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三百三十四章十八路諸侯 (求點推收賞評)

英布,還有一個身份,就是十八路諸侯之一。

首先,十八路諸侯不是十八路反王。

十八路反王為我國古典小說《隋唐演義全傳》里的主要人物。而在評書中,四明山圍攻隋煬帝的有十八路反王,他們是瓦崗寨大魔國混世魔王程咬金、大涼王李軌、江陵梁王蕭銑、濟寧王王薄、江南王沈法興、冀州王高士達、南陽王朱燦、河北鳳鳴王李子通、金提王張金稱、西秦霸王薛舉、曹州宋義王孟海公、相州白御王高談聖、兗州魯王徐圓朗等人。關于十八路反王有很多說法,比如洛陽王王世充、定陽王劉武周、夏明王竇建德、北平王羅藝、西魏王李密等等,每個說書者都有自己的說法。

隋煬帝楊廣連年大興土木,對外不斷用兵,繁重的徭役、兵役,使得田地荒蕪,民不聊生,于是爆發了農民大起義。隋朝大業七年,楊廣征集大批士兵準備進攻高麗時,鄒平(今中國東部山東省鄒平西北)人王薄在長白山(今鄒平南)率眾起義,當時征役的人多數都去歸附他。同時在山東、河北地區起義的,有孫安祖、張金稱、高士達、竇建德等。後來起義範圍擴大,起義軍每支發展到幾萬至10余萬人。當年六月,隋國禮部尚書(官職名)楊玄感在黎陽(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浚縣東北)舉兵反叛隋朝,圍攻首都洛陽;雖很快被擊敗,但隋統治集團的分裂,卻有利于農民起義的發展。此後兩三年間。農民起義便席卷全國。先後起義的農民軍約百余支,人數達數百萬。起義軍在同隋軍作戰中,雖屢遭挫折,但逐漸由分散走向聯合。在隋朝大業十二年後,形成了三支強大的起義軍,即河南的瓦崗軍,河北的竇建德軍。江淮的杜伏威、輔公 軍。瓦崗軍原來由韋城(今河南滑縣東南)人翟讓在瓦崗寨(今滑縣南)發動起義而組成,士眾多是漁獵手,勇武善戰。曾跟隨楊玄感起兵的隋朝失意貴族李密,也投奔瓦崗軍。李密說服附近的起義軍與瓦崗軍聯合,並向翟讓提出席卷二京(長安、洛陽)、誅暴滅隋的主張。瓦崗軍采納李密建議。決定首先攻佔滎陽(郡治今鄭州),獲取軍糧,然後再圖進取。瓦崗軍用李密之計策,利用隋軍輕視起義軍的驕狂心理,事先分兵千余人埋伏,交戰時。誘敵進入伏擊區,大破隋軍。後來,瓦崗軍又按照李密的謀劃。乘洛陽守備的軍隊空虛,以7000的軍隊,一舉攻破了距洛陽百余里的洛口倉(又名興洛倉,在今河南鞏縣東北)。起義軍開倉濟貧。深得民眾擁護,隊伍迅速壯大。瓦崗軍接連取勝,翟讓就推舉李密為首領,稱號魏公,在洛口建立政權。瓦崗軍很快發展到數十萬人,控制了河南地區大部郡縣,兩度襲佔洛陽城北的回洛倉。起義軍發布檄文。列舉隋煬帝十大罪狀,號召各地官民共同討伐。後來楊廣命令關內軍兵援助洛陽,事瓦崗軍戰斗失利,退回洛口。楊廣為了保住洛陽,命江都通守(官職名)王世充等率精銳部隊北上增援,致使瓦崗軍久攻沒有攻破。在瓦崗軍不斷獲勝的同時,竇建德的起義軍轉戰于河北中部。竇建德原來在清河(今中國中北部河北省清河西北)高士達的起義軍中當士兵。隋朝大業十二年十二月,隋國涿郡通守(官職名)郭絢率兵萬余人進攻起義軍。高士達推舉竇建德為軍司馬大將,指揮反擊。竇建德乘其無備,突然進襲,大敗隋軍,斬郭絢,又乘黎明大霧突襲隋營,隋軍大潰,自相踐踏,死傷很多。此戰,削弱了隋王朝在北方的統治力量,有力地支援了瓦崗軍。後來,起義軍佔有河北許多郡縣。杜伏威、輔公 于隋朝大業九年聚眾起義,先進入長白山,後向淮南發展,合並苗族海潮等幾股起義軍,殲滅前來鎮壓的隋軍,聲勢日漸壯大,逐漸控制了淮南、江北各縣,嚴重威脅著當時楊廣所在的江都。瓦崗軍等三大支起義軍,在各地其他起義軍的配合下,不斷殲滅和擊敗隋軍主力,佔領了河北、山東、河南及江淮等廣大地區,隋王朝土崩瓦解。隨著農民起義斗爭的高漲,不少地方官吏豪強也乘機起兵反隋,紛紛割據一方。太原留守李淵起兵後不久,便乘虛攻破長安(今中國中西部陝西省西安市)。十四年三月,隋右屯衛將軍(官職名)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在江都絞殺了隋煬帝,隋朝滅亡。在有利形勢下,瓦崗軍卻出現了內爭,在軍事上也因久頓洛陽堅城之下而失去了發展機會,李密懷疑翟讓要奪權,竟謀害了翟讓。後來他又重用隋朝降官降將,不愛惜士卒,致使部眾逐漸離心。宇文化及率軍10余萬人北上到了河南地區時,原隋朝太原留守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了唐朝;隋朝的殘余勢力楊侗也在洛陽稱帝(史稱皇泰主)。此時,李密不能利用楊侗與宇文化及之間的矛盾,反為楊侗所利用。當楊侗派人招降李密時,李密為了避免兩面受敵,竟接受了楊侗的官封,調集精兵專擊宇文化及軍。後來瓦崗軍與宇文化及軍大戰于童山(今中國中部河南省浚縣西南)下。這次作戰,瓦崗軍雖取勝,但實力大為削弱。竊取了洛陽軍政大權的王世充乘機進攻,瓦崗軍在不利情況下與之決戰,結果敗于偃師(今屬河南)。李密率余部投降李淵。不久,又離唐以圖再舉,為唐朝大將盛彥師所殺。唐朝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春,竇建德攻破聊城(今山東省聊城東北),擒殺了宇文化及,接著又攻下許多州縣。但他曾派使者去洛陽朝見皇泰主楊侗。後來唐朝的秦王李世民率軍攻打洛陽的王世充,王向竇建德求救。竇擔心唐滅王後將危及自己,就率軍10余萬人前往援救。被李世民軍打敗了。此時全國大部地區已為唐軍所有,至此,隋末以來農民起義戰爭基本結束。隋末農民起義規模巨大,起義軍作戰勇猛,指揮靈活,采取攻其不備、誘敵輕進、以逸待勞、迂回奔襲等謀略和戰法,節節獲勝。擊敗了隋軍主力,摧毀了隋王朝統治。但由于起義軍在後期模糊了斗爭方向,在戰略上和作戰指導上不能適應形勢的變化,不善于利用敵對勢力之間的矛盾,加之有的起義軍內部團結受到損害。以致先後均遭失敗。

山後劉武周稱定陽王,河北李子通稱鳳鳴王,亳州朱粲稱南陽王,相州高談聖稱白御王,曹州孟海公稱宋義王,江陵蕭銑稱梁王。涼州李軌稱大涼王,明州張金稱稱齊王,兗州徐元朗稱魯王。蘇州沈法興稱上梁王,楚州高士達稱冀州王,湖廣雷大鵬稱楚王,河南王世充稱洛陽王。沙沱羅呼羅國王稱突厥王,這些人便是十八路反王。

秦末,項羽、劉邦滅亡暴秦,進入關中。項羽假借楚後懷王之名,自立為西楚霸王,並分封了十八路諸侯。其中包括後來的漢高祖劉邦,也包括秦朝名將章邯、漢初三大名將之一的英布等。可惜的是這一分封並不合理。為日後楚漢爭霸的失敗埋下了伏筆。

十八路諸侯名單如下。1、漢王劉邦,統治巴、蜀、漢中之地,建都南鄭;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原名季),沛郡豐邑中陽里(今江蘇豐縣)人,漢族。秦朝時曾擔任泗水亭長,起兵于沛(今江蘇沛縣)。後成為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謚號為高皇帝(謚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所以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祖或漢高帝。出身平民階級。成為皇帝之前又稱沛公、漢中王。他對漢民族的統一、中國的統一強大,漢文化的保護發揚有決定性的貢獻。2、雍王章邯,統治咸陽以西的地區,建都廢丘;章邯(?—公元前205年),字少榮,章愍長子,秦末著名軍事家,上將軍。秦二世時任少府,為秦朝的軍事支柱,秦王朝最後一員大將。秦二世元年(前209)九月,受命率驪山(今陝西臨潼東南)刑徒及奴產子(奴婢的子女,身份仍為奴)迎擊陳勝起義軍周文部,屢戰屢勝,使秦廷得以苟延殘喘。又陸續攻滅義軍田臧等部于滎陽(今河南滎陽東北),直逼陳(今淮陽),迫陳勝遁走。後攻殺反秦武裝首領魏咎、田儋、項梁,移師渡河(黃河)攻趙。巨鹿之戰中被項羽擊敗,漳污之戰中再次被項羽擊敗而投降,隨項羽入關,封雍王。楚漢戰爭中,章邯在漢王元年(前206)八月,與劉邦軍屢戰不利,退保廢丘(今陝西興平東南)。二年六月,城破自殺。3、塞王司馬欣,統治咸陽以東到黃河的地區,建都櫟陽;司馬欣(?—前204年),秦朝長史,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被項羽封為塞王,都櫟陽,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與曹咎一同自剄于汜水上。4、翟王董翳,統治上郡,建都高奴;董翳(?—前204年),秦朝都尉,春秋晉國太史董狐後裔。陳勝起兵後輔佐章邯作戰,而後投降楚軍,獲項羽封為翟王﹐都高奴(今陝西延安北),後來在成皋被漢軍擊敗,死于汜水之畔。5、西魏王魏豹,統治河東,建都平陽;魏豹(?—前204),秦末人。原戰國時魏國貴族。陳勝起義時立其兄咎為魏王。秦將章邯攻魏,咎被迫自殺。他逃亡至楚,向楚懷王借兵數千人,攻下魏地二十余城,自立為魏王。項羽大封諸侯,改封西魏王。繼投劉邦,又叛歸項羽。後韓信破魏,被虜至滎陽,為漢將周苛所殺。6、河南王申陽,統治河南,建都洛陽;申陽是楚漢時期瑕丘人,本來是趙國張耳的寵臣也。項羽率領聯軍進攻秦朝的時候,首先攻下河南地區(洛陽一帶),在黃河迎接項羽南下。項羽入關分封諸侯時,因此立申陽為河南王。把洛陽作為他的首都。後來,劉邦與項羽開戰之後,投降劉邦。7、韓王韓成,統治韓地,建都陽翟;韓成(?-前206年)韓國宗室。秦朝末年,漢高祖劉邦佔據沛縣起義時,韓成在去投靠項梁的途中。遇到張良,他們便一起去投靠項梁。後來,五世相韓的張良,請求項梁立一位韓國宗室後裔,令韓國復國。選韓成為王。項梁將數千士兵借予韓成,韓成遂于穎川一帶與秦軍展開游擊戰,但攻下數座城池後,又被秦軍奪回。前206年正月,項羽分封諸侯,仍把韓成封為韓王。七月。項羽因張良跟隨劉邦,而把韓成斬首,改立大夫鄭昌為韓王。8、殷王司馬昂。統治河內,建都朝歌;本來是趙國的將軍,項羽巨鹿之戰後隨項羽入關。滅秦後,項羽分魏國地為西魏、殷、河南三國。封司馬卬為殷王,建都朝歌。漢二年(前205年)三月,漢王劉邦進兵楚地,司馬卬投降漢王劉邦,其地成為河內郡。四月,彭城之戰,項羽率3萬精兵大敗劉邦及五諸侯聯軍56萬人。司馬卬被楚軍所殺。9、代王趙歇,統治代地;戰國時趙貴族。公元前208年,被張耳、陳餘立為趙王,都信都(今河北邢台西南)。秦將章邯攻趙,以重兵圍攻巨鹿(今河北平鄉西南)。項羽率兵救趙,大破秦軍,他與張耳始得解圍。前206年,張耳從項羽入關,封常山王,他被徙為代王。後陳餘擊走張耳,他復為趙王。漢楚戰爭中,陳餘為漢將韓信所敗,被殺,他逃回信都,也被追殺。10、常山王張耳,統治趙地,建都襄國;後封為趙王。漢高帝五年薨,謚曰景王。習稱趙景王。11、九江王英布,統治淮南,建都六縣;後來歸附劉邦,被封為淮南王,最後因謀反罪被殺。12、衡山王吳芮,統治長沙,建都邾縣;西漢第一代長沙王。番邑(今江西鄱陽)人。曾任秦番陽令,因甚得民心,號曰番君。初與英布率越人舉兵以應諸侯,後從項羽入關擊秦。項羽分封,立其為衡山王,都鄭。後歸順劉邦,前202年(高祖五年)徒為長沙王,都臨湘(今長沙),旋卒,溢文王。漢初劉邦共封8位異姓王,7王皆反,旋被翦滅,唯吳氏長沙國忠于漢室,共歷5代,無嗣而終13、臨江王共敖,統治南郡,建都江陵;戰國楚國貴族後代。秦朝末年,任楚懷王熊心柱國。前206年,項羽攻入咸陽,因其攻取南郡有功,封其為臨江王,都江陵(今湖北江陵),領地故秦南郡地(今湖北省)。不久受項羽密令與衡山王吳芮,九江王英布殺義帝于郴州(今湖南郴州)。楚漢戰爭開始後,臨江國雖屬項羽陣營,但未出兵支援與劉邦的戰事。漢高祖3年7月死。14、遼東王韓廣,統治遼東;原六國中趙國上谷小吏。秦末,陳勝吳廣起義,天下大亂。陳吳政權派趙人武臣經略趙地,武臣穩定趙地之後就派韓廣安撫燕地,結果韓廣一到燕地就很受歡迎,被當地貴族立為燕王。後來公元前208年,秦攻趙王武臣,燕王韓廣派臧荼率兵救趙。項羽為總盟主,破釜沉舟,大勝秦兵。之後,項羽不放心燕國,借口臧荼功勞大,就把韓廣遷為遼東王,立韓廣手下大將臧荼為燕王。韓廣不肯搬遷,結果被臧荼擊敗殺害。15、燕王臧荼,統治燕地,建都薊縣;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漢高祖登基兩年,他先把謀反的燕王臧荼殺掉16、膠東王田市,統治膠東;被叔叔田榮立為齊王。項羽後來封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都即墨(今山東平度)。田市膽小怕事,不听田榮的話,田榮一怒之下殺掉他,自立為齊王。17、齊王田都,統治齊地,建都臨淄;漢元年(前206年)五月,田榮率兵攻打田都,田都奔楚。18、濟北王田安,統治濟北,建都博陽。項羽破釜沉舟渡河救趙時,田安攻下濟北數城,並率所部投奔項羽。被項羽封為濟北王,都博陽(今山東泰安)。田榮造反時被殺。

關于十八路諸侯的歷史記載如下。項王使人致命懷王。懷王曰︰如約。乃尊懷王為義帝。項王欲自王,先王諸將相。謂曰︰天下初發難時,假立諸侯後以伐秦。然身被堅執銳首事,暴露於野三年,滅秦定天下者,皆將相諸君與籍之力也。義帝雖無功,故當分其地而王之。諸將皆曰︰善。乃分天下,立諸將為侯王。項王、範增疑沛公之有天下,業已講解,又惡負約,恐諸侯叛之,乃陰謀曰︰「巴、蜀道險,秦之遷人皆居蜀。乃曰︰巴、蜀亦關中地也。故立沛公為漢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鄭。而三分關中,王秦降將以距塞漢王。項王乃立章邯為雍王,王咸陽以西,都廢丘。長史欣者,故為櫟陽獄掾,嘗有德於項梁;都尉董翳者,本勸章邯降楚。故立司馬欣為塞王,王咸陽以東至河,都櫟陽;立董翳為翟王,王上郡,都高奴。徙魏王豹為西魏王,王河東,都平陽。瑕丘申陽者,張耳嬖臣也,先下河南(郡),迎楚河上,故立申陽為河南王,都雒陽。韓王成因故都,都陽翟。趙將司馬昂定河內,數有功,故立昂為殷王,王河內,都朝歌。徙趙王歇為代王。趙相張耳素賢,又從入關,故立耳為常山王,王趙地,都襄國。當陽君黥布為楚將,常冠軍,故立布為九江王,都六。鄱君吳芮率百越佐諸侯,又從入關,故立芮為衡山王,都邾。義帝柱國共敖將兵擊南郡,功多,因立敖為臨江王,都江陵。徙燕王韓廣為遼東王。燕將臧荼從楚救趙,因從入關,故立荼為燕王,都薊。徙齊王田市為膠東王。齊將田都從共救趙,因從入關,故立都為齊王,都臨菑。故秦所滅齊王建孫田安,項羽方渡河救趙,田安下濟北數城,引其兵降項羽,故立安為濟北王,都博陽。田榮者,數負項梁,又不肯將兵從楚擊秦,以故不封。成安君陳餘棄將印去,不從入關,然素聞其賢,有功於趙,聞其在南皮,故因環封三縣。番君將梅鋗功多,故封十萬戶侯。項王自立為西楚霸王,王九郡,都彭城。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