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一卷 第077章 皇帝要花錢

「……三年歸夢,兩眼鄉愁。愁腸百轉,悔不當初。矗立南望,極目千里,消凝悵望,時時自語。清淚滿,蕭蕭華發盈頭……歲月如奔箭,屈指又一春,雁過寒雲草葉黃,愚民塞外盡思鄉……愁舊花濺淚,悔昔鳥驚心……

馬嘶大漠明劍戟,誓斬樓蘭獻未央……流民本是農桑客,只念春深欲種田。」

李瑯求賀知章代呈皇帝的這份奏章的措辭似乎有些煽情。

李瑯重點強調清江村村民背井離鄉後對當年之事的深切悔恨,寄身塞外草原時的刻骨思鄉,以及誓用「斬樓蘭」的功勞獻于君王,以贖當年之罪,並明確表示別無他求,只想回到中原故國種田。

奏章卻刻意淡化了當年違抗皇命,和現今大膽劫持靜和公主,擅自出擊突厥王庭的諸多欺君之罪。

李瑯這麼說,完全是出于自保,李瑯總不能自己強調自己有罪吧,那不是沒事找抽嘛。

當然,李瑯之所以敢于向皇帝如實稟告回歸計劃,很大程度上也是在有恃無恐。

李瑯幾乎可以肯定,以他攻滅後突厥的顯著功勞,皇帝即使不封賞他,至少也不會殺他。

因為皇帝應該十分清楚︰殺害一個剛剛立下汗馬功勞、聲名傳遍京畿地區的功臣,會嚴重影響他的道德聲譽,讓邊關將士和士民百姓寒心,進而危及他的統治根基。

不過,皇帝不殺李瑯,卻有可能會無視清江村流亡村民的正當要求,甚至不但不許流亡村民回鄉,反而讓契丹汗帳出兵殺死這些村民。

為了皇家的利益和尊嚴,不能排除皇帝會這麼做。

所以,為了安全起見,李瑯並沒讓清江村村民隨同他一起回京,反而讓他們趕著牛羊全部北遷入室韋塞曷支部,讓他們預先離開契丹人的地盤。

室韋人居于契丹以北的廣漠區域。呼倫貝爾高原一帶,俱倫泊湖四周,包括後世的庫頁島,都有室韋人活動。不過室韋人的社會制度很低級。

沒有最低,只有更低,大唐是封建制,契丹好歹也是個奴隸制,而室韋人卻還呆在原始公社階段晃悠。

室韋人沒有可汗,部落首領稱作「莫賀弗」。他們雖然部落眾多,卻是零星撒落,一盤散沙,在唐代名不見經傳。

但室韋人的後代非常威風︰後來名震亞歐大陸的蒙古,即是室韋蒙兀部西遷後發展形成。

室韋人跟大唐之間隔著突厥和契丹,與唐並無直接軍事沖突,但長期處在西部的突厥王庭統治之下,突厥可汗派遣「吐屯」統治室韋,在室韋強掠青壯,強征牛羊,室韋人因此十分痛恨突厥。

所以當李瑯、劉子陵跟塞曷支部落的首領哈昆商量用三千頭牛羊交換一支200室韋騎兵的指揮權,並聲稱能夠攻滅突厥王庭,為室韋人一雪前恥時,頭腦沒有中原人那麼多彎彎繞的哈昆當即便讓他的一個兒子領兵前來相助。

李瑯在攻滅突厥王庭後,已經按約從繳獲的牛羊中分出三千頭,在後世外蒙古境內交給了室韋人。

……

昨日,經過玄元老道事先打了「預防針」後,李隆基看到李瑯那份奏章時,心里並沒有多大的憤怒,也不準備降罪于清江村村民,他反而生出一種猜測得到證實後的小得意。

皇帝的自信再次得到滿足︰盡管年紀漸長,但大唐乾坤仍在他的袖中,沒有人能逃過他的雙眼。

唐玄宗曾經是一個能夠明白民生多艱的皇帝,開元年間治蝗之時,他當著百官的面說過一句話︰

「蝗蟲食民之五谷,如食朕之肺腑。」

先不管李隆基說這句話是不是在逢場作秀,光看李隆基以一個皇帝的身份,卻能夠說出這樣一番話來,就說明他心中多少還是有點「民生」的概念,懂得由民生聯系到家國朝廷。

古代君王雖多,但能夠真正認識到「民為邦本」的也就只有楊堅、李世民等寥寥數人而已。也正是因為他們能夠或多或少地認識到這一點,才使中國走上了五千年歷史上的最高峰︰隋唐。

李隆基看了奏章後,在怎麼處置和封賞李瑯這件事情上,他由李瑯的流民身份想到了自己的享樂需求上來。

「流民」和「享樂」本來是風馬牛不相及,甚至還是完全相反的兩件事。

但皇帝把它們聯系到一起,卻不是突發奇想,而是有著極其深刻的原因,里面還夾雜著一個人,一個皇帝曾經非常倚重的人。

……

現在的李隆基想要享樂,想要養美人,想要宴樂歌舞,想要大肆賞賜愛妃寵臣……

史載,天寶年間,唐玄宗「恣行宴樂、衽席無別,不以為恥」。

這是唐玄宗自開元二十九年得到楊玉環後,在宮中和楊玉環及她的三個姐姐︰韓國夫人、秦國夫人、虢國夫人共同鬼混的真實寫照。史稱「三人皆有才色,上呼之為姨,出入宮掖,並承恩澤,勢傾天下。」

《資治通鑒》稱這三位國夫人家里「競開第舍,極其壯麗,一堂之費,動逾千萬;既成,見他人有勝己者,輒毀而改為。虢國尤為豪蕩。」

這種奢靡無度的情形,連杜甫這樣的老實人也實在看不過眼了,老杜氣憤之下,喝了幾杯小酒,壯著膽子寫詩譏斥虢國夫人「淡掃蛾眉朝至尊」。

當然,老杜要是沒喝酒,他絕對不敢這麼說。

美人們花費的錢是從哪里來的?都是唐玄宗不吝賞賜的。那唐玄宗的錢又是從哪里來的?大唐國庫。

國庫里的錢又哪能隨便就拿得出來,要知道,大唐國庫的開支日益龐大。別的不算,先算算軍費開支。

據《資治通鑒》記載,開元初,軍費開支只有二百萬貫,而到開元末年,卻猛增到一千萬貫。天寶元年,兵費開支是布匹一千二百萬匹,糧食一百九十萬斛,也相當于一千萬貫。天寶末年,又在一千萬貫的基礎上增加了四五百萬貫。

國庫在入不敷出,哪還有余錢給皇帝大手大腳地亂花一氣。

如果張說、張九齡在相,李隆基想這樣干,那是斷斷行不通的,他們不但要拼死力諫,而且也不會給李隆基這麼多錢任他肆意揮霍。

因為,由于擔心皇帝胡亂花錢,以致國力枯涸,勤儉養民的太宗皇帝早就定下制度︰皇帝從國庫中拿錢,必須通過宰相準許。這是大唐不可動搖的國策之一。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