卻只有一個,就是東廠掌印大太監伍懷德義子。

老師說這個少年辦了「範勉失子之案」後一舉成名,橫空出世,成了全大明官場耀眼少年俊彥。後來他加入皇帝錦衣親軍,成為錦衣衛千戶,管轄著上千人隊伍。多次替皇帝出京辦差,幾乎次次都是毫無差錯報捷歸來。聲名顯赫,受封賞,成為元熹帝喜歡少年俊彥之一。義父權重,人又俊美無儔,是京城里風頭勁踏馬觀花美少年。

于先生含蓄地道︰「是明前救命恩人嗎?遠觀還成,近看不行。這種帶毒高嶺之花,遠遠眺望一眼倒是不錯風景。公主極喜愛他。」

已經有五年沒有見過他了。五年間讀書彈琴,風花雪月,使明前幾乎淡忘了相府外日子,那些小山村辛酸往事。但是此刻一看見這個人——崔長侍,她霎時間就覺得內心攪痛起來,猛然回憶起許多痛苦往事。這個人改變了她人生軌跡。她靠著車中遠遠地斜睨著他,秀眉緊蹙,緊咬櫻唇,一時間百感交集。

——冤家路窄。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