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31章 太監下崗事件

中國封建社會有兩個制度頗受當權者的青睞,一個是科舉制度,另一個是太監制度。科舉制度是維系政治穩定的基礎,太監制度則是打造宮廷尊嚴的重要組成部分。和科舉制度不同的是,太監制度更「源遠流長」——起于周秦,迄于晚清民國。

發明這項制度的人開始並沒有想到太監會和政治有什麼關系。他可能當時只是覺得需要一些這樣的人,然後就把它發明出來,感覺很好用,這就行了。由于效果不錯,所以歷代宮廷都采用太監制度。

可由于太監離權力中心太近,有的甚至和皇帝朝夕相處,所以歷史上宦官篡權的現象不斷發生。再加上對魏忠賢、李蓮英等名人的宣傳,「太監」這個詞逐漸成了髒話的核心成員,在罵人的時候如果用上听起來十分提神,且通俗易懂。

電影電視中的太監大都一手遮天,把做壞事當成實現自己人生價值的一種方式。不過,太監也有他們自己的難處,他們進宮做這項職業很多是迫于生活的無奈,不求顯赫權貴,但求平安小康。事實情況是有人群的地方就會有高低貴賤,總管太監和一般太監差別很大。一般太監尤其是菜鳥,不但生活艱苦,而且一年到頭挨打受氣,承受著生理和生活的雙重壓力,時間久了,就會造就獨特的變態心理。

即使是這樣,還是有很多人迫于生存壓力,英勇地投身宦官事業。

雖然太監喪失了傳宗接代的能力,但是太監的香火卻連綿不絕燃燒了幾千年。可以說,太監的「英勇事跡」就是一部血淚史,為不使此文變得血肉模糊,此不贅述。

然而太監並沒有隨著封建王朝的終結而壽終正寢。清朝滅亡後,根據協議,溥儀小朝廷依然可以存在。在民國政府有關優待皇室的條件中,雖明文規定以後宮中不許再招閹人,但先前在宮中服役的太監等執事人員,仍可照常留用。

太監並沒有因此而安靜下來,隊伍的逐漸消退反而助長了他們的氣焰。當時的小朝廷十分混亂,祖制家法如同空文,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官員如果不貪污,太監、宮女如果不賭博,絕對被視為異類。此外,盜竊宮中財物之風也很盛行,特別是1923年,盜寶案件不斷發生,如皇壽殿丟失金鐘和掛燈案;重華宮丟失金海碗、金香爐案;養心殿太監王小三盜竊夜明珠案,等等。

反正這輩子也算完了,混一天是一天吧。太監們想。

樹倒猢猻散,這是歷史的規律,該來的遲早都會來的。溥儀于1923年7月6日下令,除留175名在太妃等處侍候的以外,其余所有太監一概遣散。執行這個命令的是內務府大臣紹英,那天天氣很不好,下著大雨,他帶領軍隊將太監押出皇宮。太監們最後聚集神武門外,淒惶悲慘,情形如同道路上雜亂的泥濘。

太監被遣散後,先是被安置在各廟暫住,每天可以到政府指定的地點領取食物糊口。但政府並沒有長期供養他們的打算,不久內務府下發文件通知,每個太監補發兩個月的月例口分銀和恩賞一個月的錢糧,可以作為回家路費,各謀生路。就這樣,歷時兩千多年的太監制度,隨著最後一批太監的散去而瓦解。

今天,生理上的太監的確已經消失。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