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越南與中國的關系可以用源遠流長來形容,早在秦朝時,秦始皇派軍征服百越,越南北部就歸于象郡管轄。漢武帝時,更是派兵佔領了幾乎整個越南,並在這里設置九個郡縣。
在此後的時間里,越南斷斷續續受到中國直接統治長達一千多年,即使後來月兌離了中國,也一直是以朝貢國或者藩屬國的身份與中國保持聯系。今天你如果有機會去越南的話,還能處處感受到中國文化留下的痕跡,比如他們也像中國一樣過春節。
而作為越南宗主國的中國,也一直扮演著父親或者大哥的角色。你手頭緊了,我無私救濟;你家庭鬧矛盾了,我出面調解;你被人欺負了,我武力幫你擺平。你唯一要做的,就是逢年過節來我這拜訪一下,不管是空手來的,還是禮品拿得不夠檔次,我都不在意,反正每次回去你都是滿載而歸的。對了,還有一點,就是你的當家人(皇帝)如果換了,需要來找我認可(冊封)一下。你是知道的,我別的無所謂,就好這點面子。
但是十九世紀以來,中國也開始內外交困,自己的事都忙不過來,像朝鮮、越南之類的屬國的事更是沒工夫搭理了。這給一些列強提供了可乘之機。
法國便是在二次鴉片戰爭中侵佔越南南圻(即今越南南部地區,包括邊和、嘉定、定祥、永隆、昭篤、河仙六省)的,不過當時中國並未太在意。越南國家版圖像一條懸掛在中國下面的臘肉,你從下咬掉一口,還是一條懸掛的臘肉,于清朝沒有什麼影響。
可誰知法國欲壑難填,在侵吞越南南圻後,又于十九世紀七十年代打起了北圻(指舊時越南北部十六省,意為「北部國土」、「北部地域」)的主意。
北圻與中國接壤,且法國侵犯北圻的目的就是為了更好地侵略中國。當時法國駐海防領事土爾克就說︰「法國必須佔領北圻……因為它是一個理想的軍事基地。由于有了這個基地,一旦歐洲各強國企圖瓜分中國,我們將是一些最先在中國月復地的人
這回,中國就是想躲也沒地兒躲了。
1873年9月,法軍侵入越南北部,以湄公河上游瀾滄江不適合航行為由,強求紅河通航,遭越南政府拒絕。法國駐交趾支那(即南圻)總督杜白蕾為了盡快打通與中國的通商道路,把法國海軍軍官、探險家安鄴從上海召回,令其迅速打開紅河至雲南的水上通道。11月,安鄴率領侵略軍襲擊並攻陷了河內及其附近各地。
越南政府無力阻止法軍進犯,國王阮福時便邀請駐扎在中越邊境保勝(今越南老街)等地的中國人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南下協助抵抗法軍侵略。
劉永福(1837—1917),廣西上思人,早年當過水手,加入過天地會(與大家熟知的陳近南是一個工作單位的)。咸豐時期,參加地方反清起義軍,所指揮的軍隊以七星黑旗為軍旗,故稱黑旗軍。反清失利後,劉永福率軍進入越南保勝地區,以此為據點開山、設寨、闢田、屯兵,隊伍後由幾百人壯大至數千人。
接到求助信息後,劉永福于12月21日率領黑旗軍南下與越南軍隊聯合在河內城外打敗法軍,殲敵數百人,繳槍數百支,並擊斃安鄴。法軍被迫從越南北部撤退,河內收復,越南國王任命劉永福為「三宣副提督」。
有意思的是,越南政府因怕法國報復,竟在1874年3月15日主動與法國訂立了《越法和平同盟條約》,把越南置于法國的「保護」之下。
到了十九世紀八十年代,經過近10年的恢復,法國逐漸從普法戰爭中的陰影中走出來,代表大金融資本家利益的共和黨黨首茹費理出任內閣總理。茹費理被認為是鎮壓巴黎公社「最可恥」的劊子手,他的血液里流淌著征服的**,積極推行海外殖民擴張政策。
1882年初,法國政府派出由交趾支那海軍艦隊司令李維業(一譯李威利)率領的一支侵略軍侵犯越南北部,企圖佔領整個越南,以此作為跳板打開中國的西南大門。4月,法軍攻陷河內,窺視雲南。黑旗軍應邀再次南下,在越南軍民的配合下,將法軍圍困在河內一年多,並在1883年5月的紙橋戰役中擊斃法軍司令李維業和其他官兵230余名。劉永福因功升任為「三宣提督」。
作為世界上有頭有臉的國家,如果連一個越南都玩不轉,法國的份兒可就丟大了。8月,不甘心失敗的法國派海軍少將孤拔率領一支4600人的艦隊,擴大侵越戰爭,很快攻入越南首都順化,強迫越南簽訂了《順化條約》,取得了對越南的「保護權」,控制了越南的外交。
越南從此淪為法國的殖民地。
二
把越南搞定後,法國隨即便把矛頭指向了中國。
清政府面對法國的挑釁,除了渾身發抖沒有第二個動作。領班軍機大臣奕?經過二次鴉片戰爭的「洗禮」後,沒有一絲抵抗法國的信心。他授意駐法公使曾紀澤和直隸總督李鴻章,分別向法國政府和法國駐華代表尋求妥協,力求避免戰爭。
曾紀澤和左宗棠、張之洞一樣,是主戰派,認為中國與越南唇齒相依,唇亡而齒寒,所以他不但向法國政府抗議,還建議清政府援助越南政府和黑旗軍,共同抗法。「一戰不勝,則謀再戰;再戰不勝,則謀屢戰」,拖也要把法國給拖敗。
有了主戰派,自然就會有主和派,主和派的代表人物是李鴻章。他認為與法國開戰,即使「一時戰勝,未必歷久不敗;一處戰勝,未必各口皆守」,因此「未可與歐洲強國輕言戰事」。在他與法國駐華代表接觸的過程中,屈從法國的願望,建議清政府召回中國駐軍和劉永福,免去曾紀澤駐法公使的職務。奕?同意李鴻章的意見,免去了曾紀澤的駐法公使頭餃,命他為駐英、俄公使。
到了這里,我們就會發現一個現象,在近代史中,但凡中國與別國發生齟齬,不管對方是什麼貨色,李鴻章都是站在主和派一方。前面所講的西南、西北邊疆危機是這樣的,現在的中法戰爭也是這樣的,後面所講的中日戰爭還是這樣。這是不是就可以說李鴻章這人貪生怕死,甚至往嚴重點說他里通外國?
當然不是,當年李鴻章組建淮軍,鎮壓太平軍、捻軍,累功升遷至協辦大學士,挽清朝大廈于將傾,過了相當一段時間的刀口舌忝血的日子。真要是怕死,他當初就選擇老婆孩子熱炕頭的日子了。
即使論愛國,李鴻章也不會輸于任何人。在與外國是戰是和的態度上,他雖然通常選擇的是求和,但每次都是站在國家的整體和未來之得失上進行考慮的。比如這次在對法態度上,客觀來講,曾紀澤等主戰派的論點主觀意識太重,李鴻章則相對理性一些。但等戰爭開打後,沒想到法國這麼不爭氣,確實有些出乎意料。
另外,作為大清臣子,李鴻章十分明白清朝的「身體狀況」,戰敗,等于雪上加霜,戰勝,等于羸弱之軀再嗑上一劑猛藥,都不會有好的結果。因此可以說,那些主戰的不一定是忠臣,那些主和的也不一定是奸臣。給領導噴些癢癢話誰都會,但要站在國家利益的高度上把領導伺候舒服了卻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
需要說明的是,我這里不是在為李鴻章翻案,即使翻案也輪不到我在這里喋喋不休。再說李鴻章本身就是一個缺點非常突出的人,否則也不會落下那麼多的把柄讓人去抓。他這種人,可能就和你的鄰家老大爺沒什麼兩樣,年輕時有過不少英勇的事跡,年長後也犯過一些糊涂,時間早已原諒了他,至于歷史如何看待他,不同時期不同的人也都有不同的答案。
我的看法是,李鴻章是大清的好臣子,卻不是中國的好子民。
主戰派與主和派爭論不休,慈禧太後也是舉棋不定。這點可以從清政府一系列的舉措上看出︰一面派遣清軍赴越抗法,一面又再三訓令清軍不得主動向法軍進攻;一面頒諭獎勵劉永福黑旗軍抗法,一面又暗藏借法軍消滅黑旗軍的陰謀;一面抗議法國侵略越南,一面又企圖通過和談或第三國調停,同法國妥協。
正當清政府鐘表一樣搖擺不定之際,1883年10月下旬,法國突然關閉了談判大門,命令孤拔為越南北部法軍總司令,進行作戰準備。12月10日,法國議會通過了追加2900萬法郎軍費和增派15000名遠征軍的提案,次日,孤拔率軍向駐扎越南山西的清軍和劉永福率領的黑旗軍發動進攻。
中法戰爭正式爆發。
三
中法戰爭經歷了兩個主要階段。第一階段從1883年12月至1884年5月,主要戰場是在越南北部紅河三角洲地區。
越南的山西是法**事行動的第一個目標。戰爭爆發後,駐防山西的軍隊主要是黑旗軍,也有七個營正規的桂軍和滇軍。12月11日,法軍水陸並進,經過五個晝夜的激戰,佔領山西。
1884年2月,米樂擔任法軍統帥,兵力增至16000人,孤拔則被調任為法國遠東艦隊司令。3月,法軍進攻北寧,籌劃給中**隊更大的打擊,從而迫使清統治者完全屈服。
清政府當時在北寧一帶駐軍約四十營,有兩萬人,但由于將帥昏庸、怯懦,互不協調,軍紀廢弛,兵無斗志,听說法軍打來,駐防清軍不戰而逃,北寧失守。3月19日,太原失守;4月12日,興化失守。至此,整個紅河三角洲地區全部落入法國之手。
這里補充一下,上面兩段提及的山西、太原、興化等都不是指中國的地名。在古代,越南受中國文化影響非常深,習漢俗,用漢字,甚至連不少地名都是直接從中國復制的。
北寧等地失守後,法國控制越南北部,等于在西南埋了一個地雷,朝野震驚,紛紛指責主和派奕?等人。奕?叫苦不迭,當初主和他也是為了朝廷著想,哪想到洋鬼子不按套路出牌。他只有議和的談判計劃,卻沒有打敗仗的處理方案,所能做到的也僅僅是將廣西巡撫徐延旭、雲南巡撫唐炯革職拿辦,讓湖南巡撫潘鼎新、貴州巡撫張凱嵩分別前去接任。
此事當然也不是慈禧願意看到的,但慈禧的過人之處就是哪怕遇到天大的壞消息也能進行「廢物利用」。
辛酉政變後,大清權力主要集中在她和奕?控制的軍機處。隨著朝廷局勢的穩定,奕?與慈禧的權力矛盾也日益突出。一直想大權獨攬的慈禧當听到越南清軍潰敗的消息後,憤怒中夾雜著一絲陰鷙的冷笑,對她來說,這可是奪取權力的難得機會。
4月3日,慈禧就戰敗事件召集軍機處人員開了一個小範圍的會議,把責任劃分一下,為罷黜奕?等軍機大臣埋下了伏筆;同一天,有人上折彈劾「清流領袖」李鴻藻保舉非人,致使戰爭失敗,並順帶地說這事與奕?等人也有關系。
本來這封奏折的意思是想讓奕?他們重拾信心,將功贖罪,誰知慈禧卻利用這個彈劾大做文章,與奕?的政敵醇親王奕一起策劃,給奕?、寶鋆、李鴻藻、翁同龢、景廉等人扣上「委蛇保榮,辦事不力」的帽子,逐出軍機處。隨後慈禧對軍機處進行改組,任命禮親王世鐸擔任領班大臣,又任命奕劻為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主持外交,並進封慶郡王,改變領班軍機大臣兼任總理衙門的做法,分其權力;軍機處如遇有要事,須會同醇親王奕商辦。
奕的大福晉是慈禧的妹妹,二兒子載湉就是當時的皇帝光緒。有了這層關系,再加上奕辦事謹慎用心,把取信討好慈禧當做工作的唯一追求。這樣,權力就高度集中在了慈禧手中。
在戰爭的緊張時刻,進行這麼大的人事變動,按照正常的邏輯肯定是為了更好的戰斗。但是,清政府的思維已經很久沒有正常過了,新組建的軍機處不僅沒有積極組織戰備,反而用實際行動來繼續執行奕?先前的妥協退讓政策。
所以說奕?他們這幫人不是戰爭的替罪羊,而是政治的犧牲品。
為了把妥協退讓真正落實到位,奕這個原本的主戰派,此時已只想盡快把眼前的這場戰爭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為此,他力排眾議,授權「議和專家」李鴻章設法與法國進行和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