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四十八章墨家 (求點推收賞評)

墨家是中國東周時期主要哲學派別之一,與孔子儒家、老子(道家為代表的三大漢族哲學體系形成了諸子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墨家約產生于戰國時期。創始人為墨翟墨子。墨家是一個紀律嚴密的學術團體,其首領稱「巨子」,其成員到各國為官必須推行墨家主張,所得俸祿亦須向團體奉獻。墨家學派有前後期之分,前期思想主要涉及社會政治、倫理及認識論問題;後期墨家在邏輯學方面有重要貢獻。主張人與人平等相愛兼愛,反對侵略戰爭非攻。重視文化傳承明鬼,掌握自然規律天志。

墨子(約前468——前376),姓墨名翟(di),世稱墨子。《姓氏尋源》說墨氏出于宋微子,為宋微子後裔。中國戰國時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軍事家、社會活動家和自然科學家,曾做過宋國大夫,當過制作器具的工匠,善于制造守城器械。墨翟,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生卒年不詳,大概是在前479年—前381年以內。中國春秋戰國時思想家、政治家,提出「兼愛」「非攻」等觀點,創立墨家學說,並有《墨子》一書傳世。墨學在當時影響很大,《孟子?滕文公》篇雲︰楊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歸于楊,即歸墨。可知春秋之世,楊朱之學與墨學齊驅,並屬顯學。墨翟相傳原為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學習儒術,因不滿「禮」之煩瑣,另立新說,聚徒講學,成為儒家的主要反對派。據說楚王曾計劃攻宋,墨子前往勸說楚王,並在與公輸班的模擬攻防中取得勝利,楚王只得退兵。墨子的思想與主張見墨家。

墨者多來自社會下層,以「興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為教育目的,「孔席不暖,墨突不黔」,尤重艱苦實踐,「短褐之衣,藜藿之羹,朝得之,則夕弗得」,「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生活清苦。墨者可以「赴湯蹈刃,死不旋踵」。意思是說至死也不後轉腳跟後退。墨者中從事談辯者,稱「墨辯」;從事武俠者,稱「墨俠」。墨者必須服從鉅子的領導,其紀律嚴明,相傳「墨者之法,殺人者死,傷人者刑」《呂氏春秋?去私》。例如鉅子月復的兒子殺了人﹐雖得到秦惠王的寬恕﹐但仍堅持「殺人者死」的「墨者之法」。按墨家的規定﹐被派往各國做官的墨者,必須推行墨家的政治主張;行不通時寧可辭職。另外﹐做官的墨者要向團體捐獻俸祿﹐做到「有財相分」。當首領的要以身作則。墨家是一個有領袖、有學說、有組織的學派,他們有強烈的社會實踐精神。墨者們吃苦耐勞、嚴于律己。把維護公理與道義看作是義不容辭的責任。墨者大多是有知識的勞動者。前期墨家在戰國初即有很大影響,與楊朱學派並稱顯學。它的社會倫理思想以兼愛為核心,提倡「兼以易別」,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社會等級觀念。它提出「兼相愛,交相利」1。以尚賢、尚同、節用、節葬作為治國方法。它還反對當時的兼並戰爭,提出非攻的主張。它主張非命、天志、明鬼,一方面否定天命,同時又承認鬼神的存在。前期墨家在認識論方面提出了以經驗為基礎的認識方法,主張「聞之見之」、「取實與名」。它提出三表作為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方法(三表︰墨子提出的檢驗認識正確與否的標準。三表即1「上本之于古者聖王之事」,即以歷史記載的古代聖王的歷史經驗為依據。2「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實」,即以眾人的感覺經驗為依據。3「廢(發)以為刑政,觀其中國家百姓人民之利」,即以政治實踐的結果是否符合國家和人民的利益為依據。這是中國哲學史上最早提出的關于真理標準的命題,對後世產生了重要影響)。後期墨家分化成二支﹕一支注重認識論、邏輯學、幾何學、幾何光學、靜力學等學科的研究,是謂「墨家後學」(亦稱「後期墨家」),另一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游俠。前者對前期墨家的社會倫理主張多有繼承,在認識論、邏輯學方面成就頗豐。後期墨家除肯定感覺經驗在認識中的作用外,也承認理性思維在認識中的作用,對前期墨家的經驗主義傾向有所克服。它還對「故」、「理」、「類」等古代邏輯的基本範疇作了明確的定義,區分了「達」、「類」、「私」等3類概念,對判斷、推理的形式也進行了研究,在中國古代邏輯史上佔有重要地位。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于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但是根據考古發現最後一代在晚清出現,抗夷而全部滅亡。還有一種說法是明末清初最後一代鉅子留下遺書,此位鉅子只剩兩名弟子,一外放一內傳,外放弟子遠行立業,內傳弟子封閉了此隱靈秘府。春秋戰國時期v百家爭鳴v中出現的一個重要學派。《墨子》一書是墨子講學時由弟子們記錄後整理而成的。文字質樸無華,缺乏文學性,但邏輯性強,善于運用具體事例進行說理,使說理文章有了很大發展,對後代議論文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創立者為著名思想家墨子(墨翟)。墨翟主張「兼愛」、「非攻」、「尚賢」,與儒家觀點尖銳對立。墨家是一個宣揚仁政的學派。在代表新型地主階級利益的法家崛起以前,墨家是先秦和儒家相對立的最大的一個學派,並列「顯學」。《韓非子?顯學》記載︰「世之顯學,儒墨也。儒之所至,孔丘也;墨之所至,墨翟也。」墨子想大大改變周的制度。

墨者故事。1有個很有名望的墨家叫月復,住在秦國,他的兒子殺了人。秦惠王說︰「先生的年歲大了,也沒有別的兒子,我已經命令官吏不殺他了。先生在這件事情上要听我的。月復回答說︰「墨家的法規規定︰‘殺人的人要處死。傷害人的人要受刑。’這是用來禁絕殺人傷人,是天下的大義。君王雖然為這事加以照顧,讓官吏不殺他,我不能不行施墨家的法規。月復沒有答應秦惠王,就殺掉了自已的兒子。兒子,是人們所偏愛的;忍心割去自已所偏愛的而推行大義,月復可稱得上大公無私了。2墨家有一任巨子是孟勝,在楚國貴族陽城君的手下工作。陽城君下令孟勝帶領墨家幫助他守城,並且把璜玉分成兩半,做為符節。陽城君自己拿了一塊。給孟勝另外一塊。並定下了約定︰「如果有人來接管封地。必須出示符節,如果符節符合能夠完整地拼合在一起,就表示是我的指令。不然就不是」後來楚王死了,群臣圍攻追殺吳起。在楚王的葬禮上動了刀槍,陽城君也參與了這次行動。後來楚國要追究責任,陽城君就逃亡了,楚國要收回陽城這塊封地,楚國派大軍包圍了陽城,並派出使者請求收回封地。派人來收回封地的人沒有陽城君的那塊璜玉,于是孟勝說︰「接受別人的封地,與別人有符節約定。今天要收回封地,但是沒有收到符節。但是依照我的能力無法阻止我守住陽城。為了遵守信義,幫助陽城君守城,看來我不死于陽城是不可能的了。」孟勝的弟子徐弱勸阻孟勝說︰「就算死,如果對陽城君有益也就算了,但是這樣做。不但對陽城君無益,還會斷絕墨家組織,我認為是不可以的。」孟勝說︰「不會的。我和陽城君,我是他的老師;即使不算他的老師,我也是他的朋友;即使不算他的朋友,我也是他的手下。如果我不死,那麼以後拜見良師時就不會來找墨者了,結拜好友也不會來找墨者了,聘請好員工也不會來找墨者了。我是為了行墨者的道義而死,為了讓墨家能繼承事業,我將巨子的位置讓給在宋國的田襄子。田襄子是一位賢能的人,一定可以帶領墨家強大,這樣怎麼怕墨家斷絕,墨者絕世呢?」徐弱說︰「听了老師你的話,我受益匪淺,那麼就請我先死為你在黃泉開道吧。」于是沖出去和楚軍搏斗,死後讓墨者們將自己的頭顱送回到孟勝的前面。孟勝派遣了兩個手下帶人沖出重圍,要將巨子的令牌穿送到田襄子那里。而陽城被楚軍圍困,孟勝死了,他的弟子追隨他一起赴死的有一百八十人。沖出去的人中有兩個人終于見到了田襄子,並且把巨子令牌和孟勝的指令傳巨子位于田襄交給了田襄子,準備回去楚國和追隨孟勝殉葬。田襄子制止他們說︰「孟勝子已經把巨子的位子傳給我了,你們要听我的,不要回去。」但是那兩個人還是回去殉葬了。墨者認為不听巨子的的話就是不知墨家之義。如果僅僅實行嚴酷的刑罰和厚重的獎賞,而沒有信仰的指導,一定達不到墨家這種境界。今世的治理方法,大多都是僅僅實行嚴酷的刑罰和厚重的獎賞,這樣像墨家的崇高的境界事情就不會出現,這就是古代所認為的以繁煩苛酷為明察啊。

墨家的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點。1兼愛,完全的博愛(與儒家的親親相對反,將父慈、子孝、兄友、弟悌等等的親人對待方式,擴展到其他陌生人身上)。2非攻,反對侵略戰爭(戰爭對于敗者的傷害及,傷人命、損其才,是沒有意義的破壞行動。而對于勝方而言,僅僅是獲得了數座城池與稅收,但總的來說傷害與損失也是巨大的,所以戰爭是沒有意義的行為)。3尚賢,不分貴賤唯才是舉。4尚同,上下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興利除弊(有一說法為「上同」,認為天子是百官之首,而百姓听令百官,與上而同,此乃「上同」之意)。5天志掌握自然規律(有一說法為天子代天行政,並借由上同的觀念推論出人民以天的意志而行事)。6明鬼,尊重前人智慧和經驗(有一說法認為墨家說鬼所為並非迷信,而是希望以神鬼之說使人民警惕,不行邪惡)。7非命,通過努力奮斗掌握自己的命運。8非樂,擺月兌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鐘制造和演奏(古代音樂費時耗事,花費甚大,于國家並無生產的行為,乃無用之事)。9節用,節約以擴大生產。反對奢侈享樂生活。10節葬,不把社會財富浪費在死人身上(儒家的厚葬耗錢財,守喪則需三年,三年過後人虛弱需要人扶才能起行,影響國家生產力,乃浪費之事)。此外還有邏輯學等;墨子還是一個杰出的科學家,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是當代諸子所望塵莫及。墨家在科學上的成就為眾多學者所稱贊,中華民國首任教育總長蔡元培認為︰「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歷史學家楊向奎稱「中國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于或超過整個古代希臘。」

墨家著名典故,墨守成規。話說公輸班魯班為楚國造了雲梯,將要攻打宋國。墨子晝夜不停趕到楚國,力圖阻止戰爭。于是,墨子與公輸班這兩位奇才,在楚國宮廷里進行了一次模擬演習。公輸班攻,墨子守,以魯國民間不成文的工匠隱語作為規則,解帶為城,以牒為械。公輸班九設攻城之機變,墨子九次挫敗了他的進攻。公輸班技窮智竭,投械認負。面對墨子的高超智慧,以及數百墨家弟子在宋國嚴陣以待的現實,楚王不得不哀嘆︰「無攻宋矣。」二人攻守戰的詳細情形,言辭精約的《墨子》中沒有記載,但是,從墨子與其大弟子禽滑厘的問答中,我們可以窺見一隅。禽滑厘問墨子︰「當今世上進攻的方法不外乎臨、鉤、沖、梯、堙、水、穴、突、空洞、蟻傅、軒車,請問老師,如何防守這十二種進攻?」針對以上各種攻城方法,墨子分別提出破解良方,內容極為詳盡。墨子特別強調「守城者以亟敵為上」的積極防御的指導思想。他認為,守城防御「延日持久以待救之至」,而「亟傷敵」的具體措施是︰利用地形、依托城池,正確布置兵力;以國都為中心,形成邊城、縣邑、國都的多層次縱深。後面就出現了一句成語「墨守成規」。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