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七十七章 最高機密(下)

()雖然叫特殊研究所,但其實這里是一個很大的科研機構聯合體,說是一個綜合的科研院校也不為過。

因為研究人員很多都是新手,大多數只是落魄書生,以前根本沒搞過啥科研工作,因此說是研究,更準確的說是研讀,因為這些第一代科研人員的素質很低,他們存在的意義,更多是利用自己認字多,理解能力強的優勢,去重新學習研究李志高提供的各種詳細技術資料,並盡快掌握李志高弄來的各種先進設備的用法。

說白了,李志高這個研究所現在走的,就是當初共和國走的那條老路,也就是引進學習、消化吸收、模仿山寨這條路,這種模式對技術積累或許沒多少好處,還會因為底蘊不足而缺乏自我創新能力,但卻能夠迅速形成生產力,早日推出類似的山寨產品。至于技術積累,這些李志高決定以後從後世搜集相關的全面資料,建一個圖書館之類的,然後弄個學校慢慢教新人,倒是不必因噎廢食,為了積累而放慢速度。

反正李志高有後世的科技支撐,也不怕技術斷層不斷層,只要這些第一代的科研工作者能不斷吸收模仿,能山寨出點類似的東西,他就很滿足了。

正因為這第一代科研人員水平比較低,基礎知識比較差,所以研究所里各個具體研究部門的名字以及研究方向,也都是大而泛之。像重工業研究部,輕工業研究部,農業研究部,輕武器研究部,重武器研究部,飛行器研究部,電子工業研究部等等等等,都能體現這種泛性趨勢。

這其實也好理解,就好比我們學習,剛開始上學,比如小學中學的時候,學的東西都很基礎,也很廣泛,比如小學里就沒有物理化學,而只有一個自然課,而自然課里包含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等基礎知識,而等到了初中,就會有數理化等科目,但依然多是基礎知識,深奧的東西不會教,而等你到了高中,你會發現那些數理化的基礎定理還是那些,但卻更加的深奧,更多需要學生自己去深入探索跟理解。很多學生為初中數理化不錯,到了高中就學不好,便是這個道理。

基本上,李志高後世的學校所教,高中以下的課程,比如初中生,學的基本都是十九世紀就有的知識,只不過後世更深奧,更全面跟準確了一點罷了,而這些窮秀才出身的研究員呢,此時的水平就好比是剛上初中的初中生,還是那種自然課沒學好的初中生,所以就得補課,加速突擊現代搞來的中學技術。

換句話說,這些科研人員,就等于直接上了一個教授專業技術的初中,名為科研人員,實際就是一群初中生的水平!

不管怎麼說吧,這些人由于大多數都已經成年,卻又年齡不太大,理解力很強,在接受現代教育之後,加上他們自己的學習熱情,進步的確神速,而他們有詳細的技術資料跟現代的設備,要重現或者山寨現代技術,也不算太困難。

在這麼多研究部門中,目前最受李志高重視的,無疑就是重工業研究部了。

重工業研究部,顧名思義,就是研究重工業的,一般而言,像能源電力,鋼鐵生產,機械制造以及化工制造等等,都可以屬于這個部門。事實上,重工業研究部,下面的確分了很多科,比如鋼鐵科、化工科、機械制造科、能源科等等,可以說是一個分類很大的部門。

光看這些科室的名字,大概就能明白不同科室的研究方向,這些研究科對李志高來說也是有偏向或者說重點的,像現在,李志高重點關照的對象,無疑就是鋼鐵科以及能源科。

當初把軍營工廠啥的都設置在馬鞍山,李志高擺明了就是要建設重工業基地,特別是建設大型鋼鐵廠,畢竟此時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能力,很多時候就是衡量一個國家的年鋼鐵生產能力。

之前,李志高剛來不久,地位還不穩,一直隱忍,實行的是先軍模式,先一邊倒騰輕工業品賺錢,一邊發展軍事力量,等好不容易滅了最有威脅的巡防營,在太平府站穩了腳跟,他這才建設了這個核心工業區,開始發展他籌謀已久的重工業基地,準備大煉鋼鐵。

既然能來回穿越現代,那煉鋼鐵的技術以及設備等方面,根本就不是問題,最大的問題就是缺乏合適的技術工人以及理解這些技術的工程師,而在這個核心工業區,鋼鐵科的科研人員,其實就是研讀鋼鐵科技的工程師,至于技術工人,則在工業區緊張的磨練技術。

目前,鋼鐵科的人主要研讀的,都是李志高提供的高爐煉鐵以及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法。

高爐煉鐵不說了,純氧頂吹轉爐煉鋼法,這是後世主流的煉鋼方法,此時卻還沒出現之所以弄這種此時還沒出現的先進煉鋼法,是因為這種方法生產效率更高,產鋼的質量更好,當然,更重要的是這種煉鋼爐更容易弄,畢竟後世的共和國鋼鐵工業產能過剩,有太多鋼鐵廠要被關停,很多中小型煉鋼爐都要下馬,而這些中小型的煉鋼爐,幾乎都是純氧頂吹轉爐。

因為有全套的技術當參考,煤炭、鐵礦石之類的儲備也已經有不少,加上李志高催的急,所以早在十天前,鋼鐵科的人員已經配合技術工人一起,成功復原,或者說復工了一台3噸的小型堿性純氧頂吹轉爐。

由于這台小型轉爐都是全自動化電腦控制,技術水平很高,因此到目前為止運轉良好,出鋼的水平也過的去,不過因為還沒有建立起高爐,所以原料都是早就收集的廢鋼,所以產能並不高,目前只有1噸多的產能,更多是為了積累經驗,培養合格的工人。

其實,李志高買的轉爐可不是這麼一套小型轉爐,他足足買了12套,分別是三台3噸的,三台20噸的,三台50噸的小型爐,以及三台150噸的中型轉爐,可以說儲備相當豐富,就等工人培養出來以後再徐徐增產。

而到了現在,用後世的技術以及材料興建的一千立方的高爐已經建設完畢,各項檢查也都基本完成,就差點火開爐了。

如果一切順利,這個高爐一旦投入使用,最高可以日產兩千噸生鐵,就算保守一點,日產一千噸也沒啥問題,到時候這部分生鐵一部分可以直接進入鑄造廠,另外一部分可以直接進入煉鋼廠,直接進入新開的轉爐里煉鋼。

李志高有那麼多轉爐,又已經有了部分經驗,而且煉鋼爐都是自動化很高的電腦控制,根本不愁增產,可以這麼說,目前制約鋼鐵產量最大的問題就是高爐,一旦高爐開工,一切又都嚴格按照操作手冊去做,大煉鋼鐵是一點問題都沒有。

在這方面,李志高這些人雖然水平不行,但條件卻比後世共和國剛建國那時候好太多,毫不客氣的說,因為有了電腦的精確控制,就算黑非洲那些文盲難民都能搞出鋼鐵,更不用說這些識字率不錯,又一向嚴謹的華夏讀書人了。

當然,鋼鐵工業不是只有高爐跟轉爐就行的,其他像電力供應,煉焦廠,水泥廠,高溫材料制備廠,液態空氣分離廠等配套廠,也都要建立,這是一個系統的工程,好在有後世的技術跟設備支持,按部就班照貓畫虎的來,要搞好這些並不算困難。

可以這麼說,這些水平很低的人,等于是按照前人早就走過的寬敞水泥路,在黑夜中拿著手電筒在小心前進,他們之所以小心,只是因為沒走過,並非是這條路很難走。

「也就是說,按照你們目前的情況,明天就可以讓高爐開火?」李志高對一個臉色發紅,剃了個大光頭,年齡剛到三十歲的人道,「馬工,你有把握麼?」

那個被稱呼為馬工的人一臉興奮的搓搓手︰「首長放心,我們已經進行了多日的聯合攻關,高爐也足足檢查了三十五次,可以說一切準備就緒,各種情況都想到了。而我們想到的各種突發狀況,您給的那份手冊里居然都有,甚至我們沒想到的情況手冊里也都標明了,並且也都有相關的處理辦法。再加上您背後的技術人員給我們不少解答,我們現在已經有足夠的信心讓那座高爐點火開工!」

「這樣啊。」李志高笑了笑,「既然你們已經有了計劃,就按照計劃行事吧。」

「那您能親自來剪彩麼?」那個馬工興奮的問。

「你們的計劃是什麼時間開爐?」

「當然是明天一早。」馬偉才下意識的掏出懷表一看,繼續道,「按照西洋的算法,是凌晨五點。」

「凌晨五點啊,那就算了吧。」李志高笑著搖頭,「明天我還有別的事兒,五點鐘我趕不過來,而且我要是來了,你們徒增緊張,反而不美,倒不如你們自己穩穩當當的做。反正當初早就說了,各部門一切先優先照顧你們,不會有問題的。再說真要有問題,我在場豈不是更危險?到時候你們是先忙著照顧我啊,還是先忙著處理問題?」

「嘿嘿,說的也是。」那個馬工模了模光頭,一臉的憨笑,一點也看不出來,這家伙居然還是光緒30年的秀才,這麼一算,他當時考上秀才的時候才24歲,的確算青年才俊了。

事實上,這個叫馬偉才的人,就是當初去李志高軍營給他第一批團練兵講課的老師之一,後來留下的老師中也有他。

這家伙雖然有那麼點小才學,但為人十分清高自傲,後來家道中落後,就一直胸懷大志兼滿腔憤懣,因此他是最早投靠李志高的人。後來因為對科學感興趣,听信了李志高的科技強國的大忽悠,就來了這里當高級研究員,算是這第一批人中學識比較高,學習能力也比較強的人了。

他帶的徒弟或者說助理研究員,也是最好學的一個團體,他所帶的團隊,也是這里研究進度最快的一個團體之一,當然,馬偉才同時也是李志高搞的那個光榮黨的第一批黨員,可以說是李志高真正的鐵桿粉絲。

事實上,這個研究所的所長雖然是李志高兼任,但實際主持工作的副所長卻有兩個,而馬偉才就是那兩個副所長之一,並且是主管技術考核的所長,另外一個叫蘇信的副所長,更多是負責安全保衛,幾率考核以及生活輔助等工作。

「對了,明天你們五點就開爐沒錯吧?」李志高忽然道。

「是啊。」

「那開爐啥的,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按照手冊,升溫,填料之類的全做下來,怎麼也得四五個小時吧。」

「開爐期間你都要在場?」

「那倒也不用,只要一開始的升溫填料階段沒什麼問題,運行穩定之後,我就不用全程在場了,畢竟我這邊還有不少事兒,還得弄轉爐。」

「這樣啊,那還來得及。」李志高笑了笑,「這樣,等你們的高爐開火以後,如果運行穩定的話,你就別管轉爐的事兒了,先給我打個電話吧,出工業區一趟。」

「出去?」馬偉才驚訝的張大嘴巴,「干嘛要讓我出去?是出什麼事兒了?」

「別緊張,是好事兒來著。」李志高笑著道,「我們光榮黨明天中午要增加一個新會員,這個人比較重要,對我們光榮黨以後的發展很有用,所以你要是有空,也過來出席一下入黨儀式吧,認識認識人,順便下午還可以看一下閱兵式,就當放假吧,當然,你身份特殊,掌握著我們的最高機密,保密紀律還是要遵守的,出去後不該說的別亂說。」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