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第078章 擴戶運動和王搞錢

不過,人總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既然不能動先皇制度,那就動宰相。

李隆基斷然拋棄張九齡,選擇了李林甫。其中的原因之一,便是為了改變皇帝在錢財上受制于宰相的窘境。

其實李林甫能夠任相十九年,專政十六年,根本原因並不在于他那些「欺上騙下、口蜜月復劍」陰謀詭計,而在于他懂得「善養君欲」。

《舊唐書》把唐玄宗和李林甫之間的需求關系說的無比透徹︰

上在位多載,倦于萬機,恆以接對大臣拘檢,難徇私欲,自得林甫,一以委成。故杜絕逆耳之言,恣行宴樂,衽席無別,不以為恥,由林甫之贊成也。

皇帝想用錢,李林甫不僅不加以規勸,而且「舉雙手」贊成,他迎合「君欲」,大開國庫之門,東挪西欠,加征賦稅……罔顧百姓死活,為皇帝用錢提供一切便利,即所謂「善養」。

不受制約的貪欲從來都是難以滿足的。

盡管李林甫極力配合,已經做得夠「哥們」了,但李隆基依舊覺得,用起國庫里的錢來,還是有些不太方便,國庫的錢也太少,忒不經用。

李隆基為此想出了兩大高招︰設立皇宮「小金庫」和廣闊財源。

前一招好辦,在興慶宮里建一座金銀府庫即可,但後一招的搞錢就十分有難度。

不過,大唐真是人才濟濟,這個難題難不倒那些有心的「才子」,早在開元中期,有一個曠世能人就已經想出搞錢的妙計神招來了。

在後世研究「唐朝中央財政體制」的學者們眼中,這個人是無論如何也繞不過去的,也是後世學者們推崇備至的偶像級人物,被學者們吹捧為「著名的、具有獨特經濟之才的、富有改革精神的理財家。」

此人也正是李隆基曾經十分依賴的斂財有道的得力干將︰宇文融。

……

開元年間,土地兼並就已經十分嚴重,均田制破壞殆盡,廣大貧苦農民被沉重的官府賦役所逼,不堪負重。

為了上交稅賦,很多老百姓根本吃不上自己「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種下的糧食,他們吃的是山里的白蟹刺和草根樹皮。

橫征暴斂下,老百姓自己辛勤種下的糧食即使全部上交官府,也交不齊官府規定的賦稅。

因為道理很明顯︰門閥世家沒有大肆兼並土地和人口沒有膨脹之前,一人能夠分得兩百畝田地,交兩百畝田地的稅。這樣不存在什麼問題。

但隨著土地兼並和人口的增多,老百姓一人只能分三四十畝的田地,卻依舊要交原來兩百畝田地的稅。

因為租庸調制是以人為征收對象,而不管人均田地的多寡,稅賦是朝廷定制,雷打不動的。

這其間,老百姓那三四十畝可憐的土地還要不斷遭到官府、豪強的兼並侵佔,最終導致老百姓的田地越種越少,終至所剩無幾。

老百姓哪里交得起遠超負荷的沉重賦稅,為了交稅,有些人甚至把自己的兒女插上草標,像一只小牲口一樣牽去大街上出賣。

活不下去老百姓便紛紛逃離原籍,淪為「浮人」,即為李瑯和清江村村民這樣的流民。

人口大量流失,國家稅收自然就受到極大影響。

皇帝可以不顧老百姓的死活,因為他在深宮中看不到,或不願意看到。但皇帝卻不能沒錢花。

所以,皇帝開始著急了。

這時候,後世學者們的偶像、「偉大的」宇文融應時而生,他毅然站了出來,急皇帝之所急,忠心耿耿地表示願為皇帝排憂解難。

此人既不知道治標,也不知道治本,更不懂得去思量、革新土地制度,而是搞了一個「三位四元」的財政改革,以及一個勞什子的「擴戶運動」。

「開元中,有御史宇文融獻策,括籍外剩田」……「以宇文融充使,括逃移戶口」……

但宇文融卻非常清楚︰稅賦就是民脂民膏,是從老百姓身上壓榨出來的。你不榨,它不出。所以他就把老百姓往死里榨,人死之前也要榨出最後一滴油出來。

老百姓逃亡,宇文融就追著逃亡的老百姓編戶要稅賦,檢查戶籍以外的隱瞞土地,美其名曰「擴戶勸農」。

對窮苦老百姓來說,除非一死之了,要不然這稅賦是一定要交的,天涯海角也逃不掉。

夠狠啊。

這樣一來,國家稅賦增多了,朝廷一年多收了幾百萬貫。當然,皇帝也滿意了,將宇文融官拜黃門侍郎,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至于老百姓要死要活,高高在上的統治者們又怎麼會去多加關心呢。

「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的黃巢生晚了,要不然可能早在開元年間,宇文融全家無論男女,不分老幼,悉數會被農民起義軍納入巨舂,磨成肉糜,吃進肚去,變成大/糞。

《舊唐書•食貨志》還記載了一個叫王的牛人,他毛遂自薦要為唐玄宗查地征稅。

王似乎是財神爺轉世,他搞錢有方,每年「進錢百億」,實際這些錢都是他變相從老百姓身上盤剝壓榨出來的。

王實在是太會搞錢了,姑且把這個喚作王的牛人名副其實地尊稱為「王搞錢」。

那這個「王搞錢」自薦搜刮來的那麼多錢都用到哪去了,史稱,「供人主宴私賞賜之用」,這里的「人主」就是唐玄宗,搜刮來的巨額民脂民膏,全讓唐玄宗花在後/宮上了。

……

天寶年間,宇文融已經橫死嶺南,報應不爽。但「王搞錢」依然活得很滋潤,而且不是一般的滋潤,是十二分的滋潤。

如今,「王搞錢」身兼京和市和糴使,戶口色役使,京畿、關內道黜陟使等二十余使。並兼任御史台御史中丞,戶部侍郎,每年為皇帝搜刮大量財物,極受李隆基的信任。

偏偏李瑯的前程將會跟這個「王搞錢」緊緊聯系到一起︰

李隆基打算把李瑯安排在這位身兼20多個職位的「王搞錢」手下當一個地方上的「勸農使」,隸屬戶部下屬的戶部司,為皇家小金庫搞錢,把李瑯培養成為遭萬民唾罵、恨不得食肉寢皮的「李搞錢」。

別的農民千方百計地逃亡他鄉,而清江村的村民卻「以德報怨」地想返鄉種田,這是多麼大的反差。

那麼,制定和實施這個歸鄉計劃的李瑯顯然足以擔當地方勸農使「要職」。

……

「仙長以為如何?」

昨日,在三清殿,皇帝向玄元老道說出了他對李瑯職司安排的想法後,又笑著詢問玄元老道。

「陛下聖明,流民歸鄉擔當勸農使真乃傳世佳話,李瑯為天下流民做出了極好的表率……只是,貧道竊以為,李瑯頗懂武略,當勸農使是否會埋沒他的兵事才能?」

玄元老道小心翼翼地淺笑道。

見皇帝出人意料地無意降罪于李瑯,玄元老道大大松了一口氣,但又緊接著隱晦地為李瑯爭取起兵權來。

「仙長言之有理。李瑯以邊功論賞,朕自會對此有所考慮。」皇帝笑道。

……

李瑯走進了寬闊的興慶殿,站在兩班朝臣中間,向皇帝行禮︰「臣李瑯叩見陛下。」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