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河南道試御史傅應禎以尖刻的措詞上疏言彈劾張居正,指責皇帝對余懋學的處罰太重。結果傅應禎的下場比余懋學更慘,嚴刑拷打至重傷後,被押送浙江定海充軍。巡按遼東御史劉台見狀,寫了一篇題為《懇乞聖明節輔臣權勢疏》的長文,指名道姓地彈劾張居正,說他斥責言官、植黨行私、動搖國本,要求神宗抑損張居正的權力,以免滯事誤國。?
劉台本是張居正的得意門生,是新黨的重要成員,如今竟然公然攻擊張居正,令這位首輔異常難受。張居正跪在神宗面前,痛哭流涕,說︰「劉台與傅應禎是同鄉,無故對臣泄憤,希望通過彈劾輔臣,既可免于法責,又可贏得正直的名聲。這就是臣被劉台誹謗的根由啊。開國二百多年來,還從沒有門生彈劾老師的先例,如今卻發生在臣的身上,真是無地自容,您就罷免我的職位,讓我回老家做一個閑人去吧14歲的神宗連忙走下御座,親自扶起張居正,動情地說︰「先帝將朕托付給先生,您怎麼能舍朕而去呢?先生盡忠輔佐朕,不辭辛勞,不圖功利,蒼天、祖宗盡知。請先生不必過慮,朕定當嚴懲劉台,以慰先生?
很快,劉台被逮捕,受盡嚴刑拷打。神宗本來想對劉台施以廷杖,這是明太祖朱元璋定下的一種懲處朝臣的酷刑,即用大杖毒打,受刑之人非死即殘。張居正雖然是對劉台恨之入骨,但考慮到影響,還是強壓心頭怒火,請求神宗對劉台免予廷杖,改為削職為民。?
在神宗和張居正齊心協力的反擊下,舊黨掀起的政治逆流被暫時擊退了。但是,圍繞張居正變法而展開的新舊黨爭並未從此銷聲匿跡。舊黨在經過短暫而無奈的沉寂後,終于因為張居正父親的去世這一偶然事件的發生而再次叫囂起來,釀成一場轟動一時的「奪情」風波。?
三、奪情風波?
公元1577年,張居正74歲的老父在老家江陵去世。按照禮法,張居正必須離職守孝三年,這叫做「丁憂」。但是張居正怕他一離開,正在進行的改革會受到影響,便與馮保等心月復黨羽作了一番策劃,決定竭力促成皇上「奪情」,只讓自己的兒子前去奔喪,自己留在京城繼續任職。?
所謂「奪情」,是指在前線征戰的將領,如果遇到父母去世,需要回家丁憂,但邊關情況緊急不允許離開時,可以由皇帝指令不許辭職,這稱之為「奪情」。此時的神宗皇帝雖然已年滿15歲,大婚在即,但依然感到不可一日無張居正操勞國家大事,下詔「奪情」。?
張居正的本意也是希望皇上「奪情」,但礙于祖宗舊制與輿論的壓力,不得不做出一番姿態,一而再、再而三地上疏,向皇上「乞恩守制」。而神宗當然是對張居正的上疏堅定不移地駁回,堅持「奪情」,並派司禮監隨堂太監偕張居正的次子一起赴江陵營葬。為了造成聲勢,張居正授意他的同黨給事中陳三謨、御史曾士楚等大批官員紛紛上疏挽留,奪情之舉終成定局,張居正在家舉哀,在官守制。?
然而,「奪情」遭到了舊黨的強烈反對。恰巧這時天上出現了一顆彗星,舊黨于是紛紛上疏,說天將降災,就是因為張居正違反常規,不為父守喪所致。翰林院編修吳中行對神宗說︰「張居正父子分別已經19年了,而今父親長逝于千里之外,您不讓張居正回籍奔喪,這不但違背人之常情,也違背了聖賢之訓和祖宗法度。如果想不被後世譴責議論,只有現在不做出格的舉動?
吳中行的這番話算是十分平和的了,刑部員外郎艾穆、主事沈思孝就沒這麼客氣了,聯名上疏說︰「父親死了,張居正還厚著臉皮賴在職位上。如果趕上國家有大慶賀、大祭祀的場合,作為首輔大臣,若回避,則不符合君父大義;若參加,則不安于父子至情。不知道那時張居正又將如何自處。首輔大臣本應該是綱常的表率,如今置綱常于不顧,還談什麼社稷之安呢?張居正位極人臣,反倒不守平常百姓之節,將來何以對天下後世?」?
舊黨們上疏譴責奪情,不但說張居正違背了倫理綱常,還夾雜著對張居正改革的不滿情緒。張居正怒不可遏,便想對吳中行等人施以廷杖,馮保知道後,便將這個意思轉達給了神宗。消息傳出,頓時人心惶惶。禮部尚書馬自強忙到張居正府上為諸人極力辯解,但張居正只是匍匐在孝帷里,敷衍他說︰「我在居喪期間,管不了外面的事,請馬尚書原諒吧?
神宗于是降旨,命錦衣衛將吳中行等人逮至午門之外廷杖。吳中行因為言詞平和,杖六十下,發回原籍為民,永不敘用。艾穆和沈思孝就沒這麼幸運了,各杖八十下,發邊充軍,終身不赦。?
吳中行等人被廷杖一事激起了一個人的憤慨,他就是年輕的萬歷五年新科進士、刑部觀政鄒元標。鄒元標再次上疏,不僅反對奪情,還否定張居正的改革。鄒元標的結局是可以預料︰廷杖八十,發配極邊衛所充軍。神宗于是下令,再反對張居正留任的,一律處死。于是,這場震動朝野上下的「奪情」風波以新黨的徹底勝利宣告結束,舊黨官員大批掛冠離職,紛紛以身體衰弱或家人有故為名,請求休假或歸隱。?
張居正父喪「七七」(共四十九天)期滿後,親自入閣辦事。神宗下詔考察京官,張居正借此排斥異己。在這次考察中,主張維持綱常名教的舊黨官員統統被罷職了,舊黨再次遭受重大打擊。?
此時的張居正,權勢到達了頂峰。在參加了神宗皇帝的大婚盛典後,返回江陵老家葬父。張居正這次離京三個月,凡屬重要文件,皇帝都派飛騎傳送到江陵張宅,听憑張居正裁決。張居正此次回鄉也是場面盛大,氣勢顯赫。張居正的坐轎要32個轎夫扛抬,里面分起居室、寢室,還有兩名書童在內伺候。隨從的侍衛中還有一隊鳥銃手,是張居正的親信、薊鎮總兵戚繼光派來的,鳥銃在當時還是很時髦的火器。張居正所過各地,地方官一律長跪迎送,沿途的藩王也出郊迎謁。?
四、政治清算?
張居正一直大權在握,漸漸長大的明神宗卻閑得沒事干。有一次,神宗喝醉了酒,無緣無故把兩個小太監打得半死。皇太後知道後,馬上拿來《漢書霍光傳》叫神宗讀。西漢霍光輔政的時候,曾廢掉過一個皇上。現在張居正的地位就像當年的霍光一樣,神宗想到這里,嚇得渾身哆嗦。後來張居正做主,把一些引誘神宗胡鬧的太監全部趕走,太後還讓張居正代神宗起草了罪己詔(皇帝責備自己的詔書)。這件事雖然過去了,但是明神宗對于張居正,漸漸從懼怕發展到懷恨了。?
公元1582年,58歲的張居正終于沒能抵得住死神的召喚,遺下他嘔心瀝血取得的改革成果和未竟的事業,溘然長逝。張居正的去世令新黨為之震驚,舊黨則私下額手相慶。神宗听到張居正病歿的消息後,下詔罷朝數日,並給予張居正最高規格的待遇︰賜謚號文忠,贈上柱國餃,蔭一子為尚寶司丞,並遣官護喪,歸葬江陵。?
神宗親政,原來對張居正不滿的舊黨大臣紛紛攻擊張居正專橫跋扈,張居正尸骨未寒,時局卻已急劇逆轉了。?
清算張居正的運動是從鏟除馮保開始的。張居正在世時,馮保與他串通一氣,是後宮炙手可熱的實權人物,極為囂張,結怨甚多。張居正一死,馮保也就失去了靠山。司禮監太監張誠、張鯨開始拼命在神宗面前說馮保的壞話。無獨有偶,山東道御史江東之、江西道御史李疏彈劾馮保的奏疏也相繼出現。神宗于是下旨將馮保革職,發往南京閑住,並查抄家產。?
寵宦馮保被打倒了,這給了舊黨以極大的信心,紛紛上疏彈劾張居正。一時間,彈劾張居正劣跡的上疏如雪片般飛來,這使得張居正的形象在神宗的心中黯然失色。張居正總是對神宗說,做皇帝要節儉,但他自己的生活卻極其奢侈,不僅積聚了許多珠玉珍玩、書畫名跡,還蓄養了多位絕色佳人。而皇帝身為九五之尊,卻被張居正限制到沒有錢賞賜宮女,以致不得不記錄在冊子上,等待以後有錢再兌現。想到這一切,神宗不能不感到傷心,進而感到恥辱,漸漸認為以前對于張居正的信任完全是一種錯誤。公元1583年,神宗下詔取消了張居正的封號和文忠公謚號,斥其子為民。?
隨之,協助張居正改革的新黨官員,如吏部尚書梁夢龍、禮部尚書徐學謨、兵部尚書張學顏、刑部尚書潘季馴、工部尚書曾省吾、薊鎮總兵戚繼光、寧遠伯李成梁等人被認為與張居正結黨,全被罷官。而早先因反對張居正改革或得罪張居正而遭懲處的舊黨官員們,則被一一平反起復。?
為了徹底消除張居正的影響,不讓改革繼續下去,舊黨開始為張居正羅織罪名,有一種說法竟是指責張居正生前有謀反篡位的野心,而總兵戚繼光的精銳部隊就是政變的後盾。歷來,皇帝最怕的就是謀反兩字,神宗隨即下令,把張居正的官爵全部撤掉,查抄家產。張居正的改革,當然也遭到了破壞。在北京派來的查抄大員還未到達江陵之時,早已聞訊的荊州府和江陵縣的官員就把張府的大門封了。等查抄大員到達,打開門一看,發現張家已經有十余口人被活活餓死。張宅被查抄一空,張居正的長子自殺,次子充軍。?
圍繞著張居正改革而展開的這場驚心動魄的新舊黨爭終于煙消雲散了,明王朝在改革的基礎上的確有振興之勢,但新舊黨爭的愈演愈烈,神宗的中途轉變,改革終遭失敗。?
(