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二百四十七章道家 (求點推收賞評)

道家是中國先秦時期的一個思想派別。代表人物有老子、列子、莊子、慎到、楊朱等。道家以道、無、自然、天性為核心理念,認為天道無為、道法自然,據此提出無為而治、以雌守雄、以柔克剛等政治、軍事策略,對中國乃至世界的文化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道家,中國先秦時期誕生的一個思想派別,以老子、莊子、楊朱、慎到等為主要代表。主張「惟道是從,道法自然,無為自化,道生法」。對中國文化的影響僅次于儒家。

出處。《史記》中《論六家要旨》︰道家使人精神專一,動合無形,贍足萬物。其為術也,因陰陽之大順,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與時遷移,應物變化,立俗施事,無所不宜,指約而易操,事少而功多。道家無為,又曰無不為,其實易行,其辭難知。其術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無成埶,無常形,故能究萬物之情。不為物先,不為物後,故能為萬物主。《漢書?藝文志》︰道家者流,蓋出于史官,歷記成敗存亡禍福古今之道,然後知秉要執本,清虛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術也。合于堯之克攘,易之嗛嗛,一謙而四益,此其所長也。♀及放者為之,則欲絕去禮學,兼棄仁義,曰獨任清虛可以為治。《中國大百科全書?哲學》︰中國古代主要哲學派別之一,以道為世界最後的本原,故名為道家。創始人老子。其主要代表人物還有關尹、莊子、彭蒙、田駢等,主要著作除了《老子》、《莊子》外,還有《淮南子》、《黃帝四經》、《列子》和《管子》中的《內業》、《白心》、《心術上下》等。道家以道為世界的本原,以柔弱因循為道的作用,在政治上主張無為而治,因為對道和無為的理解不同,所以內部又有老莊派和黃老派之分,老莊派以老子、莊子、列子為代表,黃老派以彭蒙、田駢、慎到、劉安等為代表。《維基百科?英文版》︰道家和道教是一種哲學和宗教傳統。強調生活在和諧與道中。「道」指的是「方法」、「路徑」或「原則」,這個概念也可以在中國哲學及其道教以外的思想和宗教中發現。但在道家和道教中,道是指萬物的本源和無所不在的驅動力,同時它又是微妙難識的,所謂「道可道,非常道」是也。

道家以「道」為核心理念而得名,最早見于西漢歷史學家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最初也叫道德家。從廣義上來說,道家學派著名的有六大派︰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學派、宋尹學派、老子關尹文子學派、和老莊學派。♀除了老莊學派外,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學派、老子關尹文子學派和宋尹學派。都曾興盛一時。老莊派以大道為根、以自然為伍、以天地為師、以天性為尊。以無為為本。主張清虛自守、無為自化、萬物齊同、道法自然、遠離政治、逍遙自在,體現了「離用為體」的特點,因此成為歷代文人雅士遠離殘酷現實的精神家園。其代表人物是老子、莊子、列子等。黃老派以虛無為本,以因循為用。采儒墨之善,撮名法之要,主張因俗簡禮、兼容並包、與時遷移、應物變化、依道生法,依法治國、刪繁就簡、休養生息,體現了「離體為用」的特點,成為了歷次大亂之後政府治世的急救包,同時也與中國古代盛世關系密切。其代表人物是慎到、田駢、環淵等。老子關尹文子學派主要解說老子之言,闡發老子思想,闡述宇宙和自然的規律。繼承和發展了道家「道」的學說。主張得道之人可以達到不為是非左右的境界,在生活中可以超越一切相對事物,從而得到一種超然的自由。體會虛無中的真實。代表人物老子、關伊子、文子。宋尹學派承繼老子自然之道的思想,糅合法家、儒家,以法于道而為仁義禮樂的根據。變自然法則為與法相聯系的社會法則。代表人物為宋、尹文。楊朱派主張全生避害、為我貴己、重視個人生命的保存,反對他人對自己的侵奪,也反對自己對他人的侵奪,代表人物楊朱、子華子。春秋戰國後,因不容于世,後湮滅不存。但其全生保性的思想被道教全盤繼承。

發展歷史1、起源︰《漢書?藝文志》曾記載,道家書籍有《黃帝四經》、《黃帝銘》、《黃帝君臣》、《雜黃帝》、《力牧》、《伊尹》、《太公》、《辛甲》、《蠰子》、《管子》等,暗示道家思想與伏羲、女媧、神農、黃帝、伊尹、許由、巢父、伊尹、姜太公、辛甲、蠰子、管子等人的治世思想有關。另外,與儒家文化起源于周文化不同,道家學者多出自宋、楚、秦、齊等國,暗示道家思想與殷商文化密切相關。、成型︰春秋末年,以老子《道德經》的問世為標志,道家思想已經完全成型。3、興盛︰老子以後,戰國時期,道家內部分化為不同派別,著名的有六大派,除了老莊學派外,楊朱學派、黃老學派、彭蒙田駢慎到派、老子關尹文子學派和宋尹學派都曾興盛一時,其中以黃老派最盛。其時,黃老思想不但成為田齊的治國思想,並通過百家爭鳴對諸子產生了巨大影響,而且在楚國和呂不韋統治時期的秦也發揮過一定作用,以至于在戰國末期形成了蒙文通先生所說的「黃老獨盛壓倒百家」的局面。4、挫折︰秦國統一中國之前,呂不韋組織人員編撰《呂氏春秋》,此書以道家思想為主干,融合各家學說,顯然,呂不韋想以此作為大一統後的意識形態。但後來執政的秦始皇卻選擇了法家思想,並在統一中國後不久焚書坑儒,使包括道家在內的諸子百家全部受挫。、輝煌︰漢朝建立後,由于長期戰亂的破壞,在反思秦統治思想的基礎上,開始選擇道家作為治國思想,並造就了一個名為「文景之治」的盛世。6、壓制︰漢武帝執政後,采納董仲舒的建議,「崇尚儒術」,道家的發展暫時受到壓制。7、復活︰魏晉南北朝時期,談玄之風興起,道家思想重新復活,不過這一次的重點不是黃老,而是對老莊的重新闡釋,並形成了影響深遠的魏晉玄學。此後老莊成為道家正統,一直延續至今。8、潛藏︰魏晉南北朝後,雖然道家思想屢次成為大亂之後治國的急救包,也是部分士大夫失意之後的精神寄托,但它絕大多數時候處于邊緣化狀態,只能在文藝科技等方面繼續發揮作用。另外,道家思想曾和佛教結合,形成了中國式的佛教——禪宗,且道家對儒家宋明理學和陽明心學的形成,起過重要作用。9、復興︰晚清,隨著西方的沖擊,儒家統治秩序受到強烈沖擊,再加上道家與西方自由民主等觀念多有相合之處,故道家思想再次復興。1991年,董光壁先生首先提出了當代新道家的概念,並得到陳鼓應等人熱烈響應,此後有唯道論、道商、天道自由主義、自化論等新的理論出現,其中像道商這樣的理論還在實際生活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