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體版

第63章 明朝張居正變法引發的黨爭(1)

明神宗朱翊鈞繼位後,張居正接任首輔一職,在公元1573年進行了大規模的政治、經濟改革,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國勢漸見中興,處于統治危機中的明王朝出現了短暫的復蘇和繁榮。可惜好景不長,張居正死後,反對改革的官僚紛紛起來攻擊、誣陷張居正。神宗于是下詔追奪了張居正的封號和謚號,查抄了張家。改革由此被廢止,朝廷又一天天走向沒落。?

一、三套馬車並駕齊驅?

張居正是名震荊州的「南郡奇童」,12歲中秀才,16歲中舉人,23歲得中二甲進士,可謂少年得志。對于自己的前途,張居正也是信心滿滿,期望著能做一番為國家致太平、為個人求不朽的大事業。?

公元1549年,憑著初出茅廬的銳氣,張居正上呈《論時政疏》,力陳時政的五大弊病︰宗室驕恣,侵凌地方官民;不重視人才,官吏徒有虛名;吏治不健全,官場**;邊疆防備不利,邊患不止;財政用度大奢,入不敷出。這份奏疏是頗有見地、句句切中時弊的,當時的宰相嚴嵩看到這份奏疏後,如芒在背,一怒之下將奏疏擲到地上。由于疏中並沒有指名道姓,此時的張居正也是位卑言輕,還構不成對自己的威脅,嚴嵩也就沒有追究。但是這種石沉大海的平淡對于滿懷激情的張居正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打擊,他告病黯然回到了故鄉江陵。?

鄉居江陵的三年,張居正學會了忍耐。張居正知道,他需要等待時機。很快,嘉靖帝對已過八十高齡、人老智昏的嚴嵩漸漸疏遠了。恰在此時,御史鄒應龍上疏彈劾嚴嵩父子,得到內閣輔臣徐階的支持,不可一世的嚴氏父子集團終于垮台。而嘉靖帝也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其子裕王即位,是為明穆宗。公元1567年,張居正晉升為吏部左侍郎兼內閣大學士,入閣參與機要政務。這一年,張居正43歲。?

隆慶初年的內閣,是徐階、高拱、張居正三駕馬車。但是未等張居正施展抱負,徐階和高拱之間便發生了尖銳的對立。在這次政治斗爭中,徐階失敗,高拱大權在握,開始大肆重用私黨,排斥異己,驅逐內閣中的大學士。最後,內閣大學士竟只剩下高拱和張居正兩人。張居正因為與徐階的關系密切,感受到了威脅,他知道單憑自己的力量是無法同高拱集團抗衡的,只有尋求堅定有力的同盟,形成自己的勢力集團,才能鞏固自己的地位,施展自己的才干。最直接最強有力的支持,莫過于皇帝和後宮,而這之間的橋梁,就是宦官。?

其實,早在穆宗即位之前,張居正便利用侍講讀的身份,與裕王府中的宦官打得火熱,並與司禮監太監馮保拉上了關系。明代宦官機構龐大,號稱「內府」,共有二十四衙門,即十二監四司八局。其中尤以司禮監的權力最大,因為它可以根據皇帝旨意批答官員們的奏章,傳諭聖旨。司禮監設掌印太監、秉筆太監和隨堂太監。掌印太監的地位最高,人稱「內相」。馮保在嘉靖朝時已經是司禮監的秉筆太監了,穆宗繼位後,屢次想升其為掌印太監,但是高拱因畏忌馮保權力過大,多次從中作梗,遭到馮保忌恨。在張居正送給馮保黃金三萬兩,銀十萬兩,夜明珠九顆、名琴七張、珍珠簾五副之後,馮保與張居正的關系愈加密切起來。?

公元1572年,穆宗病重。馮保串通張居正預先起草遺詔,不想被高拱發現。高拱當面責問張居正說︰「我是內閣首輔,掌管國家大事,你憑什麼背著我單獨與宦官一起準備遺詔?難道是想圖謀趕我走嗎?」張居正大窘,無言以對,只好謝罪。沒過幾天,穆宗皇帝死了,年僅十歲的太子朱翊鈞即位,是為神宗,即萬歷皇帝。高拱、張居正、高儀三人以顧命大臣的身份輔政。?

小皇帝朱翊鈞還是皇太子的時候,馮保就伴隨著他,悉心照料,被朱翊鈞稱為「大伴」或「馮伴伴」,視為親信。因此神宗一登基,馮保就成為了司禮監的掌印太監,集司禮監、東廠兼總內外大權于一身。?

高拱無法容忍自己大權旁落,決定先下手為強,向小皇帝上疏,請求削減司禮監的權力,還之于內閣。高拱還命他的門生故吏等同黨一起上疏彈劾馮保。馮保見狀,忙派親信徐爵向張居正請教對策。張居正深知,如果對馮保投井下石,對自己沒有半點好處;如果協助馮保逐去高拱,自己便可升為內閣首輔,實現多年的夙願。于是,張居正向馮保獻計,要馮保飾詞激怒兩宮皇太後,借刀殺人。?

高拱是個心直口快的人,常常出言不慎。穆宗去世時,高拱曾在內閣一邊痛哭,一邊對同僚感嘆,說︰「十歲天子,如何治天下!」這雖然是實話,卻被張居正、馮保抓住了把柄。馮保于是跑到兩宮太後面前煽動。兩宮皇太後品味著這些話,不禁驚悚,小皇帝也是驚恐變色。?

于是,神宗召集群臣早朝。高拱滿以為皇上要下令斥退馮保,頗為高興。不想太監捧出的聖旨卻是︰「今有大學士高拱專權擅政,奪威福自專,全不許皇帝做主,我母子日夕驚懼。令高拱回籍閑住,不許停留高拱大驚失色,面如死灰。張居正為了避嫌,與高儀聯名上疏,請皇上收回成命,挽留高拱。這篇奏疏寫得情真意切,其實張居正心里清楚,高拱的被逐已是覆水難收。在這次黨爭中,張居正棋高一著。?

二、獨裁改革?

三位顧命閣臣,高拱被逐,高儀病故,只剩下張居正一人,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內閣首輔,再無人與之分庭抗禮。兩宮皇太後對張居正也是毫無保留地予以支持,期待他開創一個新局面。神宗則視張居正為嚴師,既尊敬,又懼怕,朝政大事全部由張居正做主。?

這個時候,沿海的倭寇雖然已經解決,但北方的韃靼貴族還在不時侵入內地,成為明王朝的很大威脅。張居正把抗倭名將戚繼光調到北方,鎮守薊州(今河北北部),戚繼光從山海關到居庸關的長城上修築了三千多座堡壘,多次擊敗韃靼的進攻。韃靼首領俺答表示願意和好,要求通商。明朝便封俺答為順義王,一面和韃靼通商往來,一面在邊境練兵屯田,加強防備。此後的二三十年間,明朝和韃靼之間沒有發生戰爭,北方的局面安定下來。?

當時,黃河年久失修,河水常常泛濫,加上大地主兼並土地,逃避稅收,國庫日益空虛,各地的民變也有再次上升的勢頭。張居正見形勢不容再拖延下去,決意進行改革。?

張居正改革的重點,主要是整頓賦役制度。張居正認為,財政危機的主要原因是豪民隱佔田地,逃避賦稅。為了解決這個嚴重的問題,張居正于公元1578年下令清查全國土地,凡勛戚莊田、民田、職田、軍屯田等,一律丈量。清查結果,全國的耕地比已大大超出了明朝初年。張居正又下令,全國推廣一條鞭法,力求將賦稅完全征收。?

一條鞭法的內容較為復雜,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賦役合並。將田賦和各種名目的徭役合在一起征收,並將部分丁役負擔攤入田畝。?

2.農民可以出錢代役,力差由官府雇人承應。?

3.田賦征銀。田賦中除政府需要征收的米麥以外,其余所有實物都改為用銀折納。?

4.賦役征收由地方官吏直接辦理,廢除了原來通過糧長、里長辦理征解賦役的辦法。?

經過這種稅收改革,張居正花了十年的時間,防止了一些官吏的營私舞弊,國家的糧倉存糧充足,足夠支用十年。明王朝也因此贏得了政治、經濟上的巨大成功,史稱「起衰振煥,綱紀修明,海內殷阜」,萬歷一朝成為明朝最為強盛的時期之一。但是,這些改革措施從根本上觸動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來舊黨的諸多怨恨,反對的聲浪日益激烈。?

張居正是一個很有遠見的政治家,他知道要進行規模如此龐大的社會變革,單靠個人的力量是無論如何也辦不到的,必須聚攏一批志同道合之人,同心協力完成這項壯舉。在改革初期,張居正稱得上是唯才是舉,凡贊成改革,有真才實學者,張居正就破格重用。但可惜的是,隨著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張居正居功自傲起來,喜歡別人對自己阿諛奉承,用人唯賢的方針也拋在腦後了。例如吏部侍郎王,利用職權營私舞弊,本應受到懲處,但由于巴結張居正,反而受到重用。與他的前任首輔高拱一樣,張居正也是以鄉誼、年誼、姻誼、親信及賄賂、請托等各種關系為紐帶,形成了一個依附于他的朋黨集團。?

張居正為了讓自己的兒子早日獲得功名,曾暗中疏通考官,結果他的兩個兒子分別高中狀元和榜眼。科場風紀因此大壞,申時行、申用嘉、王國光、王等新黨大臣,都通過各種不正當手段為後代獵取功名。不僅是子佷青雲直上,就連張居正的家奴也經常打著他的旗號狐假虎威、為害鄉里。對此,張居正不聞不問,不加約束。?

首先站出來彈劾張居正的,是南京戶科給事中余懋學。公元1574年,翰林院有白燕飛翔,內閣有碧蓮花早開,張居正把它們當作祥瑞獻給皇上。余懋學抓住這件事大做文章,說皇上剛剛還在憂慮大下大旱,下了罪己詔,與百官一起祈禱上天免除災禍,張居正卻在這個時候獻祥瑞,實在不是大臣應該做的事。張居正心中憤恨,只是不便發作。次年,余懋學再次上疏,對張居正個人的品行進行大肆攻擊,並對改革說長道短。張居正看後勃然大怒,請求皇帝嚴懲余懋學。神宗是新黨的堅強後盾,當即下旨將余懋學革職為民,永不敘用。?

(

溫馨提示︰方向鍵左右(← →)前後翻頁,上下(↑ ↓)上下滾用, 回車鍵:返回列表

投推薦票 上一章章節目錄下一章 加入書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