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三十三章英布 (求點推收賞評)

如果項羽沒有因為誰是「關中王」與後來被稱為漢高祖的劉邦發生爭執,楚義帝熊心就沒有必要介入項羽因為誰是「關中王」與後來被稱為漢高祖的劉邦之間發生的爭執。

如果楚義帝熊心沒有介入項羽因為誰是「關中王」與後來被稱為漢高祖的劉邦之間發生的爭執,項羽也就不會因此對于楚義帝懷恨在心。

如果項羽沒有因此對于楚義帝熊心懷恨在心,自然而然就不會安排部將英布出馬襲擊楚義帝熊心。

英布(?∼前196年),秦末漢初名將。六縣(今安徽六安)人,因受秦律被黥,又稱黥布。初屬項梁,後為項羽帳下五大將之一,封九江王,後叛楚歸漢,漢朝建立後封淮南王,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前196年起兵反漢,因謀反罪被殺。

英布是皋陶後裔,乃皋陶五十九世孫,是秦代的六(今安徽省六安市)人,小時候,有位客人給他看了相說︰「當在受刑之後稱王。」到了壯年,犯了法,被判處黥刑。英布愉快地笑著說︰「有人給我看了相,說我當在受刑之後稱王,現在,大概就是這種情形了吧?」听到他這麼說的人,都戲笑他。所以又稱黥布。英布後來被帶到驪山當役徒,修築秦始皇陵墓,英布專和罪犯的頭目、英雄豪杰來往,其後帶領一些人逃到其它地方成為盜賊。

陳勝起義時,英布就去見番縣令吳芮。並跟他的部下一起反叛秦朝,聚集了幾千人的隊伍。[5]章邯消滅了陳勝、打敗了呂臣的軍隊之後,英布就帶兵北上攻打秦左、右校的軍隊,在清波打敗了他們,就帶兵向東挺進。听說項梁平定了江東會稽,渡過長江向西進發,陳嬰因為項氏世世代代做楚國的將軍,就帶領著自己的軍隊歸屬了項梁,向南渡過淮河,英布、蒲將軍也帶著軍隊歸屬了項梁。項梁率師渡過淮河向西進發。攻打景駒、秦嘉等人的戰斗中。英布驍勇善戰,總是列于眾軍之首。項梁到達薛地,听說陳勝的確死了,就擁立了楚懷王。項梁號稱武信君。英布為當陽君。項梁在定陶戰敗而死。楚懷王遷都到彭城。將領們和英布也都聚集在彭城守衛。正當這時,秦軍加緊圍攻趙國,趙國屢次派人來請求救援。楚懷王派宋義擔任上將軍。範曾擔任末將軍,項羽擔任次將軍,英布、蒲將軍都為將軍,全部歸屬宋義統帥,向北救助趙國。[8]項羽派英布率先渡過黃河攻擊秦軍,英布屢立戰功佔有優勢,項羽就率領著全部人馬渡過黃河,跟英布協同作戰,于是打敗了秦軍,秦將章邯投降後,項羽帶領著軍隊向西到達新安,又派英布等人領兵趁夜襲擊並活埋章邯部下二十多萬人。到達函谷關,不得入,又派英布等人,先從隱蔽的小道,打敗了守關的軍隊,才得以進關,一直到達咸陽。英布常常擔任軍隊的前鋒。

在公元前206年項羽分封天下時,立英布為九江王,定都于六,統治九江(郡治壽春,今安徽壽縣)、廬江(郡治舒縣,今安徽廬江西南)二郡。同年諸侯們都離開項王的大本營,各回到自己的封國。項羽擁立懷王為義帝,遷都長沙,卻暗中命令九江王英布等人,在半路上偷襲他。這年八月,英布派將領襲擊義帝,追到郴縣把他殺死。開始後,公元前205年,齊王田榮背叛楚國,項王前往攻打齊國,向英布征調軍隊,英布托辭病重不能前往,只派將領帶著幾千人應征。劉邦在彭城打敗楚軍,英布又托辭病重不去輔佐楚國。項羽因此怨恨英布,屢次派使者前去責備英布,並召他前往,英布越發地恐慌,不敢前往。項羽正為北方的齊國、趙國擔心,西邊又憂患劉邦起兵,知交的只有英布,又推重英布的才能,打算親近他、任用他,所以沒有攻打他。漢三年,劉邦攻打楚國,在彭城展開大規模的戰爭,失利後從梁地撤退,來到虞縣,對身邊親近的人說︰「像你們這些人,不配共同謀劃天下大事。」負責傳達稟報的隨何近前說︰「我不理解陛下說的是什麼意思。」劉邦說︰「誰能替我出使淮南,讓他們發動軍隊,背叛楚國,在齊國把項王牽制幾個月,我奪取天下就萬無一失了。」隨何說︰「我請求出使淮南。」劉邦給了他二十人一同出使淮南。到達後,因為太宰作內主,等了三天也沒能見到英布。隨何趁機游說太宰說︰「英布不召見我,一定認為楚國強大,漢國弱小,這正是我出使的原因。使我得以召見,我的話要是說的對呢,那正是英布想听的;我的話說的不對呢,讓我們二十人躺在砧板之上,在淮南廣場用斧頭剁死。以表明英布背叛漢國親近楚國之心。」太宰這才把話轉告淮南王,淮南王接見了他。隨何說︰「漢王劉邦派我恭敬地上書英布駕前,我私下感到奇怪的是,您為什麼和楚國那麼親近。」英布說︰「我面向北邊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隨何說︰「大王和項王都列為諸侯,北向而以臣子的身份侍奉他,一定是認為楚國強大,可以把國家托付給他。項羽攻打齊國時,他親自背負著築牆的工具,身先士卒,大王應當出動淮南全部人馬,親自率領著他們,做楚軍的前鋒,如今只派四千人去幫助楚國。面北而侍奉人家的臣子,本來是這個樣子嗎?劉邦在彭城作戰,項王還未曾出兵齊國,您就應該調動淮南所有的人馬,渡過淮河,幫助項羽與劉邦日夜會戰于彭城之下。您擁有萬人之眾,卻沒有一個人渡過淮河,這是垂衣拱手地觀看他們誰勝誰敗。把國家托付給人家的人,本來就是這個樣子嗎?您掛著歸向楚國的空名。卻想扎扎實實地依靠自己,我私下認為大王這樣做是不可取的。可是,您不背棄楚國,是認為漢國弱小。楚國的軍隊即使強大,卻背負著天下不義的名聲,因為他背棄盟約而又殺害義帝。可是楚王憑借著戰爭的勝利自認為強大,劉邦收攏諸侯之後,回師駐守城皋、滎陽,從蜀、漢運來糧食,深挖壕溝。高築壁壘。分兵把守著邊境要塞,楚國要想撤回軍隊,中間有梁國相隔,深入敵人國土**百里。想打。那麼又打不贏。攻城又攻不下,老弱殘兵輾轉運糧千里之外;等到楚**隊到達滎陽、成皋,劉邦的軍隊卻堅守不動。進攻又攻不破,退卻又逃不出漢軍的追擊。所以說楚國的軍隊是不足以依靠的。假使楚軍戰勝了漢軍,那麼諸侯們自身危懼,必然要相互救援。一旦楚國強大,恰好會招來天下軍隊的攻擊。所以楚國比不上漢國,那形勢是顯而易見的。如今您不和萬無一失的漢國友好,卻自身托付于危在旦夕的楚國,我私下替您感到疑惑。我不認為淮南的軍隊足夠用來滅亡楚國。只要您出兵背叛楚國,項羽一定會被牽制,只要牽制幾個月,劉邦奪取天下就可以萬無一失了。我請求給您提著寶劍歸附漢國,劉邦一定會分割土地封賜大王,又何況還有這淮南,淮南必定為您所有啊。因此,劉邦嚴肅地派出使臣,進獻不成熟的計策,希望您認真地考慮。」英布說︰「遵從你的意見。」暗中答應叛楚歸漢,沒敢泄露這個秘密。這時,楚國的使者也在淮南,正迫不及待地催促英布出兵,住在賓館里。隨何徑直闖進去,坐在楚國使者的上席,說︰「九江王已歸附漢王,楚國憑什麼讓他出兵?」英布顯出吃驚的樣子。楚國使者站起來要走。隨何趁機勸英布說︰「大事已成,就可以殺死楚國的使者,不能讓他回去,我們趕快向漢靠攏,協同作戰。」英布說︰「就按照你的指教,出兵攻打楚國罷了。」于是殺掉使者,出兵攻打楚國。項羽派兵打敗英布,英布逃到劉邦那里。淮南王到時,劉邦正坐在床上洗腳,就叫英布去見他。英布見狀,怒火燃胸,後悔前來,想要自殺。當他退出來,來到為他準備的賓館,見到帳幔、用器、飲食、侍從官員一如劉邦那麼豪華,英布又喜出望外。]後來英布派人到九江招攬了舊部數千人,加上漢王撥了一些軍隊給他,他的勢力又恢復了一些。公元前203年,劉邦封英布為淮南王。公元前202年,英布率軍到垓下會合其他漢軍打敗項羽,項羽不久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殺身亡。

項羽死後,劉邦稱帝,淮南王英布成為異姓諸侯王之一。英布以六為都城(今安徽六安),治下的地區包括九江、廬江、衡山、豫章等郡。[28]漢十一年(前196),高後誅殺了淮陰侯,因此,英布內心恐懼。這年夏天,漢王誅殺了梁王彭越,並把他剁成了肉醬,又把肉醬裝好分別賜給諸侯。送到淮南,英布正在打獵,看到肉醬,特別害怕,暗中使人部署,集結軍隊,守候並偵察鄰郡的意外警急。英布寵幸的愛妾病了,請求治療,醫師的家和中大夫賁赫家住對門,愛妾多次去醫師家治療,賁赫認為自己是侍中,就送去了豐厚的禮物,隨愛妾在醫家飲酒。愛妾侍奉英布時,安逸舒緩、不慌不忙地談話之間,稱贊賁赫是忠厚老實的人。英布生氣地說︰「你怎麼知道的呢?」愛妾就把相交往的情況全都告訴他。淮南王疑心她和賁赫有**關系。賁赫驚懼,借口有病不去應班。英布更加惱怒,就要逮捕賁赫。賁赫要告發英布叛變,就坐著驛車前往長安。英布派人追趕,沒趕上。賁赫到了長安,上書告變,說英布有造反的跡像,可以在叛亂之前誅殺他。劉邦看了他的報告,對蕭何商量,蕭何說︰「英布不應該有這樣的事,恐怕是因結有怨仇誣陷他。請把賁赫關押起來,派人暗中驗證淮南王。」英布見賁赫畏罪潛逃,上書言變,本來已經懷疑他會說出自己暗中布署的情況,漢王的使臣又來了,有了相當的驗證,就殺死賁赫的全家,起兵造反。造反的消息傳到長安,皇上就釋放了賁赫,封他做了將軍。劉邦召集將領們問道︰「英布造反,對他怎麼辦?」將領們都說︰「出兵打他,活埋了這小子,還能怎麼辦!」[33]汝陰侯夏侯嬰召原楚國令尹薛公問這事。令尹說︰「他本來就當造反。」夏侯嬰說︰「皇上分割土地立他為王,分賜爵位讓他顯貴,面南听政立為萬乘之主,他為什麼反呢?」令尹說︰「往年殺死彭越,前年殺死韓信,這三個人有同樣的功勞,是結為一體的人,自然會懷疑禍患殃及本身,所以造反了。」夏侯嬰把這些話告訴劉邦說︰「我的門客原楚國令尹薛公,這個人很有韜略,可以問他。」劉邦就召見了薛公。薛公回答說︰「英布造反不值得奇怪。假使英布計出上策,山東地區就不歸漢王所有了;計出中策,誰勝誰敗很難說了;計出下策,陛下就可以安枕無憂了。」劉邦說︰「什麼是上策?」薛公回答說︰「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楚國,吞並齊國,佔領魯國,傳一紙檄文,叫燕國、趙國固守他的本土,山東地區就不再歸漢王所有了。」劉邦再問︰「什麼是中策?」薛公回答說︰「向東攻佔吳國,向西攻佔楚國,吞並韓國佔領魏國,佔有敖庾的糧食,封鎖成皋的要道,誰勝誰敗就很難預料了。」劉邦又問︰「什麼是下策?」薛公回答說︰「向東奪取吳國,向西奪取下蔡,把輜重財寶遷到越國,自身跑到長沙,陛下就可以安枕無慮了。漢朝就沒事了。」劉邦說︰「英布將會選擇哪種計策?」薛公回答說︰「選擇下策。」劉邦說︰「他為什麼放棄上策、中策而選擇下策呢?」薛公說︰「英布本是原先驪山的刑徒,自己奮力做到了萬乘之主,這都是為了自身的富貴,而不顧及當今百姓,不為子孫後代考慮,所以說他選用下策。」劉邦說︰「說的好。」賜封薛公為千戶侯。冊封皇子劉長為淮南王。英布造反之初,對他的將領們說︰「皇上老了,厭惡打仗了,一定不能夠親自帶兵前來,派遣將領,將領們只害怕淮陰、彭越,如今他們都死了,其余的將領沒什麼可怕的。」所以造反了。果真如薛公預料的,向東攻打荊國,荊王劉賈出逃,死在富陵。英布劫持了他所有的部隊,渡過淮河攻打楚國。楚國調動軍隊在徐、僮之間和英布作戰,楚國分兵三路,想采用相互救援的奇策。有人勸告楚將說︰「英布擅長用兵打仗,百姓們一向畏懼他。況且兵法上說︰‘諸侯在自己的領地和敵人作戰,一旦士卒危急,就會逃散。’如今兵分三路,他們只要戰敗我們其中的一路軍隊,其余的就都跑了,怎麼能互相救援呢!」楚將不听忠告。英布果然打敗其中一路軍隊,其他兩路軍隊都四散逃跑了。英布的軍隊向西挺進,在蘄縣以西的會甀和劉邦的軍隊相遇英布的軍隊非常精銳,皇上就躲進庸城壁壘,堅守不出,見英布列陣一如項籍的軍隊,皇上非常厭惡他。和英布遙相望見,遠遠地對英布說︰「何苦要造反呢?」英布說︰「我想當皇帝阿!」皇上大怒,罵他,隨即兩軍大戰。英布的軍隊戰敗逃走,渡過淮河,幾次停下來交戰,都不順利,和一百多人逃到長江以南。英布原來和番縣令通婚,因此,長沙哀王吳回(吳芮之孫)派人誘騙英布,謊稱和英布一同逃亡,誘騙他逃到南越,所以英布相信他,就隨他到了番陽,番陽人在茲鄉百姓的民宅里殺死了英布,終于滅掉了英布。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